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農村到處有能扛三百斤糧的大力士,為何如今很少見了?

新大風歌


30多年前,農村裡有人吃樹皮,為什麼現在沒有了?

30多年前,農村裡有人能種地,為什麼現在沒有了?

如果換個問法,說30年前,農村裡有人能舉動300斤行李,為什麼現在還有人能舉300斤?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社會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且農村以前的人勞動強度大,現在人們輕鬆了很多,以前是被迫舉300斤,如今完全沒必要舉300斤逞英雄。同意的點個贊



青筍小村Jewel


很高興要回答這個問題,三十多年前能扛300斤糧的大力士多,原因有二,其一,條件所逼。那時候機械化程度不高,抬、挑、擔都是靠自身的力氣,無法藉助外力。其二,生活及經濟條件所逼,那時經濟條件差,生活還比較艱苦,大多數要靠賣苦力維持生計。正因為處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生活條件欠佳的時代,人們經常從事肩扛肩挑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久而久之,便練就出超乎想象的力氣。記得在85年,我嶽伯父隻身一人肩扛一條長方體的大門石門檻走出一百多米遠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並且那門檻保守一點估算也不下二百公斤,不過,那時候的我也能挑二百斤水泥從一樓運到二、三樓。而現在,隨著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普及,不存在需要太大力氣對付的事,再者,現在的包裝精細化,無需付出重的體力。總而言之,力氣是煉出來的,沒有鍛鍊力氣的機會,自然而然就很少有大力士了。個人見解,不求苟同。


肖要平


30多年前,也就是80年代,那會的大力士確實不少,我的父親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位。

父親一輩子都是拼力氣吃飯,記得那會我剛上高中,冬閒的時候要去鎮上的軋花廠去做臨時工,幾乎我能記起的冬天都會去,廠裡好多正式工都沒有父親的手藝好,不管是修機器,還是軋好的棉花打包,父親都是最好的那一位,每年因為打包的鐵絲都能給廠裡節約好多錢,最辛苦的就是那會裝車都是要用肩扛,那個棉花包是超過200斤的,為了多掙錢父親都會去做。

200斤一麻袋重的糧食,父親扛起來根本不費力,我記得14歲我都能抱起100斤的小麥袋子挪個地方的。

父親也不是人家那種彪形大漢,就是憑著結實的身體去做苦力活,也可能是這種原因,勞累過度,不到60歲就離開了我們,今天是中元節也勾起了對父親的思念。

現在大力士少的原因是現代化程度提高了,再重的物品都會藉助機器來解決,最簡單的就是一開始的倒鏈,就給人減輕不少負擔,這個也是父親後來搬東西經常用到的物件。


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叉車可以代替人們搬動幾百斤重的東西。還有一個是,農村現在,包括我們老家,現在種糧食的都不多,蘋果樹佔據了一多半,也沒有了太大的包裝,精巧的包裝是數量多了,勞動的次數越來越多,勞動強度比以前減輕了很多,還是藉助機器的要多一些的。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機器代替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所以說,現在看不到那麼多大力士,還有就是現在的人們沒有過去的人那麼吃苦耐勞,老一輩的人確實勤勞付出一切。


黃曉紅果果


我是辛莊美羊羊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以前確實有很多大力士,一個抗三百多斤的東西是很正常的。

就像60 年代的人,那時候沒有機戒化,出門都是拉著架子車拉煤,一走就是幾百裡地的也不覺得累。但是那時候的人吃的也多,一頓能吧現在幾個人吃的。

我記得我爺爺自己能扛起一個磨扇,大約有三四百斤吧。像一個女人也能扛起一百多斤的糧食袋子。那時候沒有機戒化都是乾的體力活。

現在大力士少的原因是現代化程度提高了,再重的物品都會藉助機器來解決,最簡單的就是一開始的倒鏈,就給人減輕不少負擔,這個也是老一輩後來搬東西經常用到的物件。

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叉車可以代替人們搬動幾百斤重的東西。

我是辛莊美羊羊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機器代替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所以說,現在看不到那麼多大力士,還有就是現在的人們沒有過去的人那麼吃苦耐勞,老一輩的人確實勤勞付出一切。


小清新自由派


不是說現在沒有,而是現在在很少有人扛了。社會不斷在進步,科技不斷在發展,有好多體力活都被機器代替了,人就沒有必要在幹那麼累的活了。我小時候我老家收割麥子全是人工用鐮刀割的,現在哪裡還能看到。幾年前回家的時候還看見我們老家那些糧站收的糧食都是用人扛的方法裝車,現在都改成傳送帶了。總之就是大力氣的人有的是,不過人家不扛麻袋了


西府遊子1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大家好,我是沃土鄉情。

三十多年前,農村確實有不少能挑三百斤重糧食的人,那是我親眼目睹過。因為那時候的夏天人們都到麥場裡玩,幾個力氣大的人能抱動磨盤,抱起來再放下,現在想想那個磨盤不低於三百斤,人們晚上就在那比力氣。都說出勁長勁,不出去玩就是在家裡聽老人們講他們那過去的事,八十年代之前,毛主席那個時侯,人們挖河築堤,年輕的小夥子們挑個二百斤的擔子跟玩似的。

以前在農村,有力氣就能賺到錢,養家吃飽肚子沒問題,社會進步很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力氣活基本都被機器取代了,現在要的是頭腦和技術,地裡活幾乎全部機械化,又快又好,農民只需駕駛操作一下農機具就可以了。就是物流公司的裝卸工也都用上省勁的起吊機了,不出那狠力氣也能又快又好的把貨裝上。有大力氣在農村意義不大了。

現在的年輕人頭腦靈活,誰也想穿的乾乾淨淨、體體面面的把💰賺到手,誰也不想出力氣掙錢,沒有鍛鍊了,身體素質是越來越差,亞健康狀態很嚴重,再想回到三十年前能扛三百斤糧的大力士是很難找到的。

以上說的也許不全面,請大家批評指正,可以在下面留言評論探討,我是沃土鄉情,喜歡我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謝謝大家!


