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小農場樣本:“一刀切”封路致農產品斷供,沒有工人回來春耕

大米僅有幾百斤庫存,一些食品已經售罄,這種情況下一個小型農產品電商平臺最多再正常運轉兩週,石嫣急壞了。

石嫣是北京順義“分享收穫”農場的主人。她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士期間去美國農場實習,回國後創立了中國第一批CSA(社區支持農業)農場。

目前農場有400畝土地在耕作,主要農作物是蔬菜,兼有少量果樹,同時也飼養了一些家禽。

隨著農場業務逐漸成熟,開始與其他地方的生態小農合作種植糧食,或者直接採購農產品賣給自己的會員及零散消費者。受疫情影響,多地的農產品無法運出,平臺面臨全面斷貨的風險。

大米運不出村,生豬進不了屠宰場

目前分享收穫農場的電商平臺上大概有150種產品,來自近百位供應商,大約一半供應商存在運輸困難,導致貨物無法送達。

石嫣對界面新聞表示,包括黑龍江五常的大米、甘肅的豬肉、天津的蓮藕、懷柔的板栗、煙臺的蘋果、雲南的沙琪瑪和餅乾等供貨,目前都無法運出。

大米是最緊缺的產品之一,現在庫存只有幾百斤,這周之內就會斷供,其他產品最多也只能再維持兩週的銷售。

農場的大米來自黑龍江五常,是與當地農戶五叔合作種植的。五叔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所在的村莊實行交通管制,不讓村民隨意進出,更不讓貨車進出,大米無法運出來。

五叔的倉庫中還有2萬斤稻穀,是去年11月份左右收割的。根據以往的經驗,大米銷售基本在春節前後結束,如果再有一個月大米運不出來,後面銷售起來也很困難。

農場與五叔的合作模式為預付款式,即農場會提前將貨款付給五叔,並參與到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如果這些大米最後銷售不出去,損失將落在石嫣身上。

甘肅的豬肉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吳平在甘肅省慶陽市開了一個養豬場,他所在的村限制人員和車輛隨意流動,並在所有道路設了關卡,豬肉無法運出。

吳平還和界面新聞記者提到他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之前常用的一家小型屠宰場還沒獲得許可恢復營業,而大型屠宰場並不屠宰小養殖戶的生豬,這也導致吳平的業務無法持續下去。

分享收穫農場與吳平的合作採取的是訂貨制,這就意味著如果豬肉滯銷,將會給吳平造成不小的損失。

即使道路暢通的地方,由於快遞還未全面復工,也存在物流配送成本的問題。河北的三和雨順農場給分享收穫農場供應花生,當地現在只有順豐在正常營業,貨量大的話運價至少是“三通一達”快遞的兩倍。物流兩端都是小型農場,難以承擔突然高出的成本。

除會員外,光顧農場微店的散客每年有上萬人次,年銷售額四五百萬元,如果道路運輸長時間無法徹底恢復,預計會造成今年不少損失。

不少農產品的銷售運輸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北京昌平的草莓基地,每年主要依靠春節前後的參觀採摘進行銷售,而今年無法組織採摘,臨時又難找其他銷售渠道。界面新聞了解到,昌平目前大約有上萬斤草莓滯銷。

換不了供應商

每年春節分享收穫農場都會暫停一段時間營業,一般到初八再恢復配送。今年由於疫情影響,為了保證會員食材不斷供,在初二就開始配送,但很快就發現外地貨物運不過來。

根據以往經驗,春節期間大家對食材配送需求不是很高,所以農場並沒有準備多少庫存。現在大家都宅在家中採購需求增多,很多品種都已經斷貨了。

本來石嫣預計情況正月十五會有所緩解,這樣農場撐過一兩週就可以正常營業,但目前看來仍未可知。而且供應商涉及全國各地,各地執行的措施也不一樣,很難預計何時完全正常收到供貨。

有機農業建立合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五叔為農場種水稻的前幾年,石嫣會經常前往五常進行監工和檢測,同事也會前往五常勞動,保證產出的大米符合標準。對於甘肅吳平的豬肉也一樣,石嫣需要了解豬的養殖過程,吳平需要了解怎樣切割豬肉消費者最容易接受,雙方逐步磨合。

也有朋友願意提供豬肉的供應,但是農場無法接受。石嫣稱,基於食品安全和有機標準,與供應商更重要的是信任的建立,這意味著農場無法輕易更換供貨來源,以填補目前的庫存空缺。

目前農場約有1200戶會員,基於信任大部分已經習慣從農場下單採購。如果農場部分產品斷供,他們也面臨重新選擇食材來源的問題。

另外,由於蔬菜是自己農場種植,供應上沒有太大問題,但勞動力極其緊缺。

目前分享收穫農場有20多位工人,大部分來自外地農村。相較於城市,部分農村的交通管制更嚴格,在加上大巴停運,一半的工人都被困在老家無法返回。

由於人工短缺,以前會員可自選配菜已經改為統一配菜,這樣可以節省勞動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工人再無法返回農場工作,自產蔬菜的生產也會受到影響。

“馬上春耕要開始了,我們要搭建大棚、播種、翻地、施肥、除草,如果他們回不來,這些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直接影響到後續的蔬菜供應。”這是石嫣最擔心的問題。

蔬菜供應是農場的主業,加上農業生產有一定的週期性,如果生產無法跟上,後續農場運營會受到更大影響。

政策保障盼落實到位

早在1月29日,交通部就發出過通知,要求交通運輸做到“一斷三不斷”,即阻斷病毒傳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網絡不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必要的群眾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通道不斷。

但不少地方,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採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出現了“硬隔離”,即完全禁止人員和貨物進出。

2月1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交通部運輸服務司徐亞華提到,在疫情防控的早期,部分地方採取了道路封堵、車輛勸返等一些措施,對控制疫情的蔓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時,對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物資運輸以及農民工返崗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

徐亞華再次強調,各地要嚴格落實“一斷三不斷”及“五個嚴禁”,並明確在疫情防控期間,將糧、油、肉、禽、蛋、奶、果、蔬等生活必需品納入應急運輸的保障範圍,要求各地落實好綠色通道政策,保障優先便捷通行。

“像山東壽光這種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對外運輸可能還好些,小農戶或者中小型農業生產者,在運輸方面受到了更大的影響。”石嫣說。據她瞭解,除了給自己供貨的農戶,很多小農場都因為運輸問題而受到影響,都在盼著交通物流運輸儘快恢復正常。

(文中吳平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