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研究丨健康管理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科學》2017年第2期

作者:李江,陶沙,李明,傅華,王克安,田傳勝,王隴德

來源:健康管理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中國工程科學,2017,19(2):8–15.

摘要:本文以文獻研究為基礎,通過選取江蘇、浙江、上海三地有代表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企業、健康保險公司以及健康管理服務機構共17家單位開展了調研,結果發現我國在開展健康管理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無論在人員配備上還是服務內容上都與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務存在差距;企業具有開展健康管理的意願,外資企業與大型國企都已經開展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國內中小型企業、公司缺乏獨立開展職工健康管理的能力;健康保險公司由於缺乏盈利模式大多不願意開展健康險服務,健康管理多作為附加選項服務於高端客戶;健康管理服務公司的業務以體檢為主,大多並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提出了八個相關的政策建議及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健康管理;健康風險評估;生命全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臨床預防服務;社區衛生服務;健康保險

一、前言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慢性病在疾病負擔中所佔的比重達到了70%,死因佔比已經上升至85%。面對不斷上升的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社會負擔,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若過度通過強化治療手段和先進技術來治療慢性病,其結果會造成醫療費用的急速上漲,而對人群發病率的控制卻收效甚微;相反,通過廣泛開展健康促進、預防服務和健康管理,其成本相對較低,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健康管理的理念自20世紀末進入我國後,10多年來,無論在學科體系、產業實踐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較為長足的發展。據統計,2000年以來,我國健康管理機構(主要是體檢機構)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在2013年的一次全國抽樣調查中,體檢機構已經超過上萬家。除體檢服務之外,以休閒、美容、保健、運動健身與康復為主要健康管理服務內容的非醫學服務機構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已經超過60萬家,從業人員達3000萬人以上。基於節省開支的目的,保險公司也開始重視受保人的健康管理,組織力量和資源來提供健康管理服務。

為了適應健康管理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健康管理師”列為新職業,之後發佈了《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並利用社會力量開展“健康管理師”職業培訓,初步探索了健康管理師的培訓模式,為健康管理工作,特別是社會力量開展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專業技術力量。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在制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策中,把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列為主要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因此,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成為了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政府在政策上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建設性規劃或意見,來促進慢性病防控及健康管理的開展。如2012年,由衛生部等15個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從政府文件的高度把健康管理列入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2013年,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列為健康服務業的4個核心內容之一。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意見》,以及2015年發佈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都非常強調健康管理的內容,為我國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儘管人民群眾越來越重視健康管理,然而,當前健康管理的實際開展情況,尤其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企業職工健康維護、健康保險產業等領域的開展情況尚缺乏系統性的梳理。因此,本研究旨在對我國健康管理的開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提出政策性建議,使其充分發揮有效控制慢性病負擔、促進全民健康的作用

二、調研方法與對象

通過文獻研究、現場調研、個人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訪談和專家論證等多種方式,我們對基層健康服務機構開展深入研究。以健康管理開展的場所和目標人群為劃分依據,分別在江蘇、浙江、上海三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企業、健康保險公司以及健康管理服務機構,開展了17場現場調研和訪談。分別為: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包括江蘇和浙江各2家,上海3家);5家企業(包括2家中型企業和3家小型公司);2家健康保險公司;體檢公司和健康管理公司共3家。調查的內容包括:慢性病預防、控制及管理開展現狀,服務能力與缺口,已有可供推廣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研究結果

以下將分別介紹本次調查收集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企業、體檢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保險公司開展健康管理服務的情況。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健康管理的情況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健康管理的情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健康管理服務能力

以全科醫生為主體、不同比例的公共衛生醫師和護士組成的全科團隊已經基本形成,通常是每4~5個全科醫生團隊配備1個護士和1個公共衛生醫師,構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堅力量。全科醫師的工作仍然側重於傳統的診療模式,每個團隊每天診療患者數平均為400~500人。普遍反映,大量的診療時間消耗在詢問一般情況和病史等問題,填寫、補充全面的電子病歷,以及開藥上。醫生診療的時間本就有限,很多時候即使是臨床預防服務也無法認真完成。可見,全科團隊構成不合理,臨床診療工作任務重等問題阻礙著健康管理工作的開展。

每個全科團隊簽約患者的數量較大,給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帶來很大壓力。一個全科醫生通常簽約1000人左右,有些甚至達到1500人。人員的相對短缺現象在我們所調查的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存在,而基層工作量較大但待遇相對較低的情況使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缺少吸引力,人才引進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2.健康管理服務內容

社區居民尤其是簽約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覆蓋率已經很高,建檔率在70%~90%。但檔案更新的頻率差別較大,除老年人統一體檢外,電子健康檔案的更新只能依賴於臨床就診。而且這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沒有使用健康檔案開展針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風險評估,同時也缺少開展健康風險評估的能力。

在開展疾病篩檢方面,地區差異較大。疾病篩檢多以項目的形式進行,沒有系統的疾病列表、開始年齡以及篩檢頻率的規範。這些服務多基於年度體檢項目,而不是有針對性地根據疾病特點來開展疾病篩檢。年度體檢項目大多為常規項目,有些不必要的檢查又帶來醫療資源的浪費。

