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你從中感受到了一副怎樣的畫卷?

開心果11906


村晚 (南宋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青草長滿了小池塘,清澈的湖水滿滿當當的,好像要漫出來了。

第一句和趙師秀的“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相似之處。

正是黃昏時分,一輪紅日將要西沉。

遠處的青山像銜著落日一般,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一陣風拂過,水面蕩著一圈圈細碎的漣漪。

大約是初秋了吧,暑氣漸消,晚風涼爽。

所以詩中用了一個詞“寒漪”,清涼的湖水,清涼的漣漪。

詩經有“日之夕矣,牛羊下來”。

太陽落山,百鳥投林,牛羊也紛紛走下山坡歸欄了。

這時候,一個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拿著短笛,也不講究什麼曲調,信口胡亂地吹著。

古時候,文人墨客認為“牧童”活潑可愛,盡顯田園之美。

所以杜牧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袁牧有: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青草池塘,蒼山紅日,一幅靜態的畫卷;

牧童老牛,短笛聲聲,靜中有動,動與靜完美結合。

黃昏時的山村如此安寧,恬靜的像豐子愷的寫意畫,線條簡單,畫風淳樸,留白較多,又給人無盡的回味。


夏月朗


《村晚》這首詩描寫了池塘、青草、遠山、落日和騎牛的牧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山村牧童晚歸圖。現在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

1、原詩與作者

《村晚》原詩如下: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雷震,關於這個人,我們所知不多,歷史上留下來的資料有限,關於他是哪裡人都有沒有定論,但這不妨礙這是一首好詩。這首詩語言質樸,畫面感強,易於理解,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有可能是作者晚年隱居山村時所作。

接下來我們精讀這首詩。

2、前兩句

這兩句描寫了青草、池塘、遠山和落日,是春天裡山村傍晚景色。“陂”字本意指山坡,在這裡的意思是池塘。“草滿池塘”出自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草滿池塘”就是春天來了,池塘周圍長滿了青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就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水滿陂”是指春水蓄滿了池塘。秋天冬天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池塘裡的水就少,蘇東坡有一首《南鄉子》詞寫深秋的景象:“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就是這樣的。春天來了,冰雪融化,還有“潤如酥”的春雨,池塘裡就會蓄滿春水。作者連用兩個“滿”字,表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傍晚時分,太陽要落山了,遠山含著落日倒映在池塘裡,春水閃動著漣漪。一個“寒”字透露出當時的天氣還不是特別溫暖。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春天、山村、傍晚的背景,下面該主人公出場了。

3、後兩句

這兩句是說,天晚了,放牛的牧童也回來了。他橫在牛背上,手中的短笛有一下沒一下的的吹著,也不成腔調。作者用了兩點腔調牧童的悠然自在,一是“橫牛背”,一是“信口吹”。“橫”不是騎,可能是躺在了牛背上,真是自在啊!您可以看下面這張廣西農村的照片,就能理解了。“橫”這樣用不是雷震獨創,唐朝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中就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信口吹”,想怎麼吹就怎麼吹,對孩子來說,那是發自內心的悠然。

橫牛背

總之,《村晚》這首詩通過青草、池塘、遠山、落日和牧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山村牧童晚歸圖,“詩中有畫”非王維所獨有。宋人善於把生活的點滴寫盡詩裡,也善於用典,所以宋詩美在世俗,也美在文化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品讀宋代雷震的《春晚》,彷彿把我們帶入了悠然的鄉村,並一同去賞識美麗的晚景,閉目遐想是怎樣的閒適,舒心,愜意。

草滿池塘水滿坡,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一個小山村,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池水貯得滿滿,太陽正要落山,紅的火球好像被青山咬住一樣,倒映在冰涼泛著漣漪的池水中,想必此時此景譽有盛名人間天堂的蘇杭也遜色幾分,自愧不如吧!詩人把景物的描寫集中在小草,池塘,碧水紅,日上,交相輝映,美輪美奐。在這美好的景色中人物出場,徐徐走出放牧的孩子,人物的描寫集中在牧童上:橫坐牛背,短笛無腔,牧童自由,歡快,妙趣橫生,躍然紙上。

