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周汝昌纪念馆”这几个字的书法水平如何?

笔尖写字课堂


一看就感觉是田蕴章老师的字,个人风格明显,清峻儒雅,美着呢!有人说不美,书法没入门,大家要知道,各有各的书写风格,各有各的书法修养!让一个常年写欧楷风格的写出颜体的味道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换一个人去写!


长存书道


周汝昌是当今著名的学者、红学家、诗人,他的纪念馆位于位于北京恭王府花园东路牡丹院,门口黑色牌匾,金黄色的大字写着“周汝昌纪念馆”,作者为当代著名的楷书书法家田蕴章,也是当今争议比较大的书法家之一。


不少评论者认为,题写牌匾类的书法作品,一定要写的浑厚、大气,要不然刻成了匾,挂在墙上会显得单薄,这也是我们见到的很多的牌匾所用的书体都是大字颜体楷书的原因。所以大家批评这幅作品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其书写过于单薄上。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幅作品写的好,写的雅致,写出了唐代楷书的气韵,也许是由于刻成了匾额的原因,这幅作品比我以往见到的田蕴章的楷书作品都要好。第一眼给我的感觉很雅致,结构和用笔上也有唐代楷书的气韵,没看落落款,我还以为是一幅清代或者民国的作品。


至于大家批评的书写太过于单薄的问题,我觉得在这幅作品上也不适用,这是一块小牌匾,挂在房间的门额上,抬头就可以看见,不是那种挂在高墙上的匾额,这种场合,写小一点、写雅致一点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不二斋


从这块匾额的落款来看,是出自于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蕴章老师之手,况且田蕴章老师擅长欧楷,这也是他的字体风格。

这块匾额写的是“周汝昌纪念馆”,这是为了纪念周汝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


我们知道,周汝昌先生是一代红学泰斗,一朝入梦,终身不醒,他的《红楼梦新证》是一部划时代的红学著作,周汝昌老人不仅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而且为人低调谦逊。

周汝昌老先生于2012年去世,然而这位可敬的老人的形象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

周汝昌老先生生于1918年,到2018年,整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所以田蕴章老师在2018年年底写了“周汝昌纪念馆”。

为什么是田蕴章老师写呢?这是因为田蕴章老师和周汝昌老先生有过几次深刻的接触。

田蕴章老师曾经代表南开大学去周汝昌老先生家里请教,和周老探讨了很多关于书法和国学的话题。


周汝昌老先生很称赞田蕴章老师的欧体楷书,并且亲自撰文写了《欧楷真功讲砚田》一文发表在报纸上,田蕴章老师很是感激,被周汝昌老先生的人品和学识所折服。

在归途中,田蕴章老师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和周汝昌老先生的会面“归程三百里,一路沐春风”。可见,田蕴章老师对周汝昌先生的敬重!

所以,这块匾额自然是由田蕴章老师书写最为恰当了!

这几个字的书体风格,依然呈现了田蕴章老师书法的秀美,端庄,加上是给周汝昌老先生写匾额,所以写得更加中规中矩。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


存希斋书法


太过于平淡了,缺少那种视觉冲击力。能够让人过目不忘。题字为田蕴章书写。


我们可以和其它一些匾额作品试做一下比较,显然在生动活泼和气韵方面欠缺不少,如吴作人的题字充满了画意和气韵。

苏轼的厚实朴茂。

沈鹏的跌宕精巧,气韵生动,形质俱全。









显然在生动性上,要逊色许多。题字书法作品是更大众看的,雅俗共赏及与环境的和谐融洽是最重要的两个标准,不需要那种板着脸的一幅端严面貌。太过严谨,反而影响了欣赏的意趣,显得索然寡味,也缺乏必要的亲和力。




显然,田蕴章的作品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我们欣赏一下“庆余堂”和“百战神威”题字,就非常生动,而且,神韵昭然。


