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肺炎事件之後,會改變中國傳統春節過節模式嗎?

麻心湯糰


  團圓是春節永恆的主題。春節俗稱“過大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疫情過後,不會影響往後每年的春節。但是,可能會有所改變,譬如歡聚共飲時酒杯彼此不交換,就是說保持傳統模式而細節上會注重(衛生習慣)。


詩哥杜士成


肺炎要改變的不是春節,而是對親情、愛情以及友情的反思。

作為一名在武漢工作🐶,封城前三天,公司依然沒有放假,我在加班,為的是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可以在兩天後帶給我什麼,當然是帶給我我今年最豐厚的一筆收入。

封城前兩天下午,這個項目完成了,甲方及時把錢打給了公司,項目結束,小組拿到獎金,皆大歡喜。下班後,帶著女朋友逛街。

瘋狂採購後,帶了一大包禮物回到了住的地方,電梯裡的年輕人全都從街上拎回了大包小包,不用猜,都是給自己、家人、愛人的新年禮物。

封城前一天下午,武漢形式開始嚴峻。我和女友的討論話題不再是帶回家的禮物、過年的喜悅、拜年的安排,而是公共場合似乎越來越危險⚠️。因為第二天一早,我們要去漢口站,漢口站離華南只有一公里。

第二天到了漢口站,所有人的眼裡只有恐懼和擔心。

恐懼什麼?恐懼感染。

擔心什麼?擔心感染後傳染他人。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愛自己,愛對象,愛家人。

相信今年大家都是真正的在家過年,尤其是武漢、湖北的朋友。通過這一次新年,很多朋友也會發現,原來不和親友相聚吃飯,不和朋友碰頭嘮嗑,不和隔房親戚搓盤麻將……新年也是一樣的過,但是這些都只是形式。因為通過這個新年,我們發現生命在不可抗力面前太脆弱太無力。


每日城市


我想,不會吧!過去過節,以為著吃點好的,孩子們放鞭炮領紅包,現在過春節,是團聚,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團圓飯,是春節,更是一種儀式,中國人,每逢大事必有儀式感,生孩子,結婚,考上狀元,死去,春節都需要儀式感,春節是融入中國人骨子裡的大節日許多傳統的工作方式,比如,教育方式,上課方式要從教室搬到網上,使教育資源更優化更均衡,以前一個教師面對30.40個學生,現在可能要面對成百上千或者說成千上萬個學生了,實體店的路更窄了,以後估計要都會成為體驗管,銀行,醫院都會改變,模式去,銀行不在排隊了,改在網上辦公了醫院,想坐一臺手術可以遠程控制了,但是不管怎麼變春節一家人總是要坐在一起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吃一頓團圓飯的。





這個因人而異 因地而異吧。春節是我們最為隆重的節日,也因此是大家最看重最花心思去過的節日。出生在北方,求學工作兜兜轉轉游走在北方,最後成家立業紮根在南方,現在比較模糊於自己的南北屬性,春節的過法也隨著兜兜轉轉成了不一樣的存在。兒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慢,記憶中過了中秋看了秋季社戲就開始盼過年了,滿心期盼的喜悅與盼而無望的懊惱並存著捱到了年,那是真開心哇!不知不覺越長大日子過得越快,年好像從旁處不期而至飛來的球,突然就來了 還沒反應過來就突然又走了,再然後就成了春運大潮中的一粒塵埃被推推搡搡,漸漸地 過年居然莫名成了一種惆悵,當惆悵在人潮洶湧中被擠爆的瞬間,過年的情結便翻篇了。過年表面熱熱鬧鬧,其實心下里又有多少人是真正願意今天這兒扎一堆團拜明天換個由頭換一撥人再拜,沒完沒了地客套千篇一律地寒暄,笑得都笑不出來了、客套得都詞窮了,肯定不少人想過簡簡單單過個年多好,可是架不住身邊人的情誼氾濫各種惶惶言論輪番轟炸,不參與就是自絕於親戚朋友 就是不給七大姑八大姨面子,似乎安安靜靜過個年就要眾叛親離了,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如此,不明覺厲就被原本美好的年給裹挾了。今年過年全民自行隔離抗擊肺炎,過了一個多少年裡不曾有過的年,守著最親最愛的人,平平淡淡一日三餐,真好!也許經此一疫,大家會覺得這樣過年更舒心愜意。


