疫情面前都停擺了,可空氣質量沒什麼改善,還和汽車尾氣有關嗎?

生機-食療


空氣質量實際上是有顯著性改善的。問問題前,先調查清楚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以上海為例,以前天氣陰天都是重度汙染,現在這幾天連著天陰也是輕度。另外,天氣網以及2345天氣預報,從1月25開始連續多天,優,和良。也就今天是輕度汙染。這是不是空氣質量變好了呢??另外,空氣汙染嚴重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長期有效控制才行。下圖是空氣質量,可以看到除北京嚴重外,河北重度,山西中度,上海輕度,其它都是良和優。這不是顯著性改善是什麼??



孫小恆爸爸


個人感覺,這段時間私家車限行,各餐飲關停後,各施工項目關停,空氣確實清新多了,最明顯的是就是以前剛洗的車子停在小區一會兒就有明顯的灰,要是停半天那就是一層灰了,但是,現在擦乾淨的車停在小區一兩天也很乾淨……我每天出去散步一個小時(帶口罩,做好防護消毒工作,往人少的鄉道,山上),感覺空氣無比清新……


粗糧14


大型企業排汙,包括石油類,煤炭類,鋼鐵類,火電類,化工類。這些行業,有的排汙能看見,比方一些黑白煙霧,有些根本看不見。一中原因是晚上排,或者檢查來了我管閥門,走了我又開閥門。另一種是我一直排但是無色的煙霧你根本看不見,味道刺鼻。這種細霧遇到合適的東西會快速反應,形成有害物質。


諸葛泳


剛開始的時候,專家說了,是汽車尾氣,限單雙號!後來,專家說了,是農村燒煤造成的,然後煤改氣!後來,專家說了,是做飯油煙,該怎麼辦呢?現在,工廠停工,汽車停運,一天三頓飯改兩頓,甚至一頓,還有霧霾!讓專家怎麼辦?怎麼辦呢???等等!別急!別急!專家說了,是澳大利亞山火!對,就是澳大利亞山火!為專家點贊!!![贊][贊][贊][贊][贊][贊]


海哥油畫工作室


我們是工程行業的,地方政府接到了中央的指示,轉手就做起了自己的創收生意。地方大氣辦變成實權部門,項目開關全憑他們口頭通知。企業想復工生產必須要通過政府關聯企業購買相關防塵控汙染的檢測設備和防塵網,相關成本猛增,企業苦不堪言。所謂的防塵網都是用劣質塑料製作,風吹日曬幾日就不堪用了。一旦允許開工這些塑料就會被挖掘機絞進地基。這些廢塑料中的有毒物質長遠來看一定會滲入地下水汙染城市水源。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只能說很多人都是歷史車輪上的螺絲釘,有些突然被賦予權力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乾的就是斷子絕孫的事。



來往冬天的輪船


作為一個西安人,西安的霧霾眾所周知一直很嚴重,但是看了上面一些人的評論這件事情讓人真的很寒心,你們昧著良心說話心不痛?汽車完全停了,霧霾消失了嗎?確實沒有!但你們敢說沒有起碼10%~20%的好轉?空氣的汙染必然是大型工廠造成的汙染居多,但是工廠停了工人吃什麼,市場吃什麼?一個城市一個國家要發展,關了工廠發展什麼?一個人要活著,少開一天車能缺了什麼?而且說句實話,抱怨限號最多的也無非就是剛開始實施限號的城市,比如西安,一週一次,有很不方便嗎?限號的時候我也做公交,地鐵有點繞路,騎電動車,也踩過幾次自行車,做一個能為國家著想一點的人這麼難?能為下一代付出一點🉐人也這麼難?在下面罵人?無非就是限號硬開被罰款了,想炫耀一下自己有車,亦或者就是一些生活的失敗者找個發洩的地方?可悲可悲…

對了,不用說是什麼政府的人,什麼工廠的人,我自己做電商而已,跟你們要噴的類型應該沾不上邊,只是看不慣你們網絡上醜惡的嘴臉,僅此而已。

拍攝於2020年2月13日9:56。



這個用戶名還沒存在


事實證明,最近藍天白雲真的增多了,最起碼有兩個星期都是大晴天了




門前大橋下123


一個人天天熬夜,喝酒,上網,打麻將,抽菸,渾渾噩噩二十年,生活不節制導致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感冒了在家休息,突然醒悟,辣的也不吃,睡覺也足夠,菸酒都不粘了,持續了一個月,發現身體還是沒有恢復的怎麼樣,照樣像個病雞子,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生活和習慣節制不節制和身體好不好沒一點關係。。。。。


