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果真如此吗?聪明的父母从不偏袒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自然习得

的行为,也就是说,父母并没有刻意地去教孩子,但是孩子却“无师自通”。

而令父母头疼不已的是孩子的这些自然习得的行为中常以负面行为为主,比如说动手打人。

“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果真如此吗?聪明的父母从不偏袒


父母们很难把孩子动手打人的行为和攻击性行为联系在一起,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大人何必跟孩子计较!”

但是,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没有给予重视,那么孩子很容易认为这样的行为方式是正确的,这就使得无意识的动手打人变成了真正的攻击性行为。

一天傍晚,孩子和小伙伴在楼下玩耍,宝妈菁菁和其他的宝妈坐在一起聊天。一开始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宝妈们也乐得清闲,聊得火热,可是没多久,孩子们便打闹了起来,瞬间哭声一片。

宝妈们赶紧围拢过来,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宝宝站出来说是菁菁家的孩子先动的手“他最爱打人了!”。

面对一个小朋友的“指认”,菁菁觉得面子有些挂不住,于是讪讪地对其他宝妈说“孩子还小,不懂事的,打两下也正常!”

菁菁家的孩子听到妈妈这么说仿佛受到了鼓励一般,更是跑到“指认”的小朋友面前用力地推了他一下。孩子这样的举动让其他的宝妈皱起了眉头。

被推了一下的孩子妈妈更是直接说“小朋友打人是不对的!”看到对方的态度强硬了起来,菁菁有些不高兴地说“一个大人和孩子计较什么?”

眼看着情况变得尴尬了起来,其他宝妈赶紧打圆场。“快吃晚饭了,孩子们也该饿了,快点回家做饭吧!”

宝妈们带着孩子散开了,菁菁也只好领着孩子回家了。路上,菁菁念叨着“小孩子打人不算犯错!”一直跟在菁菁身后的孩子听到后,又跑过来狠狠地推了菁菁一下,差点被推倒的菁菁回头看了眼儿子,却看到儿子眼神里满是得意。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打人的行为表现是很正常的,通常这种行为会在幼儿时期的就开始显现。

“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果真如此吗?聪明的父母从不偏袒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需要进行干预,顺其自然期待着等孩子长大就好了,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心理学家认为,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是规范行为的最佳切入点。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1.出于表达的需要

教育学家发现,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打人的行为举动。这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表达的诉求,但是受到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的限制,使得孩子在急于表达时选用了更为直接的肢体语言。

这种情况下,孩子打人的举动就成了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孩子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让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

2.自我意识萌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的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与母体是分离的,而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此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有了自己想法的孩子不再满足于听从父母的指令,更加倾向于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探索。

这时父母们会发现孩子不再是襁褓里那个乖乖听话的婴儿,而是有了想法并且想要不断实施的“小大人”。

当孩子想要实现想法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在急切的心理驱动下,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打人的行为举动。

3.有情绪感知但不懂表达

“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果真如此吗?聪明的父母从不偏袒


当孩子有打人的行为表达时,这说明孩子具备了一定感知情绪的能力,但是却没有掌握恰当表达情绪的方法。孩子在感到愤怒时会选用打人的行为发泄情绪,却不懂得通过倾诉来疏解不满。

4.对他人行为的模仿

孩子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学习是无时不刻的并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这使得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去模仿他人的行为,模仿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看到周围的大人经常有攻击性行为,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的有所习得。

另外,孩子在学习与同伴交往时会缺少一种“界限感”和“分寸感”,比如说孩子很喜欢同伴,想要摸摸同伴,但是很有可能因为力度过大而成了动手打人。

孩子有打人的行为时,家长要如何对待?

1.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表达时,首先应该去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所以宝妈在看孩子的时候不要把孩子放在孩子堆里不管不问,这样孩子发生了打人的行为时,宝妈也会找不到原因,多对孩子进行观察才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的恰当方式。

如果孩子为了实践自己的想法而靠打人要挟父母时,父母有必要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应对。

2.教会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

“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果真如此吗?聪明的父母从不偏袒


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所以当孩子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而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忍耐情绪或者胡乱发泄情绪,而是让孩子合理的处理情绪。

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父母应该抱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学会接纳情绪,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

3.做好孩子的行为示范

当孩子处于模仿敏感期时,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行为示范,为孩子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比如说,当孩子摔倒时很多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会做出拍打地面的举动,指责是地面的问题。

虽然孩子因此得到了安抚破涕为笑,但是父母的行为无疑为孩子传递了一种以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的错误引导。

小结


“孩子小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果真如此吗?聪明的父母从不偏袒


当孩子有打人的举动时,父母应该给予重视,接纳理解孩子的同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干预。

与其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作为偏袒的理由,不如以了解孩子行为诱因为切入点规范孩子言行。

大家对于孩子打人的行为方式有哪些看法呢?对此有哪些见解分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