再看启功先生和赵朴初的题字,同样精彩经典。,书法的精气神,无可挑剔。特别是启功那种充满黄金分割法的严谨,气度的昂扬不凡,又充溢一种文雅的气息格调。

田蕴章的楷书非常刻厉严谨,几乎严谨如印刷体那样的规矩方正。

显然呆板有余灵动不足。

启功先生的题字多精神和富有一种文雅的气息。何况是为一位学者大家题写纪念馆匾额,更需要类似启功先生这样的风格,才能相得益彰。


翰墨书道


看到这个问题以及评论答复,我敢肯定一点,肯定有一部分评论家们,连知道周汝昌是谁都不知道,或者可能只是听过这个名字,仅此而已!所以,截取一段周汝昌的简历给大家!

既然是公认的“红学泰斗”,大学问家,那么纪念馆馆名的题写就应该让同样具有文化底蕴,治学严谨的书法大师来写,我想除了田蕴章先生,真不知道还有谁能胜任!另外,田蕴章先生和周汝昌先生也有学问交流和来往,也可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附两张截图如下!

相信田蕴章先生在题写馆名时的所包含的那份情感,那份崇敬之情,也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书法在大多时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而不仅仅只是写字,所以单独去评论字的人,多半是写字匠门派,天天在琢磨笔画,其他的字外功夫很少去学习研究。论文化底蕴,书法功底,只佩服田蕴章先生,真正的书法大师,让人尊敬!那些书没读几本,字没练几年,就狂妄点评的人们,其实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站的高度不够,见解有限,说什么是印刷体,没有艺术性等等,简直就是盲人摸象,实在滑稽可笑……丁元英的“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用在这些评论家们身上最合适不过!


赵子方书法


欧楷不适合写大字,这是常识。大字还是颜体。



丽象开图


何必较真?








書法物語


写纪念馆的名字要写的雄浑、厚重、大气,或者写的古雅沉稳。


图片上这几个字我不知道是谁写的,写的很工整刻板,但是没有古雅之意,笔画瘦弱,还有一点点轻飘飘的感觉,却又不是灵动,贴切的说是漂浮,这是书法的大忌讳。

字不入古贴,空练数十年,所以,不管写什么字体,都要有古味,要沉稳,切记浮躁。满眼现代人的浮滑新意,就是失败,就是没有入门。就是门外汉。

上图是清朝林则徐写的欧楷,沉稳如刀刻,从容如拂兰,古意盎然。

看了令人赏心悦目。

综上所述,这块“周汝昌纪念馆”的牌子写的实在一般,没有艺术含量,书法水平更是一般般。

远远一看就是电脑打印的印刷体。


字画娱乐圈


实话实说:俗不可耐,毫无灵气。可算初中生的练习作业,不能算书法作品,题写匾额更是天大的忌讳。在书法上,临帖要中规中矩,创作必须要有灵有神。一定要知道,匾额题字,不是墓碑刻写,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不好意思,得罪一大片人了,有人一定会大骂,请恕无法回复(我没有签约什么绑定,回复发不出)。


非云非鹤801


书法,作为艺术是应该追求灵动和气韵的。田蕴章老师的楷书,就弘扬“工匠精神”而言,当今中国除田英章外,无人能及!我一直很敬重“二田”。但,题牌匾,的确缺少灵动气韵。还有,不被当代书家重视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小笔写大字”——为什么不可用小笔写大字呢?希望有人能回答,回答正确了,说明其对书法有较深的理解和体验。再就是有的人用不了大笔,写不了大字。因为其“悬不了腕”,即便能悬腕却控不了笔,因为其只练书法不练“功”,内力不足,对运笔的方法掌握的不全面,没有深谙心笔合一之“道”。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同样是道家的“无为”——即无所为,无所不为!练习阶段,要严格按标准要求练习各种笔法和运笔的方法,锻炼自已的控笔能力,眼到心到手到笔锋到;创作阶段,抛开一切条条框框,随心随意随性一气贯通,把胸中的“成竹”眼到心到手到笔锋到地展现在“纸”上,其作品想不表现出书家的个性、气质、修养都“难”。敬请有更多的人“喷”我的“谬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