沃土鄉情


我是大馬哈!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以前確實有很多大力士,一個抗三百多斤的東西是很正常的。就我們父親爺爺輩!一個人抗300斤都很正常!以前村裡面建房子!建圈舍!很多都用條形大石塊搭!一塊就有兩三米長!重700-1000斤!四個人就輕鬆抬走了!80年代!父親輩十多歲就上山砍木材!兩米一節!抗去縣城賣!一兩百斤!四十公里山路!兩天才能扛到縣城!所以那時候力氣大!一個是生活環境!人人都從小就幹體力活!隨著慢慢長大!也越抗越重!而且身邊人力氣也差不多!沒感覺到能抗兩三百斤很不得了了!現在生活環境好了!路網發達!各種機器三輪車,小貨車!很難會去硬背硬抗了!農村孩子和以前的不一樣!家裡都希望孩子學習為重!很少會叫他們去幹重活!所以慢慢長大後也抗不了多重!

以上個人觀點及所見!


大馬哈0909


霧都山客來回答您的問題。

的確如題主所言,30年前很農村有不少能扛300斤的大力士,但現在基本上沒有了。關於農村大力士的故事有很多,山客在這裡給大家分享兩個。

1、我的姑父就是這樣傳說中的大力士,當然山客本人沒有親眼看到他扛300斤的場景,但聽長輩講,我姑父年輕的時候,力氣非常的大,兩三百斤的東西他一個人就可以搬得動,所以非常受他們村百姓的歡迎。能幹活,當然也能吃,身體也好。山客家鄉正月初一的時候要吃湯圓,他一個人能吃20個大湯圓,而一個湯圓比小籠包還要大一圈。也聽說在他20來歲時和人打賭,一頓吃了10斤肥肉,當然不是直接炒10斤肥肉吃,而是將肥肉裡的油先煎出來,吃了肉之後,再將豬油像喝飲料一樣喝下去。一頓10斤肥肉,現在想想都可怕。

2、這個不是現代人是解放前的。就山客村裡的,經常聽老人講他的故事,他一個人可以從山上背500斤重的木材回來,收稻穀的時候,他一個人可以將“胡鬥”和“胡鬥”裡的稻穀直接扛回家,起碼也有三四百斤。他很能幹活,但是也很能吃,一般的人是請不起的,請他的人都是地主人家,據說他一頓連飯帶菜可以吃一大盆,那個年代貧困人家連米都吃不上,所以他都是給地主家當長工。

以前為什麼大力士那麼多,現在基本沒有了?山客認為:一是,幾十年前科技不發達,機械化操作很少,人們都是靠手提肩扛,所以力氣逐漸的就練出來了;二是,以前農村條件落後,要想養家餬口,農民只有拼命幹活,而且只能幹力氣活;三是,現在農村條件改善了,農民也越來越少使用蠻力幹活了,另外現在年輕人身體素質嚴重下降,也沒有那麼大的力氣了。至少山客就幹不動力氣活。

以上就是山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歡迎【關注】,感謝大家閱讀!

霧都山客


孩子,說話不要把舌頭閃了,30多年前,能夠扛300斤糧食的所謂大力士,每個村也就那麼幾個,不可能到處都是,謝謝!如果到處都是大力士,那還要獨輪車、大板車幹啥?

我們可以苦幹,不能蠻幹!我姑父是生產隊長,揚州鄉下的,那個時候,生產隊裡面有規定,收稻穀、收小麥的時候,會目視檢查挑擔的重量,基本上不能超標,為的就是防止有的人犯傻勁,突然挑了好幾百斤,把身體累垮,那個時候規定男子挑六捆稻子,女子挑四捆,這樣子走起來輕便,步伐快,只要多跑兩趟,就會彌補單次數量的差異,還不會弄傷身體。那個時候沒什麼好的醫療條件,弄成腰肌勞損,肌腱拉傷,疝氣什麼的,這輩子就和重體力活再見了,這個家庭的收入就會降低,生活艱難。

當然現在的年輕人,甭說挑三百斤,就算是100斤,跑2.5公里,扁擔也會將肩膀壓垮,為啥子呢?因為挑或者扛這個操作,大部分被機械取代了,拖拉機、三輪車肯定裝載效率比肩挑高數十倍,省力不省功,沒人會傻到再去挑300斤了。

我姑父在60歲的時候,依舊能夠挑200斤,而我們年輕人卻不能,那是老一輩長年累月鍛鍊的結果,他們身體結實,肌肉虯勁,當然飯量也很高,哈哈。如果看到現在人不能夠挑300斤就認為一代不如一代,那人類就不要活了,現在工具多種多樣,還抱著死腦筋靠多挑一點來掙錢,不如餓死算了。


農民是樸實的,不是傻子。



諸葛小村姑


力氣其實都是鍛煉出來的的,現在人們逐漸用機械代替了畜力和人力,慢慢的力氣就因為缺乏鍛鍊而降低了,你看舉重運動員,拳擊運動員,再棒的體格如果三年五年不練,也就和普通人差不多了。這可能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