布爾妹


雖然這次新型冠狀肺炎事件發生在春節前,持續到春節後。但我認為它並不會改變中國傳統的過節模式,相反,會使人們更加珍惜春節短暫的團圓時光,認識到春節傳統、風俗的意義,以後過春節會更熱鬧,更有氛圍。

春節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規模最大,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如同西方的聖誕節一樣,春節是一家團聚的日子。春節起源於商朝(公元前11-17世紀),為了慶祝全家團圓和表達對春暖花開的期盼,節日期間會準備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同地區和不同少數民族人們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慶祝這一傳統節日。

過年期間,每家每戶都會做大掃除,購買豐富的食物,包括魚肉堅果,水果糖果等。另外,春節必須買新衣服,尤其是給小孩子購買。門上貼上新對聯和福字,窗戶上還要貼上窗花。 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預示著一年的運氣,所以過年期間有很多禁忌。

比如“死”“破”“殺”“鬼”“病”這類字眼是談話中要避免的。在某些地方還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比如新年米缸空了不是好兆頭,因為這預示著新的一年將沒東西吃,春節那天也不能吃藥,這會預示著新的一年疾病產生,醫藥不斷。

雖然今年因為新型肺炎這件事,好多人沒有返回家鄉過年,一些感染患者在醫院度過新年,一些傳統風俗:拜年,串親戚,發紅包等項目都沒有進行,但是這並不能衝擊我們傳統的過年模式。

新年傳統是我國幾千年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不會因為一次肺炎事件就遭受挫折,而且我堅信此次事件很快就會過去,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中國、人民,經過此次事件的考驗,更加懂得了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加嚮往傳承中國傳統春節文化,代代流傳下來的老禮兒,未來也將由一代一代的人繼續傳承。


懷古嘆今


感覺不會至少從我這方面來說,原因有三點:

一是: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是個突發事件 ,目前為止 ,還沒有徹底的明白病原體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二是:中國人都很戀家,‘至少我們這邊是這樣子的,還包括全國很多省份的同事們’每每快到春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樣回家、什麼時間回家、回家帶什麼禮物等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是中青年人,但在他們的老家卻有著他們無盡的牽掛。

三是:春節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承載著中國的文化、信仰、禮儀、甚至可以說春節已經流淌在我們國人的血液裡也不算過分。

2020年的肺炎疫情只是在我們春節的歷史長河中一個小小的插曲,由此而改變傳統歷史,或是國人的思鄉之情,個人感覺可能性不大。


光影與夢想


不會改變,中國人對於春節的感受更多的是體現在精神層面,在5000年的歷史中,春節精神早已刻在中國人的骨子裡,就像我們是炎黃子孫的身份一樣不可磨滅。用哲學的角度來說,春節精神是我們的內在,而這些內在需要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無論是放炮竹,煙花,還是包紅包,包餃子都代表著中國人對於春節的祈願,對於團圓的期望,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都不是一場大病可以輕易改變的!




愛看書的湯姆貓


大家好,我是茶人滿常覺,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認為這次肺炎之後,不會改變中國傳統的過節模式的。畢竟這樣的事件是偶發性,而中國的過年習俗,是傳統文化傳襲幾千年,不會那麼輕易被改變的。

那麼,究竟有哪些中國傳統春節的過節模式呢,總結如下,大家分享一下哦,我們就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說吧:

1、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2、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3、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以前的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6、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7、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9、大年初一,一元復始。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10、大年初二,要去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12、大年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1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15、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18、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19、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21、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22、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23、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春節的過節模式是不是特別的有意思呢?希望這些初始的習俗文化,我們能代代傳承下去。也希望這次肺炎趕緊過去。感謝大家的收看。願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茶人滿常覺


本次疫情屬於國家特殊病歷事件,比非典要來的急促和猛烈些,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度難關,雖然恰巧在春節中,對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改變春節的喜慶


寒冰化水練成鋼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不可能停留在原地不動。由於改革開放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中國的現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量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在不斷擴大,農村人口在一天天減少,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依然與我們同行,難以割捨的親情鄉情,使我們在這個傳統節日裡往返穿行,在歡度節日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春節期間正趕上流感高發期,交通運輸擁阻,企事業單位用工的人員的短缺,及國防造成短時不穩定,廹使我們不得不冷靜應對,相信中國傳統節問是不會消失的,這樣會使大家感情接受不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捐失,但是有可能在節日假期做出相應的調整,達到適當控制人員流動,以鹹少和緩和大量人口流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對旅遊業和服務及交通行業造成衝擊,減少收入。為顧全大局做出的一些犧牲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