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只有

错误的认知,

才会

导致我们

将一切“不平等”的

眼光和行为

投向孩子们。

对此,

大多数父母

从未觉察。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儿子的幼儿园组织了一次亲子趣味活动,要求由孩子带领一名家长,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路线穿越由各种通道构成的游乐城堡。

有一父子上场后,父亲就对孩子常常带错路指指点点,说了一些“我就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你还不听”之类否定的话。

在来到一个离地近两米高的由麻绳编织的通道时,孩子因为“恐高”迟疑了,父亲率先垂范示意孩子如何通过,但父亲走过去之后回头催孩子“快点”时,孩子看着这个约三四米长的通道说:“爸爸,我不敢。”

爸爸“劝”说:“这有什么害怕的!又掉不下去!!”

孩子爬在那一头,向前挪了两步又退了回去。

这位爸爸有点急了,继续“鼓励”孩子:“你要做一个男子汉,还是要做一个胆小鬼!?给你说了又摔不下去。”

孩子并没有因为“被鼓励”鼓起勇气,开始有些撇嘴想哭说:“爸爸,我害怕。”

这位爸爸眼看自己的“鼓励”失效,瞬间厉声厉色起来:“我就不相信你今天过不来!起来!给我走过来!”

见到爸爸这样生气,孩子边哭边鼓起勇气想往前走,但还是停住了。

爸爸冲孩子说:“你想当一个胆小鬼吗!?我都走过来了,你还怕摔下去吗?还不快点!”

……。

最终孩子在爸爸的一番“鼓励”之下,带着恐惧和嚎啕大哭走了过来。

过来之后,孩子本想趴进爸爸的怀里,但这位爸爸却说:“哭什么哭?!我看没有哪个孩子像你这样的!还不快点。”

说完,就带着孩子继续游戏。

……。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亲子活动”竟然会给孩子带来如此经历,一些人就去安慰这个孩子,倒是这位父亲一脸埋怨和谦虚:“这孩子就是胆子小。”

说实话,我能体味到这个孩子当时的感受,甚至我在想假如我是他,至少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窝囊废,但绝不会觉得爸爸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不对。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很多,总体来说都有一个特点,认为——

父母在孩子身上犯错误天经地义,且没什么可道歉的。

事实却是,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指责与打击。

正如这位父亲带给自己儿子的那种感受——

贬低我就是把我看遍了。

既然连爸爸都认为我胆小,不像个男子汉,我还能说什么呢?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缺失对儿童的尊重,不能平等相待毫无疑问是一种对孩子普遍行的“歧视”,问题在于我们为何会这样对待我们所爱的孩子,还振振有词?

如果不主动审视和反思自己大脑中装的那些“观念球”,我们是很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以文中这位爸爸为例,在他的固有认知系统中,他认为“勇敢”就是男孩子应有的品质,变现为不能害怕。但事实上,“害怕”不分男女,而且“走过这个通道”并不能证明自己现在或未来就是一个“勇敢”或“不勇敢”的人,更何况“勇敢”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身强力壮的胆小鬼也比比皆是。

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对概念的认知错误就是这类父母后续一切行为的始作俑者。

其次,固执己见之后,过于主观的解读孩子,认为“孩子有我这样的经验认知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造成这一类父母不能客观冷静地认识和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缺乏基于事实的思考判断能力

第三,出现这两个问题之后,任凭情绪左右自己,分不清楚这种不满的情绪究竟是孩子造成的,还是源于自己的认知。这种

对自我情绪的错误认识与解读使自己认为发脾气理所应当。

对概念的认知错误”、“缺乏基于事实的思考判断能力”“对自我情绪的错误认识与解读”这三个至关重要因素将我们引向另一个重要的事实——

父母的意识决定着教育,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走向。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追根溯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这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非无缘无故凭空出现。

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纪伯伦的一句话来揭示真相——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换句话说,之所以有的父母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有的父母却能反躬自省,就源于我们能否找到那束并非照向孩子,而是照向自己意识深处的光。

之所以会坚持这样错误的认知,不是因为孩子有多复杂,而是因为——

我们太轻信我们所相信的那些东西了!

以至于我们都来不及思考,就拿来所用,结果事与愿违。

这种盲目的轻信正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表现。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假设当时这位父亲见到孩子有如此的反应,他能警觉地收起自己的“歧视”,认识到——

我为什么会那样想,得出那样的结论;

自己过去所认为的“勇敢”值得重新界定;

应该拉长时间轴去考量和培养孩子的“勇敢”;

孩子的害怕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的情绪只是源自我主观认知的一厢情愿;

……;

——那么一切都会改变。

这种对自己所思所想过程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的能力,就是那束光——

元认知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假使你认为“元认知”这个词太过抽象,你还可以把它解读为——

让“我的意识”去思考它自己的行为处事过程正确与否。

倘若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在我们习惯性地作出决定之前,“我的意识”就会先与我去审视和思考它的行为处事的过程有没有问题,提醒我们——

嗨,先把概念弄清楚;

嗨,你坚持的那些“观念”对吗;

嗨,你是不是自以为是的主观认为了;

嗨,你眼前的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

嗨,告诉我你的情绪从何而来;

嗨,……。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真正决定着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沉浸黑暗,还是沐浴阳光的,正是元认知的这束光。

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这束光,悄无声息地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和孩子人生的想象,对现实与长远的价值取舍。

所以,我们将元认知称之为“决定我们认知的认知”一点也不过分。

缺失了元认知参与的思考与认知过程,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将一切“不平等”的眼光和行为投向孩子,导致我们如此不相信孩子和如此急于求成的望子成龙,也就不足为奇。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尽管还会有很多父母固执地担心,“尽可能的尊重与平等”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不听话”,所以“歧视孩子”是唯一的出路,但当这束光射进来之后,我们才会发现——

尽管在我们与孩子之间没有绝对的尊重与平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人格所需,我们与孩子同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一旦自己的这一权利被剥夺,孩子就会变得痛苦难过,否定自己,甚至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真相扎心:大多数爹妈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