塵上有冬雪


明顯現象:這是一個帶節奏的問題

近期因疫情出現了很多目的不單純的話題,且不討論在哪些範圍,這些話題的目的性非常明確,那就是挑起一些負面情緒使其集中爆發。不否認因過長時間的“宅”會讓人失去耐性,會讓人逐漸暴躁,此時需要有一個點來引導這種情緒進行平和或者爆發;這些帶節奏的話題目的在於引導爆發,其根本目的也就不用點破了。


話歸正題:因疫情造成大部分車輛停用,空氣質量沒有什麼改善,這是否說明空氣質量與汽車尾氣還有關?


面對此類問題首先要思考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空氣質量到底有沒有改善?發問不單純是提出一個問題,提問要需要有事實依據,否則則是“潑髒水”的帶節奏,是無知且險惡的發問。空氣質量的統計有月度標準和年度標準,自疫情全面爆發開始實行管制隔離至今,時間滿一個月了嗎?綜合統計數據尚未公佈,那麼空氣質量“沒什麼改善”說法的依據是什麼,難道只是憑藉想象嗎?

很顯然這一提問沒有依據可言,其獲得大量點擊率依靠的只是現階段普遍被壓抑,而造成大多數人存在的焦慮與煩躁,以此作為武器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製造混亂)當然這一話題多少有些偏離了汽車領域的技術討論,那麼僅在汽車領域討論汽車尾氣排放量,反駁此類說法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冰凍三尺是否為一日之寒?

以佔有率最高的汽油動力家用代步車為例,其消耗一升燃油產生的尾氣總量超2.4公斤,其中二氧化碳達到2.3公斤,水有數百克,剩下的是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顆粒物等。個人名下登記的汽車以2019年的數據顯示已經突破2億臺,這些車的平均行駛里程數按照1萬公里計算,這道數學題應該是(2.5×10000×200000000=?),算一算吧。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物質,顆粒物是造成PM2.5超標的主要物質,其他佔比較低的物質對於空氣質量同樣存在破壞。所以處理這些尾氣則尤為重要,而處理的方式至少有一種是為大眾熟知的,也就是人工林。以目前的技術標準處理一臺1.5L/T的小排量汽車,其一年尾氣排放量則需要≥1.5畝的人工林,種植成本超過1.2K,那麼2億臺家用汽車需要多少投入呢?

很顯然淨化汽車尾氣以及工業排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長時間積累環繞在大氣中的各類排放物,其能否因短時間的汽車停駛出現快速的淨化,這一問題似乎是沒有爭議的。而且停駛部分車輛僅限於國內,而海外的汽車仍然在正常運行。

要知道因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不侷限於某個地區的上空,所謂的全球變暖指的是全球的汽車共同排放的尾氣在地球的大氣中飄散,汽車尾氣的有害物質在空氣中的傳播是沒有範圍性和區域性概念的概念。


總結:期望汽車尾氣淨化一蹴而就是反科學的說法,且空氣質量近期是否有變化也沒有準確的數據可以參考;而即使有小範圍的起伏也是正常現象,但這已經不是汽車領域的知識範疇了。曾經統計並公佈過數據的少數城市,其汽車尾氣排放佔全部排放總量超30%,危害程度之大還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能源變革初期針對汽車技術的升級,其原因在於工業作為民生基礎不可冒進;但是汽車作為普通人的代步通勤工具,其動力元的變化對於實際用戶體驗,以及整體通勤效率並無實質性的改變。

所以在汽車電氣化則成為改善空氣質量的第一步,同時因電氣化而加速老舊車輛的淘汰也必然會出現,這是權衡之後的戰略規劃中的戰術,不論能不能接受但為了未來也只能接受了。

目前受排放檢測影響最嚴重的是營運貨車,對於貨車而言營運成本的提升會帶來很大壓力,而運輸成本的提高也衍生了一些其他問題,所以在道路運輸領域有必要佔戰略中進行戰術調整;至於普通乘用車用戶,考慮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呢?也許真的是大米產量高了吧。




天和Auto


我記得六十年代我在一個縣城讀小學,一天也沒有見過一輛汽車,但到了冬春時節,經常是大霧瀰漫,我們在大霧中穿行去學校,大家都覺得很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