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倒的是中小企业,但申请专项贷款为何是小米美团等大公司?


疫情下倒的是中小企业,但申请专项贷款为何是小米美团等大公司?


疫情之下,一片哀嚎。


关在家里隔离的,该复工的想惜命,已失业的想挣钱。


而老板更是满腹苦水,最近西贝莜面村老板贾国龙和魅KTV投资人吴海就公开呼吁,要减轻中小企业税负,让他们不至于倒闭。


新潮传媒复工第一件事就是裁员500人,至于北京K歌之王,干脆直接和所有200名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


西贝莜面村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他诉苦之后,浦东发展银行主动联系他们,4天之内就到账了1.2亿,用于员工工资等开支,后续还会陆续到账。


但这些企业其似乎远远不是通常所谓的中小微企业,以西贝为例,全国门店超过400家,员工超过20000人,正经的餐饮行业巨头,品牌价值都有数亿。


中大企业都挺不过去的背后,是无数即将阵亡的中小微企业,只是因为在舆论上的不擅长,这些企业集体失声,只能默默硬挺或倒闭。跟不能确诊的病人一样,死了都没人知道。


门口的餐馆,去年下半年刚刚装修,楼下散客,楼上包间,春节还接了点年夜饭生意,装修钱估计都能挣回来,赶上了这次疫情,至少要歇业3个月到半年,别想着什么免房租,他租的并不是什么国有资产或者大型房产集团诸如万达地产的铺面,个人房东身上背的也有贷款,大概率不免。


亲戚的手套厂,雇着20个工人,主要为大型工厂生产劳保手套等产品,现在上游没复工,自己的工人也都在各地隔离,比如湖北员工,2月底前根本没有来的希望。


老家某养鸡场,辛苦孵出来的小鸡整车掩埋,不是他心狠,是因为鸡娃每天都要饲料,而到处封村封路,一来饲料运不进来,二来每天都有大量的成本,即便他把鸡养大了,疫情不解除,就没人来把鸡买走,他现在的成鸡已经滞销,与其赔钱去养,不如直接掩埋。


朋友圈开旅行社的更是凄惨,公司40多个人,年前接了大量的单子包含国际订单,最终大面积取消,而他此前已经支付了大量定金,加上投放的流量费用、人员成本,春节期间就赔了一百多万,年后还面临几个月不能出团或开工,总亏损呀破500万,西贝还能卖个外卖,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点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圈都会有不少这样的小老板,按照年薪千万的经济学家任泽平的估计,疫情带来的损失或要超过5000亿。


为此,政府出了不少帮扶措施,但是否有用呢?吴海在《哎,我就是个中小企业的》一文里讲的很明白了,华而不实,只是缓没有减。


很快,政府又推出了疫情专项贷款,条件很优惠,比如利率,按照最近一次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0bp的上限,金融机构向相关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将不超过3.15%,加上中央财政贴息50%,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问题是一般中小企业拿得到吗?做梦!


能拿到贷款的都是名单内的,全国性银行往全国性名单内的企业发,地方法人银行往本地区地方性名单内企业发放贷款,而在名单内的企业一要大,二要属于疫情防控相关行业。


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属于无名之辈。目前南海农商银行已经发放了第一笔1.5亿的贷款,给的是家做无纺布的企业,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


无纺布是做口罩的重要原材料,如今这种工厂生意好到爆,压根不是活不下去,钱拿来是锦上添花,用于扩大再生产。


无论如何,这家企业拿钱还是应该的,毕竟属于防疫防控行业,那下面这几个互联网巨头申请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疫情下倒的是中小企业,但申请专项贷款为何是小米美团等大公司?


小米、美团、滴滴哪个像缺钱的样子,小米申请是要生产口罩,等他的口罩厂建好疫情早结束了,还是等比亚迪的靠谱。美团给武汉医务人员免费送餐都要花40亿,人家店家都是免费提供的,他送倒要40亿了。滴滴倒罢了,总共也就要了5000万。而且疫情对网约车确实有打击。


这几位都是有各种金融甚至保险牌照的,这钱要拿过去放贷都是666,比如美团给商户,滴滴给车主一直都有贷款产品在,小米也早各种放款放得不亦乐乎,中间搞点利差相当完美。


互金从业几年,行业公认银行一般只做锦上添花的生意,比如人老干妈不缺钱,要主动去推,哪家企业做的好,当地银行会主动上门,真正缺钱的,不是国企或者大型企业的,你试试?


至于可怜的中小微企业呢?这次专项贷款估计靠不着啥。


几年前听过许小年的一次演讲,提及他为什么为小微金融站台,为他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因为中小企业问题不可能靠工、农、中、建等银行,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像一只地上跑的老鼠,而银行是服务于狮子的。


P2P的风控干的活,银行根本不想干,以曾在的那家平台为例,中小企业不会建完整账本的,他们还要根据客户流水、收入、成本等替他做表,然后倒推其财务状况,每放一笔还要人线下核查,甚至要到借款人家里去看看其是否家庭和睦,积极乐观。如此麻烦,放一笔款也就几十万。


这种脏活、累活,银行老大哥怎么会干,也没精力去干。


从这点看,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主的P2P还不该死,至少不该死绝,备案本应去芜存菁搞净化,结果搞成了行业大屠杀。


还是给疫情之下的中小微企业留条活路吧,毕竟他们承担了近80%人口的就业,而就业又代表了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