盪開一筆,詩人巧思酌詞也是一奇:滿、銜、浸,足見用詞之精巧。滿,道出了時逢降雨季節;銜,形象地展現落日掛在山頭;浸,寫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之景,為此無不驚歎而折服的同時聯想到杜甫及他的《月》在酌詞上可有一比。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

兔應疑鶴髮,蟾亦戀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其詩意境之深遠且不論,獨到的構思之絕,乃一吐字被大文豪蘇軾譽為絕唱。就個人理解

一絕:是月亮之吐,亮了水樓

二絕:卻說水明樓

三絕:月亮一吐,乾坤之一開

四絕:四更月亮一吐表明時間,農曆每月二十六、七為下弦月像似窗上掛了一個風鉤。

實際上這首詩勾畫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場景,詩人即興之作。一個夜深的晚上,詩人與老妻幼子一家人,吃不飽睡不暖,自己在床上輾轉反側,不知是睡還是醒,直到四更時分,一陣冷風吹來,凍醒了詩人,好在不久月亮升起來了,也生出了一幅人與天合的圖景,天地由暗轉明,萬籟俱寂,人獨憔悴。


劉老師96283


雷震一一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三銜落日浸寒衣。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往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有生活情趣的農時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陳年往事1222


古人以《村晚》為題入詩的不少;不知道題主問的是哪一位的哪一首?憑著記憶並且查了查,篩選出裡三首,其中有兩首可以細細品一品:

其一:

山下數聲犬吠, 村中幾處人歸。 短笛醉橫牛背, 斜陽正對柴扉。(村晚•明•李言恭)

其二:

深塢繁花麗, 晴田細徑分。 孤舟春水路, 芳草夕陽村。 暗雀投簷靜, 昏鴉集樹喧。 牛羊自歸8晚, 燈火掩衡門。(村晚•北宋•張耒)

其三:

草滿寒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村晚•南宋•雷震)



這個三首小詩都是寫“村晚”的;而且作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李言恭是明代人士(1541—1599)字惟寅,號青蓮居士,南直隸鳳陽府盱眙(今屬江蘇)人;

張耒,為“蘇門四學士”之一;(1054~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生於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歿於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歲。

雷震,南宋詩人;生卒年月不詳。



這三首詩都是圍繞鄉村傍晚時分的景色展開,自然離不開鄉土氣息——夕陽、牧童、犬吠、池塘、水田、鳥雀投林。

比較而言,其中雷震的《村晚》似乎更勝一籌;充滿了情趣和生活氣息——

這儼然是一幅《村晚》的水墨畫也:畫中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一枚好像被山咬住的夕陽;還有一個橫坐在牛背時的牧童;

想著馬上就要回家了,牧童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著調”的曲子——

迴歸自然,迴歸鄉土質樸的生活,似乎是古代文人在晚年的共同夙願;其實現在生活在高樓林立城市當中的我們又何嘗不去向往那些“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田園生活呢?


閒看秋風999


四周長滿水草的池塘裡,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遠處的青山上,紅彤彤太陽將一切染的通紅,池塘的水面閃動著粼粼的波光。

小小的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裡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不成調的曲子。

這首詩描寫了池塘,水草,遠山,夕陽,牧童,老牛,笛聲,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躍然紙上,彷彿看見了我記憶中恬靜的鄉村景象。


詩詞新說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二兩句寫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寫牧童出場佈置了背景。

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綠草碧水滿眼皆是,處處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動形象。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優哉、其樂融融的了。

後兩句表現了鄉野黃昏晚景的可愛,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純樸無邪而快樂。詩人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人生如戲888


你應該問的是雷震的村晚吧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一首典型的田園詩。為什麼呢?因為他提到了牧童只有在鄉下才會看到牧童。

這首詩感覺呢沒什麼新意,也是這首詩流傳度度不廣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這位詩人就沒有什麼名作,所以他的詩才會默默無名。


半世飛仙


《 村 晚 》

池塘水滿草池邊,

日落山頭夕陽斜。

牧童晚歸騎牛背,

吹笛呼畜把家回。



聖恆標


這首詩描寫了鄉村傍晚的景色。我覺得這首詩寫的意思非常的明瞭。山銜落日,池塘漲水。牧童歸去,短笛無腔。這首詩裡面充滿了一種悠然自得的情緒。我覺得這個詩人可能是瞭解禪宗的意思。這個牧童的悠然自得的心情正是作者想要得到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