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美国畅销书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著有一部名为《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的小说。主人公爱迪一生悲惨,死后在天堂遇到五个人,从而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心中淤积的苦闷被一一化解。

这是一部虚构的哲理小说,但我们知道,任何虚构故事都指向真实的生活

在故事里,爱迪有一个可怕的父亲。他脾气暴躁,沉迷打牌,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他忽视别人的感受,说话总是大吼大叫,还经常用语言贬损、用暴力殴打他的孩子。

随着爱迪一天天长大,他越来越确定父亲是一个无情的人。与父亲的关系,慢慢变成插在心头的一根刺,让他隐隐作痛。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这种由原生家庭带来的剧烈刺痛,最终被化解于无形。

只是化解的过程给我带来巨大的<strong>疑问:爱迪对父亲的转变,貌似和这个痛苦发出者一点关系也没有。他自始至终没得到父亲的道歉,更没得到应有的安慰。就好像为迷路者指明了方向,但对于具体的行进路线却语焉不详

成年人如何从这种童年时期就开始的负面关系中解脱出来?围绕这个问题,苏珊•福沃德博士,写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来传授具体的解决对策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著有许多情感及家庭类书籍,作品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原生家庭》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书中记录的大量案例,都是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事件,很有代表性。此外,书中少有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术语,语言平实生动,易于普通人理解。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首先,总结了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行为模式。之后,详细介绍了受害者要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原生家庭》像一剂安抚心灵的治愈系良药,更像一张写给迷路者的指导地图。



01那些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躲在哪里?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说,“儿子们永远崇拜他们的父亲,连最恶劣的行为也能够容忍”。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又经常用“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类话来搪塞自己的一些言行。

爱迪小时候,曾竭尽全力向父亲表现自己的出色,只为获得冷漠父亲的认可。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时间长了,一些孩子为了<strong>合理化父母的言行,内心深处会认为:父母带来的那些伤害,根源都在自己身上。但是,伴随伤害而来的灰暗感受,会因这种“合理化”而消散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一个术语“阴影”指人们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会躲入阴影中,但它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

例如,爱迪一直把对父亲的<strong>愤怒藏在阴影中,不被察觉。最终,在某次父亲醉酒后又准备对他动粗时,以强烈的反抗方式爆发出来。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还有一些人没能将愤怒爆发在父母身上,而是将对父母的不满<strong>迁怒于其他人。像是,他们的伴侣、朋友,或者完全不相干的陌生人,许许多多的恶性事件就是这样发生的。

灰暗感受还包括<strong>自尊心受损言语贬损、暴力伤害、冷漠回应,这些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不讨人喜欢,从而更深远地影响了他们成人后的生活。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更悲伤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他们只是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探究,不断地学习一些控制技巧,好让自己的灰暗感受不以破坏性方式爆发出来。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书中明确指出:“仅治疗身体上的症状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引发这些症状的根源。”



02认识真相,是解脱的第一步

我们所有的感受,不论恐惧、痛苦还是快乐,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观念。而不是我们自认为的“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爱迪很讨厌父亲酗酒,可是他没有告诉过父亲他的这个想法。如果爱迪勇敢地表露出来,不难想像他的父亲一定会大声吼叫:忘恩负义的小兔崽子,你竟然敢对老子指手画脚!

爱迪或许会觉得<strong>内疚。因为他内心深藏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观念,例如“孩子要认同父母的行为”、“孩子不该和父母顶嘴”。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会让他对自己的反抗行为感到内疚。

爱迪或许会觉得<strong>愤怒,因为他内心藏着“如果父亲可以稍稍改变,我的自我感觉会好一些”这种观念。结果是,父亲根本不愿改变,爱迪为“自我感觉”不能好一些感到愤怒。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为了不被这类灰暗感受灼伤,爱迪不去在意父亲对自己的回应,他关闭了与父亲间的情感大门。

而《原生家庭》中指出:这些观念实际上都是错误的。想从与父母的纠缠关系中解脱出来,首先要认识这一点。

书中将像爱迪父亲这样,持续用负面行为模式支配孩子生活的父母,称为<strong>有毒的父母。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而有毒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比如,父亲觉得游乐场的维修工作很好,那么爱迪也要认同这个“美好的生活目标”。

有毒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认清自己潜意识里那些具有毁坏性的规矩,才能彻底抛开它们。



03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爱

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关系。要明确,虽然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但同时每个人也是独立的个体。

摆脱父母的界定,即对自己的大部分看法,来自父母的说法。要进行“自我界定”,即不被迫接受父母或其他人的观念影响,要自由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无论父母喜不喜欢自己这些想法或做法,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质疑父母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为此要放弃一些父母的认可,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就要受他们观念的摆布。而经过选择所做出的决定意味着向

自我控制迈出了一步。

有一天,爱迪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工程师”,他不再寻求父亲的认可。他想远离父亲建议他过的“美好日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爱迪觉得自己快乐了许多。

还有,不要试图改变有毒的父母。无论在理性层面还是感情层面上,都要认识到:如果你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感情滋润,那很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了。所以放弃这种渴求吧。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这时,我解决了开篇处的那个疑问。

爱迪父亲在世时,一直没能给予爱迪应得的<strong>情感抚慰,这是他内心那根刺的根源。当爱迪来到天堂,从别人那里了解到父亲并不是自己认为的无情的人,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爱

爱迪说“算了吧”,是因为他已经放弃了那种渴求,不再想从父亲那获得童年缺失的情感抚慰,所以他单方面释怀了。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有毒的父母大多会强调自己很爱孩子,可是,他们的孩子却大多没感觉到被爱。从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直对爱的含义和感受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自然也不知道怎样去爱。

《原生家庭》全书都在向我们解释: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父母不知道怎样爱你,也只能选择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抛弃那些有毁坏性的观念,经过思考再自由选择自己的信念,最重要的是理解什么是爱。


《原生家庭》:唯有自己才能解救内心无处安放的灰暗感受

“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有句丹麦谚语说过:在火中失去的东西,可以在灰烬中得到。我们从内心无处安放的<strong>灰暗感受出发,一点点打开内心那扇关闭的情感大门,最终一定会拥抱到那些真正<strong>爱我们的人。


作者简介:跑跑旭,喜爱在影视、书籍、咖啡里浪费眼下即逝的时光。�\u0017 �\u0015�\u0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