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朱棣靖难之役获胜后,并没有一帆风顺的登上皇位,中间有诸多阻碍。不过他颇有城府,又有群臣的拥戴,终于用了一种办法名正言顺称帝。你可知道是什么办法?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靖难之役”,所谓靖难之役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设下的一条规定——靖难。因为朱元璋当国时期,疑心重,心计多,又恐权臣篡权,故此,他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而《皇明祖训》也有记载:“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朱允炆继位,朱棣想要称帝又不能直接造反,所以他就想出了利用此规定的理由,再故意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而且为了让自己“起兵”的理由更加名正言顺,他还特意称呼自己的举动为“靖难”,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但是认真研究太祖定下的规矩可发现:“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朱棣没有得到朱允炆的圣旨,他贸然起兵,等于对此条件视而不见,由此可见,他只不过是想找个借口夺取皇位罢了。

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在朱棣率领军直指皇宫,兵临城下后,朱允炆也逃走。据史料推测,朱允炆可能在皇宫已经自缢而死,也有可能逃脱在外,脱发为出家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毕竟朱允炆退位,朝廷自然需要一位新皇帝,而身为太祖儿子又是胜利者的朱棣,自然是新皇的不二人选。不过古代民众的风气更加保守,重儒学,从朝廷到民间皆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若是朱棣真的就此踏上皇位,反而落实了他的狼子野心,所以聪敏的他自然不愿意在此时称帝。

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此时朱棣所驻之地北临长江,在京师外席之内,内城之外。战斗已经停止,小皇帝下落不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局是定了。于是赶到朱棣营门,投降归顺的臣子越来越多,若是朱棣继位,他们谁不想做开国元勋呢?所以按照这个势头,诸王及文武官员们也就有了第一劝:他们纷纷上书请求朱棣即位。可惜朱棣早有打算,自然不会立即应允,所以在文武百官第一次劝位时,朱棣便拒绝了。

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臣子门皆知朱棣称帝已成定局,何不再多给朱棣些好印象?于是在被拒绝的第二天,他们又向朱棣上劝,还进表:“臣闻祖好去恶,式扬神圣之谟,附翼攀鳞,早际风云之会,功光前烈,德冠中兴。恭惟殿下文明英武,宽裕仁孝,为太祖之嫡调,实国家之长君,天生不世之资,民仰太平之主……”这是二劝,将朱棣好一顿夸,就是希望朱棣能答应,不过朱棣仍然不允,因为他觉得,这只是第二次劝他即位,多来几次才能让他的皇帝之位更加有威严,所以他又拒绝了。

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就此心灰意冷,真的以为朱棣不想做皇帝,毕竟这都是群臣第二次上书了,朱棣还是这么直接地拒绝。但是文武百官人精太多,非一般人可比,他们深深的明白官场中的弯弯绕绕,也明白这皇帝之位,朱棣是非坐不可,故而在第三天,群臣再次上表:“天脊圣明,宏开景运,群好既去,宗社永安。恭维大兄殿下,龙凤之资,天日之表,被祥昭应于图书……”这是已经将朱棣抬高到尧舜禹之位了,仿佛在告诉全天下:“朱棣已经是皇帝了。”而朱棣此时又推脱一番,讲了些忧国忧民的大道理,并没有直接答应。但是群臣此时明白,劝位差不多成功了。

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于是在一切准备得差不多后,朱棣在众人服侍下穿戴整齐,骑上了马匹进了南京城。

朱棣目光炯炯,心中得意非常。他前面是雄伟的城墙,身后是威武的将士,而道路旁,却是匍匐拜倒的人群。正在此时,却冲出来一位臣子:“大王且留步,翰林编修杨荣有话要启奏。”将士想要上前拦截,不过朱棣见他目光坚毅,恐怕是有什么大事,故而招了招手,让此人把话说完。眼前之人真的大胆进言:“殿下先入城耶?先谒孝陵耶?”这话一下子说到朱棣心坎里了,毕竟他三次拒绝称帝,就是图一个“名正言顺”的好名声,眼见着要登基了,可惜还是有些得意忘形,竟然将祭拜太祖孝陵的事情忘却了。朱棣自然紧忙采纳,去孝陵墓祭拜,到地方后,他姿态大方又格外重礼节,真是将一番戏演得足足的。

朱棣靖难获胜,他当皇帝的过程很折腾,最后群臣用这招让他登大位

当他祭拜完毕后,此时众人早已忍耐不住,竟然直接将朱允炆的龙辇抬了出来,而朱允炆的龙椅也被放在龙辇之上。紧接着,朱棣被逼上龙辇,众人又三呼万岁,朱棣才做的皇帝。朱棣即皇帝位后,改元为永乐——朱棣也就成了永乐大帝。

不过认真探究朱棣登基的这段历史,让人觉得做作又觉得佩服,朱棣真的很会演戏,要是不当皇帝,穿越到现代当个演员,这演技恐怕也是一流的。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