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只有

錯誤的認知,

才會

導致我們

將一切“不平等”的

眼光和行為

投向孩子們。

對此,

大多數父母

從未覺察。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兒子的幼兒園組織了一次親子趣味活動,要求由孩子帶領一名家長,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指定的路線穿越由各種通道構成的遊樂城堡。

有一父子上場後,父親就對孩子常常帶錯路指指點點,說了一些“我就知道這條路走不通,你還不聽”之類否定的話。

在來到一個離地近兩米高的由麻繩編織的通道時,孩子因為“恐高”遲疑了,父親率先垂範示意孩子如何通過,但父親走過去之後回頭催孩子“快點”時,孩子看著這個約三四米長的通道說:“爸爸,我不敢。”

爸爸“勸”說:“這有什麼害怕的!又掉不下去!!”

孩子爬在那一頭,向前挪了兩步又退了回去。

這位爸爸有點急了,繼續“鼓勵”孩子:“你要做一個男子漢,還是要做一個膽小鬼!?給你說了又摔不下去。”

孩子並沒有因為“被鼓勵”鼓起勇氣,開始有些撇嘴想哭說:“爸爸,我害怕。”

這位爸爸眼看自己的“鼓勵”失效,瞬間厲聲厲色起來:“我就不相信你今天過不來!起來!給我走過來!”

見到爸爸這樣生氣,孩子邊哭邊鼓起勇氣想往前走,但還是停住了。

爸爸衝孩子說:“你想當一個膽小鬼嗎!?我都走過來了,你還怕摔下去嗎?還不快點!”

……。

最終孩子在爸爸的一番“鼓勵”之下,帶著恐懼和嚎啕大哭走了過來。

過來之後,孩子本想趴進爸爸的懷裡,但這位爸爸卻說:“哭什麼哭?!我看沒有哪個孩子像你這樣的!還不快點。”

說完,就帶著孩子繼續遊戲。

……。

當時,誰也沒有料到“親子活動”竟然會給孩子帶來如此經歷,一些人就去安慰這個孩子,倒是這位父親一臉埋怨和謙虛:“這孩子就是膽子小。”

說實話,我能體味到這個孩子當時的感受,甚至我在想假如我是他,至少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窩囊廢,但絕不會覺得爸爸在這一過程中有什麼不對。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總體來說都有一個特點,認為——

父母在孩子身上犯錯誤天經地義,且沒什麼可道歉的。

事實卻是,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指責與打擊。

正如這位父親帶給自己兒子的那種感受——

貶低我就是把我看遍了。

既然連爸爸都認為我膽小,不像個男子漢,我還能說什麼呢?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缺失對兒童的尊重,不能平等相待毫無疑問是一種對孩子普遍行的“歧視”,問題在於我們為何會這樣對待我們所愛的孩子,還振振有詞?

如果不主動審視和反思自己大腦中裝的那些“觀念球”,我們是很難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的。

以文中這位爸爸為例,在他的固有認知系統中,他認為“勇敢”就是男孩子應有的品質,變現為不能害怕。但事實上,“害怕”不分男女,而且“走過這個通道”並不能證明自己現在或未來就是一個“勇敢”或“不勇敢”的人,更何況“勇敢”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身強力壯的膽小鬼也比比皆是。

可以肯定的說,這種對概念的認知錯誤就是這類父母后續一切行為的始作俑者。

其次,固執己見之後,過於主觀的解讀孩子,認為“孩子有我這樣的經驗認知天經地義”,所以不能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造成這一類父母不能客觀冷靜地認識和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缺乏基於事實的思考判斷能力

第三,出現這兩個問題之後,任憑情緒左右自己,分不清楚這種不滿的情緒究竟是孩子造成的,還是源於自己的認知。這種

對自我情緒的錯誤認識與解讀使自己認為發脾氣理所應當。

對概念的認知錯誤”、“缺乏基於事實的思考判斷能力”“對自我情緒的錯誤認識與解讀”這三個至關重要因素將我們引向另一個重要的事實——

父母的意識決定著教育,決定著孩子未來的走向。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但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追根溯源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因為這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並非無緣無故憑空出現。

對此,我們可以借用紀伯倫的一句話來揭示真相——

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裡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換句話說,之所以有的父母認為一切都是孩子的錯,有的父母卻能反躬自省,就源於我們能否找到那束並非照向孩子,而是照向自己意識深處的光。

之所以會堅持這樣錯誤的認知,不是因為孩子有多複雜,而是因為——

我們太輕信我們所相信的那些東西了!

以至於我們都來不及思考,就拿來所用,結果事與願違。

這種盲目的輕信正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表現。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假設當時這位父親見到孩子有如此的反應,他能警覺地收起自己的“歧視”,認識到——

我為什麼會那樣想,得出那樣的結論;

自己過去所認為的“勇敢”值得重新界定;

應該拉長時間軸去考量和培養孩子的“勇敢”;

孩子的害怕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的情緒只是源自我主觀認知的一廂情願;

……;

——那麼一切都會改變。

這種對自己所思所想過程進行自我審視與反思的能力,就是那束光——

元認知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假使你認為“元認知”這個詞太過抽象,你還可以把它解讀為——

讓“我的意識”去思考它自己的行為處事過程正確與否。

倘若我們養成了這樣的思考習慣,在我們習慣性地作出決定之前,“我的意識”就會先與我去審視和思考它的行為處事的過程有沒有問題,提醒我們——

嗨,先把概念弄清楚;

嗨,你堅持的那些“觀念”對嗎;

嗨,你是不是自以為是的主觀認為了;

嗨,你眼前的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

嗨,告訴我你的情緒從何而來;

嗨,……。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真正決定著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沉浸黑暗,還是沐浴陽光的,正是元認知的這束光。

能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這束光,悄無聲息地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自己和孩子人生的想象,對現實與長遠的價值取捨。

所以,我們將元認知稱之為“決定我們認知的認知”一點也不過分。

缺失了元認知參與的思考與認知過程,導致我們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將一切“不平等”的眼光和行為投向孩子,導致我們如此不相信孩子和如此急於求成的望子成龍,也就不足為奇。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儘管還會有很多父母固執地擔心,“儘可能的尊重與平等”只會讓孩子變得“更不聽話”,所以“歧視孩子”是唯一的出路,但當這束光射進來之後,我們才會發現——

儘管在我們與孩子之間沒有絕對的尊重與平等,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因為人格所需,我們與孩子同樣享有平等的權利。一旦自己的這一權利被剝奪,孩子就會變得痛苦難過,否定自己,甚至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


真相扎心:大多數爹媽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