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過去以後,醫患關係會有所改善嗎?

Miss瑪利亞


疫情過後,醫患關係一定會做所改善的。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太多讓我們感動的故事,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不顧個人安危奔赴武漢。無數的醫務工作者告別父母、遠離孩子,瞬間成為戰士衝在第一線。一個個愛美的姑娘,穿上防護服、帶上口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任勞任怨,爭分奪秒,冒著隨時被感染的風險,投入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為挽救人民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感恩,有你!




H788青霞


短暫性的感激會有的,但是長期來看,肯定不會有改善,因為情緒是一時的,而利益是永恆的。
這場瘟疫讓很多人看到了醫生和護士的不容易,也會由衷的打心底感激他們。但是對於大多數沒有感染的人而言,這場瘟疫對他們來說就像是看了一場感人的電影,流完眼淚,電影一結束,一切就會回到現實中。

醫患矛盾不會因為一場瘟疫得到根本的解決

醫患矛盾的根源在醫療資源匱乏、醫保的弊端以及醫生的工資組成這幾個點上,其主要根源是醫療資源匱乏,“窮”字可以簡單概括。我們國家現在醫患關係走到這一步並不能怪某一方,就像文革結束的時候,有人說要推翻以前所有的政策,鄧小平爺爺就反問:“當時做這些決策的時候,你們有沒有舉過手同意!”社會責任感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而不能只怪一個人。
醫療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直接問題
醫療資源匱乏,特別是好的醫療資源匱乏就會直接導致,一些大醫院人滿為患。我們知道醫生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患者越少,那麼醫生跟患者交流的時間就會越多,如果患者越多,那麼醫生和患者交流的時間就越少。對於患者而言他並不會考慮別的患者,他只想讓醫生在他的身上多花時間,但是醫生要面對這麼多患者,還要保證每一個找他看病的患者都能得到合理的解決,這就讓醫生會直接抓重點,而少了所謂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很多患者不滿意的地方,他們總會說花了好幾百掛號,醫生就給我說了幾句話,醫院太黑。換個角度,如果你是醫生,你面對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呢?
有人說為什麼大醫院不限制名額,多看患者的目的,就是為了多賺錢。
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我們國家好的醫療資源匱乏,如果這些醫院不超負荷運載,那麼會導致很多人根本就看不上病。假如一個醫院,合理的容量是收支1000人,但是現在想去這個醫院看病的卻有3000人。面對這種情況,醫院的確是可以不用超負荷運作,因為完全可以把單價拉高,這樣也能夠保證收入,又能保證醫療質量,好的醫院巴不得這麼做。這是供求關係所決定的,不要去罵那些定高價的人,因為這東西的確值這麼多錢,假如不值這麼多錢,他定了高價,沒有人買,那麼虧本的是他自己。但是為什麼醫院沒有這麼做?因為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醫療也是民生基本保障之一,所以國家是不允許絕大多數人看不上病的,寧可讓醫院的醫療質量下降,也要讓大多數人能夠看上病。
目前醫保的弊端
我們國家目前醫保的錢是不夠的,也就是說,老百姓每年交的醫保的錢是很少的,不夠醫保的正常支出。如果醫保的錢不夠,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讓每個人多交醫保的錢,二是減少醫保的支出。由於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要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如果讓普通老百姓每年再多交一些醫保的錢,他們是不願意的。所以我們國家為了解決醫保這個問題,現在主要的方法就是減少醫保的支出。
目前,很多地區的醫保政策就是對醫院進行定額。打個比方,醫保規定腎結石住院患者醫保給的限額是100塊錢,當地給居民的醫保政策是可以報銷90%。這個患者來醫院看腎結石,但是由於病情複雜或者患者本身還有其他的一些疾病,導致最後的費用是200塊錢。這個患者出院結賬的時候依然會給他報銷90%,患者自己付20塊錢就可以出院,也就是醫保幫他付了200*90%=180元,但是醫保給醫院的錢就是100塊錢,因此醫院自己要付180-100=80元,甚至有的醫保局還要對超支的醫院進行罰款。而醫院把這種模式下放到了科室,而科室則下放到醫生的頭上。所以對於這樣的患者,大家都不願意收治,假如收一個兩個還能承受,收多了就是白乾活,還貼錢。
對於有些比較特殊的患者來說,醫院不願意將其收入院,只建議其在急診進行救治,因為急診是不走醫保的,全部由患者自費。還有一些藥品,是不在醫保範圍以內,因此需要患者自費去購買。對於這些情況,患者自己有醫保卻用不了,當然是非常的生氣,但是他並不怪醫保局,而是怪醫院和醫生。雖然我們國家的醫療費用算低的,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比較貴的,因此這些人他們不可能對醫生和醫院滿意。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醫院和醫保是一家,其實這並不是這樣,醫院是醫院,醫保是醫保。醫保給老百姓承諾的報銷比例,醫保做不到,醫保就會讓醫院承擔。醫院作為一個診療機構,運行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醫院改變不了醫保局,所以醫院只能從患者這裡改變,患者不滿意醫院的做法,就會和醫生髮生衝突,因為醫生和患者是直接對立的。
醫生的收入組成
醫生收入的組成不合理,直接受害者就是醫生。原本醫生是可以憑藉著自己的技術和知識,賺取非常體面的收入,這樣的錢誰都願意賺,可以參考發達國家醫生每年的收入以及社會地位。大多數的中國醫生是很不幸的,很多人在正式踏入工作崗位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揹負了原罪。
一個三甲醫院的醫生要要經過5年的本科學習,3年的碩士研究生學習和3年的博士研究生學習,現在可能還需要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辛辛苦苦學習了十幾年,正是走入了工作崗位,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千塊錢。為了平衡醫生的收入,為了讓醫生的勞動得到價值的體現,我們國家很早以前,就實行了以藥養醫的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讓醫生間接的變成了銷售,而醫患關係並不是簡單買家與賣家的關係,所以這就讓醫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作為一個醫生來說,當然不希望有這種模式,但是讓人痛心的是,老百姓覺得這種模式是醫生自己主動尋求的選擇。
好在現在國家已經進行了改革,正在努力讓以藥養醫的模式變為歷史。

總結

要想解決醫患矛盾,並不是一場簡單的瘟疫就能解決了,歷史上任何社之間的矛盾,都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來解決,和偶然的時間,頂多只是一個導火索或轉折點。
我們國家的醫療模式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產物,這種模式也必然會導致現在的醫患關係緊張。不光是醫療行業吧,其他行業可能也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是改變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要想顧及各方利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感,努力做好自己,為這個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才能進步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