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寄生虫》火了,奉俊昊醉了,韩国电影走出来了。而我们看着《卧虎藏龙》《花样年华》《重庆森林》《英雄》《霸王别姬》等曾经的华语经典,内心在骄傲之余,更多的可能是一丝失落······

今天,N次放映室不想吹爆韩国电影工业,也不想杞人忧天于当下我们脆弱的电影体系,只想平静的与大家回顾亚洲电影在奥斯卡曾经的辉煌与遗憾吧!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罗生门》—黑泽明(日本)

《罗生门》不仅代表日本电影曾经的巅峰,更是在那个亚洲电影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的时代让世界为之惊叹。战后的日本电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其中黑泽明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用黑白影像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风格的艺术珍品,并永远在世界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到现在《罗生门》里对于人性善恶这个终极问题的探讨依旧不过时,且依旧对当下日本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电影拥有现如今有别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独有特色离不开黑泽明当年的成功,更离不开《罗生门》那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第2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地狱门》—衣笠贞之助(日本)

可以说这是一部当年日本电影文化输出的代表作品,极度大胆的色彩运用,东方寓言式的思考,再加上日本特有的虐恋文化,让这武侠部影片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风光无限。而在奥斯卡的成功也证明了日本电影再一次受到了西方主流电影界的认可。

同时,也再一次证明日本电影当时在亚洲影坛的霸主地位,文学的兴盛与电影的崛起让日本电影在世界之林冉冉升起······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第2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宫本武藏》—稻垣浩

日本武士道精神文化的又一次集大成输出作品,稻垣浩的《宫本武藏》在保留日本传统精神文化的前提下又将触角延伸到了爱情、女性意识崛起等各个角落,让这部作品再一次受到西方电影主流的盛赞。可以说和前两次获奖的不同在于这部影片更直接的展示了日本“武侠文化”的内核,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宫本武藏作为日本历史“神一样的剑客”,其后也成为了众多艺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但能超越此作的寥寥无几。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卧虎藏龙》—李安(中国)

几十年后,谁也没有想到亚洲电影还要依靠“武侠”来占领21世纪初奥斯卡的最高领奖台。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武侠故事,里面依然是道义、爱情和仇恨的纷争。

当年,《卧虎藏龙》在国内市场的惨淡收场本让投资方心灰意冷,不成想其在北美市场的异军突起受到了西方电影主流的追捧,创造的外语片北美票房记录至今无人出其右。与此同时,也一把将其推到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宝座。从此,李安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资源爆棚。

《卧虎藏龙》也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飘逸、超然且绝美的中国功夫,东方美学的强势输出让效仿者接踵而至······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入殓师》—泷田洋二郎(日本)

冷峻不失温暖,平静不失庄重,这是《入殓师》当年给我最大的触动。日本电影在53年后用这样的姿态强势问鼎奥斯卡,其代表了日本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也用独特的东方文化和视角讲述了生与死的另一种角度。

不同于50年代日本电影的辉煌,《入殓师》的成功恰恰代表着日本现代电影文化的一次短暂崛起,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与哲学思辨性在如今看来仍然历历在目······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伊朗/法国)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外语片奖

《推销员》—阿斯哈·法哈蒂(伊朗/法国)

这两部伊朗法国合拍电影的成功,恰恰是迎合了西方主流文化对于西亚社会的浅层认知,那种痛苦、矛盾、丑陋以及温情包裹下的社会各阶层在阿斯哈·法哈蒂的镜头下表现的克制又淋漓尽致。他很好的找到了那个平衡点,用最小的事件来展现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一次别离》更多讲述的是人性、宗教以及社会阶级的对立冲突,其中涉及的宏观角度更多,直观感受更多,更容易抓住观众的共鸣,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同情与悲悯。

而《推销员》似乎显得格局更小,它更聚焦于个人,以小见大,从而用更克制的表达来凸出深层次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时隔五年之后奥斯卡再次将最佳外语片颁给了同一位导演的相似作品。导演并没有拘泥于《一次别离》的各句中,而是再一次寻找到新的切入点继续剖析他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伊朗社会矛盾。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

《寄生虫》—奉俊昊(韩国)

这绝对不是奉俊昊最好的作品,也不是韩国影史上最好的作品,但却是韩国电影工业的集大成之作。在奥斯卡改革的第一年,在奥斯卡国际化进程深入的第一年,将如此巨大的殊荣颁发给《寄生虫》。这是对韩国电影莫大的一种认可,更是好莱坞吸纳各国优秀电影元素的开端······

《寄生虫》有太多好莱坞的影子,但它又不是好莱坞的复制品,奉俊昊的团队将韩国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但在外国观众看来不至于太晦涩,这也是为何在中国它获得了如此高的评分。它的普世价值观,严丝合缝的剧情,工整的文本,适当的符号隐喻都让其在奥斯卡的评价体系内如鱼得水。

就算《寄生虫》的海外公关做的再好,就算奥斯卡有意用一部亚洲电影向世界宣布它的海纳百川,可是这个前提是你必须足够优秀才可以。

那些年亚洲电影走过的奥斯卡之路


不是说我们的《地久天长》不好,也不是说《南方车站的聚会》不够有特点,可是我们何时能在一个崭新的电影纪元寻觅到新的经典来让世界记住中国电影呢?

奥斯卡当然不是唯一,金马奖当然可以不去,戛纳柏林威尼斯也可以随遇而安······可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指望着每年600多亿的票仓来证明自己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这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