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2019年9月3日,兩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打通了兩當縣紅色教育基地的快速通道,為隴南加快構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

70年前,隴南僅有公路3條334公里,可通車的只有140公里,且質量低劣,行車時速很低,晴通雨阻。很多地方仍處於扒懸崖、走棧道、過溜索、攀藤條的行路難境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近10多年來,隴南搶抓歷史機遇,加快交通率先發展,著力解決出行難題,如今,全市交通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結束了無高速公路、無鐵路、無飛機場的歷史。從此——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系列述評(五)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千百年來,生活在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隴南人,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遇水架橋,逢山開路,在懸崖峭壁上開出了一條條的艱險小道,靠人背、畜馱,艱難地進行著對外交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近10多年來,隴南人沐浴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浩蕩東風,和全國人民一樣懷揣夢想,不斷進行著大規模的交通建設。目前,全市以鐵路、機場、高速公路為主骨架,以國省幹線、普通省道、旅遊公路為主幹道,以農村公路為脈絡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框架基本形成。隴南交通的大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全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插上了騰飛之翼。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隴南成縣機場成為隴南連通華夏各地的“空中橋樑” 吳庭棟 攝

“鐵公機”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

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

翻開隴南的歷史檔案,不僅記載著隴南交通的窘迫,也記錄著隴南交通變遷的艱難。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隴南歷屆黨委和政府為改變隴南貧困落後的面貌,一直把發展交通事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團結和帶領隴南人民通過不懈努力,不斷改善交通環境。直至2006年,全市仍有700多個村不通公路,人背畜馱依然是大山深處隴南人的主要運輸方式,改變落後交通狀況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積極踐行交通先行的發展理念,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創造條件、想方設法,開展了隴南交通大建設。為了打通斷頭路,修通連接路,隴南人民不畏艱險,不辭辛勞,不懈努力。

2013年12月26日,武罐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車,結束了隴南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隨著成武高速、十天高速、兩徽高速相繼建成,渭武高速即將通車,加之正在建設的武九高速,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達到666公里。隴南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創造了首條解決“蜀道難”問題、第一座雙層高架特大橋、橋隧比最高、第一個ppp項目等“四個全省第一”。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蘭渝鐵路隴南境內的漢王白龍江特大橋(上)與高速公路交錯 新華社記者 陳 斌 攝

2017年9月29日,蘭渝鐵路全線通車,有效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2018年3月25日,隴南成縣機場建成通航,結束了隴南沒有航空運輸業的歷史。2019年9月3日,連接十天高速至兩當紅色教育基地的兩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至此,鐵路、高速公路、機場“三位一體”的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逐步形成,暢通了北上蘭州、東至西安,南下四川、重慶的大通道,實現了與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的互聯互通,為隴南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成渝、蘭白經濟圈,為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隴南交通建設者始終發揚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樂於付出、無私奉獻的精神,堅持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團結拼搏、攻堅克難、敢於擔當的發展原則,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全市實現了現代化交通從“無”到“有”,從“量”到“質”的飛躍。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蘭渝鐵路 冉創昌 攝


普通公路實現從通到暢的轉變

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公路通、百業興”“要想富、先修路”成為加快隴南發展的共識,隴原大地吹響了興建交通的號角,通過開展“以工代賑”“鄉改四”“村村通”“通鄉公路改造”“5•12”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及開展“交通大建設”等活動,完善了以國省幹線為主骨架、農村公路為脈絡的路網體系,“無路可走”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08年1月11日,武罐高速公路在武都區吉石壩舉行奠基儀式,2013年12月26日零時,武罐高速公路建設歷時5年後,正式建成通車,這是隴南市境內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2008年“5·12”大地震發生後,經市委、市政府積極爭取,成武高速公路建設得到了省上和中央的大力支持,並於2014年11月29日建成通車,成為十天高速、蘭海高速的縱向連接線,在甘肅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2008年9月26日,蘭渝鐵路在蘭州開工建設;2016年12月26日,蘭渝鐵路岷縣至廣元段開通運營;2017年9月29日,蘭渝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2012年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隴南成州民用機場立項建設。2015年7月,隴南民用機場工程全面開工建設。2018年3月25日,隴南成縣機場正式通航。

——2015年10月1日,十天高速建成通車,形成了連接全市九縣區的“H”型高速公路網絡。

——2019年9月3日,徽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渭武高速將在年內通車,武九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餘凡、洛禮、康寧3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啟動。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兩徽高速兩當段 冉創昌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升級改造了G212、G316、G567等主幹線公路,建成了禮武路、五陽路等一批重點聯網路、出口路,調整優化路網結構,組織實施了普通省道、旅遊公路改建工程630公里,集中開展三年攻堅行動,建成了鄉鎮及建制村瀝青路(水泥路)1.2萬公里,建成村組道路、硬化村內主巷道、優化完善聯網路7500多公里,形成了一批幸福小康路、富民產業路、資源開發路、鄉村旅遊路。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7萬多公里,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增加了121倍;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60.8公里,分別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3、27.2個百分點;農村公路達到1.3萬多公里,佔全省總里程的1/8;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遍佈農村、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總體實現了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激發了貧困地區群眾增收、創收的內生動力,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成縣紅川鎮墁坪村通村路 張平良 攝


運輸服務實現從量到質的提升

居民出行和貨物流轉更加高效

2014年,在“探路”隴之南集成報道時,新華社記者武斌在感言中提及楊尕女家畫在牆上的火車:“看到宕昌縣的巨大變化,把我又一次帶入1997年在宕昌的特殊採訪經歷中。”

甘肅日報記者吳夢寒在宕昌縣新城子藏族鄉新坪村教學點採訪時,虎春梅老師說,因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她曾經揹著揹簍出山給孩子們買書,30多公里山路翻山越嶺走下來,腳上的鞋都走爛了。

兩位記者的採訪感受,深刻揭示了隴南山裡人對“路”的渴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盯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目標,全力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質量,統籌推進“建、養、管、運”協調發展,全市有三個縣分別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全省示範縣。

2013年12月17日,中共隴南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上,確定了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揚長避短,後發趕超為主線的“433”工作重點,把交通建設同脫貧攻堅、生態旅遊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使全市鄉村公路建設邁上了新臺階,也使大山深處的老百姓逐步向小康邁進。

隴之南不再“行路難”

成縣宋坪鄉田柳村通村路 張平良 攝

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99.5%,建制村直接通郵率、快遞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市共有等級汽車客運站14個,物流園區22個,營運車輛14345輛,客運班線289條,公交線路78條,客貨運輸企業63戶,各類物流企業217家,快遞企業88家,客運量3298萬人次、客運週轉量209516萬人公里、貨運量2400萬噸、貨運週轉量474742萬噸公里,全市交通運輸發展實現了量的提升。

“去了隴南很多次,每次去都感覺發展變化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說:“隴南的變化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一個曾經出了名的貧困地區,竟然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卻變得那麼好、那麼美。”這也是經常來隴南的外地人的共同感受。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道路難行、交通不暢”到今天的“人便於行,貨暢其流”,群眾“出了家門上車門、下了車門進家門”的出行條件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當年的窮鄉僻壤逐漸被大城市的人所向往,尤其是隴南的原生態物產更受到都市人青睞,特別是互聯網搭建的“網路”,讓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完美閉環。現在,從隴南乘火車出發,可以直達烏魯木齊、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重慶、成都、廣州、昆明、南寧等省會城市;乘飛機可直飛北京、廣州、深圳、海南,隴南通往外面的世界,山不再“高”,路不再“長”。


(隴南發佈 隴南日報 / 記者 張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