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谁才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北大教授这样说


老子与孔子,谁才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北大教授这样说

道德经手抄卷

老子姓李,后来唐朝的皇帝也姓李,所以唐朝的时候特别推崇道教,道教也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子的思想和道教的思想其实是两种内容。

我们知道,胡适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而冯友兰则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鼻祖

如果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样一个故事来看,他们谁是鼻祖,还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胡适眼里,如果把孔子视为中国哲学的鼻祖,那就是儒家的道统观念在作怪;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我们现在所读到的《道德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或儒家思想的一种负面回应。

在礼崩乐坏的环境里,老子和孔子对现状的不满是共同的,他们其实都不太喜欢他们所处的时代,但他们对原因的分析是不一样的。

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要维护的那个礼乐秩序,其实就是造成人性堕落、人虚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对仁义的强调,就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一种背离。所以在他的书里,他说只有大道废的时期,仁义才会被强调;如果一个人有智慧,这个人就可能会变虚伪;只有在道德沦丧的时候,才会强调孝慈。这都是对儒家观点的质疑。

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恢复自然的状态,这个自然的含义跟我们现在所讲的热爱大自然的自然不太一样。

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来所具有的样子生活。当然问题也就在这里,什么是人本来应该具有的样子呢?

在老子看来,这种自然的状态就是小国寡民的状态。他说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里,你当然会背离自己的自然状态。因为你必须去遵循某些规则,你要遵循某些规则,就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要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约束、制约里。

要实现自由的生活,就要“绝圣弃智”,把那些圣人都抛弃;“绝仁弃义”,不要再提倡仁义;“绝巧弃利”,不要去设计各种各样巧诈的事情。这种自然化的状态才是老子特别向往的。

在老子看来,恢复自然的状态叫作“为道”,而儒家的观念被他描述成“为学”。

如果“为学”,那么你虽然知识越来越多,但是离自然越来越远;如果“为道”,你知识越来越少,那么你就会回归婴儿的状态。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是人类应该向往的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里,生命就会变得特别重要,因为在那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就会考虑自己的自然生命的延续。

老子与孔子,谁才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北大教授这样说

程文哲楷书横幅

我们前面讲到了侠客,侠客是轻生死的,一个人如果过于注重自己的自然生命,就不可能当侠客。所以,老子的书里有很多养生知识,这些养生知识后来都被视为气功的源头,比如“专气致柔”“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特别强调水德,就是人应该像水一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水正是因为不跟人争,所以能成其大。

但是,老子的想法听上去又不像完全要回归自然的样子,因为他总是在告诉人们柔弱胜刚强,背后还有一个“胜”字,所以很多人说老子其实是一个阴谋家。他总是装作温柔的样子,其实是为了战胜别人。

如果儒家是从刚健的角度来讲,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所以,他会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人要韬光养晦,要以退为进。这都像是策略家的作为。

司马迁的眼睛很亮,他老早就觉得老子有成为阴谋家的潜力,所以他在写传的时候,就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了。

附:

韩非子与法家: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老子与孔子,谁才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北大教授这样说

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认为,历史可以借鉴,但应该按需要汲取,并非可以全盘而用,应选取适合的经验学用。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老子与孔子,谁才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北大教授这样说

儿童绘本中诸多寓言故事来自韩非子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

五子二十五孙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是当时伟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