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銳評】你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來源 檢察日報正義網

【正義銳評】你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應收盡收是目前的防控關鍵。因為他可能是移動的傳染源,是需要救助的生命,是守望而無力相助的親情,他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2月10日,武漢入戶排查據稱達到98.6%,但是各個評論區炸裂了,疑似病例紛紛排隊留言。


這一刻我們都是那個被遺忘的1.4%,還有不知駛向何方的病患公交車。


2月11日,人民日報全媒體開通了“徵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助者信息”通道,只要是瞭解到的確診、疑似、密切接觸者以及無法排除的發熱者,目前還沒有得到隔離收治的人員信息,都可以填寫相關等信息,還可以上傳照片。一個小程序也可以解決大問題。


【正義銳評】你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2月12日,臨床診斷標準一上,武漢新增13436例。


我們要問的是,這是不是隻是冰山一角?


應收盡收,有沒有切實收盡,1.4%到底是多少?


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的管理方式還是如此線性思維的路徑依賴,入戶排查就是挨家挨戶敲門麼?只是自上而下的佈置,就沒有自下而上更為直接的反饋渠道麼?


人民日報開了好頭,但是其實在防控的早期,有關部門不就應該進行如此操作了麼?


比如,在疫情之初,在醫院檢測、臨時醫院搭建、疾控中心信息報送,以及開展一系列線下防控措施的同時,就可以立即研發簡單的線上信息採集系統在全網、各平臺開通,並通過電視、廣播、社交媒體廣而告之。比如類似於人民日報全媒體的信息採集通道不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採集儘可能多的疑似病例,並通過這些大數據的分析有針對性地調度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可以進行在線預約掛號、排隊,避免大量病患在醫院中擁擠、排隊幾天幾夜引發交叉感染麼?而且這個數據是實時動態的,可以據此部署工作,做到有針對性的疫情防控。平時說互聯網+,疫情防控的時候怎麼就想不起來了呢?


有人會說,老年人不會上網用手機。但是其實很多老年人微信用得好著呢。而且,不是允許其他人代為填寫麼,只要輸入身份證號,也不會出現重複填錄的問題,誰沒為父母在網上沒過火車票啊,這根本不是問題。


疫情防控首先是一場信息戰,信息時代不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防控,如何打贏現代化防疫戰?


信息化的好處就在於它能夠極大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減少行政層級、實現管理扁平化,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實現海量不確定需求的自動化匹配。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答網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案例。


事實上,不僅是疑似病例信息,對疫情防控的建議難道只能在帖子後面吐槽麼?早就應該納入防控指揮系統中來,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分揀,值班人員手工整理回覆,消解社會怨氣、瞭解人民呼聲、實時瞭解一線情況,有針對性地迅速對防控政策進行調整。不要再把這些信息當作負面輿情,它是用戶反饋好麼?


如果思想老是換不過來,就應該果斷換人!中央英明,順應群眾呼聲,已斷然採取行動。


傾聽人民的呼聲,感受群眾的疾苦,不僅是通過走訪調研,放開信息化的閘門、打開互聯網的信息收集渠道,讓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能夠第一時間被聽見,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應該讓人民之眼,成為決策之眼。讓人民的所聞、所見,成為管理者的所聞、所見。信息暢通是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


因為讓你的聲音被聽見、被善待,才是我們工作的目的。


來吧,讓我們聽到你的聲音。



文字:劉 哲

監製:楊 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