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陷阱-吸菸

每個煙鬼有會有這種經歷——沒煙找不到小賣部,在開會、坐飛機、禁菸餐廳時難以忍耐,其實,你已經成為煙的奴隸。

有關研究表明,中國人中國人現在的吸菸習慣與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十分相似,其後果也十分嚴重:到2030年,和菸草有關的疾病可能導致中國三分之一的中年男性死亡。由於上個世紀50年的大量吸菸,1990年時美國35歲到69歲之間的成年人中有33%死於與菸草有關的疾病。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陷阱-吸菸


尼古丁成癮性不低於海洛因,是酒精1000倍,巴比妥10-100倍,嗎啡或可卡因10倍。尼古丁和海洛因對中樞神經作用類似,戒斷以後的神經內分泌機制也非常類似,因此,戒菸需要長期的努力。下面,咱們分析抽菸成癮的原因。

成癮機制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陷阱-吸菸


初學抽菸,氣管對煙霧格外敏感,咳嗽的厲害,並因一氧化碳吸入而缺氧頭暈,煙油的臭味難以忍受,便形成條件反射——煙不是個好東西,在沒形成尼古丁依賴前就不再抽菸了,這便是不易成癮者的表現。

還有一類人,剛學習抽菸,氣管反應不敏感,感覺煙很香,其實煙本身不香,香來自添加的香料。尼古丁模仿乙酰膽鹼,同神經原表面尼古丁受體結合,神經突觸分泌多巴胺,便產生所謂愉悅感,神經系統形成所謂極具欺騙性的“獎賞迴路”,便水到渠成的形成尼古丁依賴。

初學吸菸時,神經原受體對尼古丁很敏感,機體對菸草各種有毒物質不耐受,就會導致噁心、眩暈、頭痛。隨著煙齡的增長,神經原受體對尼古丁越來越不敏感,多巴胺釋放的刺激作用也遞減,煙量也不斷增大,吸菸者由此對尼古丁產生耐受性,這跟練酒量是一個道理。一個吸菸的初學者絕對不能承受一天一包煙的量,如果一天抽一包,相信他會吐的一塌糊塗,並臥床不起,這就是俗稱的“醉煙”。相信每個菸民都經歷過“醉煙”的感覺,這其實就是嚴重的毒品中毒現象。但是,增加的量應該有個臨界點,因為無限放大,會有個致死的臨界點,當身體代謝已無法忍受煙毒的量時,結果就是gameover。所以,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的煙量不同。

隨著耐受性的提升,神經元的“獎賞迴路”早已衰減到破爛不堪,抽菸已毫無快感可言,越抽越難受,包括經常的情緒低落、不能抗壓、噁心、頭暈、咳嗽、厭食等反應,這都是煙毒中毒的症狀。

吸菸並沒有帶給你“快感”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陷阱-吸菸


尼古丁代謝速度很快,停止吸菸短時間後,血液尼古丁濃度就急速下降,此時乙酰膽鹼的活性降低,神經元受體急需刺激,人便開始煩躁焦慮,就是所謂戒斷反應。戒斷反應的間隔時間,隨著耐受性的加強而減短。常年吸菸者,其實情緒因長期受戒斷反應所累,情緒長期處於負值,抽菸後解除戒斷反應,情緒趨於平靜(以0標示),尼古丁並沒有帶來正值的情緒。

人的性格、行為特徵、情緒等都具備生物學基礎(基於物質),一切基於神經元結構、神經分泌、神經電位等生理特徵。菸草中的尼古丁是精神藥物,一定會改變人大腦神經結構和分泌特徵,一定與常人不同。吸菸者的性格、思維方式也一定不同於常人。比如易怒、急躁、神經質、脆弱、抑鬱、精力難以集中、消沉、不愛動,這些都是抽菸者的特徵。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成果顯示:吸菸者的前額左右大腦連接處的神經纖維微結構出現異常(胼胝體膝部存在白質微結構異常)。而人的前額大腦屬於高級功能區,主要管理情緒、判斷、選擇等功能,如果因微結構異常出現信息傳輸不暢,則可能影響人對情緒的管理能力以及相關執行力,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這就不難理解吸菸者為什麼負面情緒多了,看來吸菸變傻也不是危言聳聽。

此時,一個“抑鬱”的人,抑鬱到一定程度,可能便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那就叫“抑鬱症”,他可以去找社會學範疇的專家——“心理諮詢師”,但往往無事無補,因為他的抑鬱是醫學範疇的神經、分泌等出問題了,事情想開了還是高興不起來,抑鬱症患者死都不害怕,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因此,戒菸除了自我控制外,更需要依靠醫學藥物從根本上解決。

另:大量讀者還有沒養成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順手點“在看”並轉發,以示鼓勵!長期堅持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