針對威脅健康人群危險因素的干預管理很少開展,健康干預手段單一,主要以健康教育為主,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健康教育課堂等。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開展一些嘗試性的工作,譬如簽約患者會收到推送的健康小貼士的短信,隨政府的一些專項給居民家庭發放控油壺等。然而,這些健康教育均沒有開展相應的干預效果評價,許多幹預通常依賴於專項項目,多為以嘗試性或研究性項目形式進行的中短期干預,缺乏長期性和連貫性。往往因為參與的人員單一、固定,使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侷限性。

對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已經初步開展。到訪的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開展了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並且以全科團隊為管理單位,針對簽約的慢性病患者開展工作。一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高血壓的管理率可達到60%左右,願意接受管理的患者規範管理率通常也較高,可達到90%以上。調查中我們發現,龐大且不斷增加的慢性病患者數量是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嚴重負擔,醫生的工作時間很大程度上用於每月就診頻次很高的慢性病門診,尤其是開藥上,而非用於藥物治療、分級管理、自我管理等更為有效的管理方式上。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醫養結合的模式仍在嘗試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諮詢、中醫保健等服務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調查中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還與養老院合作,提供照料病人、定期診療等服務,嘗試以醫養結合的模式對老年人進行健康管理。其中一個衛生服務中心還開展了康復治療診室,為三甲醫院治療後的腦卒中等患者的康復提供幫助。但日間照料、全託、半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務,仍有待逐步豐富和完善。儘管家庭病床服務在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有開展,但由於資源限制,數量很少,提供服務種類單一,無法滿足需求。

調研的各個衛生服務中心中,僅有兩家開展了中醫體質辨識服務,作為健康檔案內容的一部分內容。當前的中醫服務也仍然以診療服務為主,雖然有些社區能夠開展包括中醫康復在內的各種中醫服務,但是距離真正能夠做到秉持“治未病”理念還存在較大差距。開展中醫體質辨識的機構也都提出,社區居民對中醫體質辨識服務的響應率不高,中醫體質辨識服務的專業人員缺乏,這些問題也是大多數衛生服務中心沒有開展該項工作的原因。

3.其他問題

再教育培訓以提高臨床技能為主。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內容以診療為主,定期的醫生培訓集中在臨床新技術的更新和學習上,對與健康管理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培訓較少。培訓內容也是重理論少實踐,被調查者普遍反映這樣的培訓即使參加也學不到需要的技能。績效考核很大程度上以臨床績效門診量為評價指標。《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臨床預防服務以及疾病管理有明確的評價指標,為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但這些指標與考核都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單位進行,而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針對醫生的績效考核,大多數還是依據門診量等臨床績效數據。從醫生個人層面而言,除門診外,沒有專門針對健康管理或行為干預等服務的績效考核。在調查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全科醫生工作的績效獎勵一般按照醫療︰公共衛生=7︰3來考核,從而導致全科團隊對開展健康管理工作缺乏動力。同時,財政投入不足也是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臨的問題。

(二)企業開展健康管理的情況

由於員工健康狀況的改善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並且可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所以企業具有開展員工健康管理的意願。

1.健康管理服務形式

在外商投資企業、合資企業,秉承了國外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模式,除了為員工提供傳統的醫療保險、就醫服務等項目外,企業管理層也有意識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維護和健康促進項目。然而這些企業的健康管理模式並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原因是其需要企業自身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而許多中小企業並不具備為員工提供大而全的健康管理服務的能力。

2.健康管理服務內容

被調查企業均能夠每年為員工提供基本的醫療體檢服務。對於小型企業來說,對員工的健康相關服務也僅限於體檢和組織體育活動。調查的兩家中型企業所開展的與健康管理相關的工作內容包括:組織健康體檢,留存健康檔案,組織健康講座,參與組織健康促進項目。兩家企業均建立了員工的健康檔案,內容以每年的體檢結果為主,但是由於自身能力所限,他們並沒有有效利用這些數據開展健康干預。兩家企業均表示會不定期為員工邀請相關的專家開展健康講座,內容及形式不定。健康促進項目包括控煙措施、開展體育活動,比如組織各種球賽,開運動會,為員工提供健身場地與設施等。

3.健康管理服務能力及問題

小企業沒有開展健康管理的專業人士,企業員工健康維護計劃由人力資源部門制定和開展。被調查的兩家中型企業作為具有較長曆史傳承的老牌國有企業,過去曾經擁有自己的企業醫院,後來規模逐漸縮小,現在其中一家只剩下醫務室,另一家連醫務室都沒有了,被併入了安全生產部。

我們調研的這幾家企業基本上沒有開展系統、正規的健康管理服務。因為小企業以年輕職工為主,所以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慢性病負擔,目前主要的健康威脅以工作壓力過大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兩家中型企業員工以中青年為主,體檢結果顯示對員工主要的健康威脅為高血脂和高血壓。然而,在這兩家中型企業中,負責健康管理隨訪的工作人員均不足10人,一方面是由於在崗人員逐年退休離崗;另一方面,現有制度無法提供非衛生機構衛生從業人員的晉升通道,導致醫學院校畢業生不願意來企業工作。資金方面,企業沒有專門預算來為職工購買健康管理服務,審批上存在難度,只能以工會為依託來組織相關活動。

(三)體檢中心、健康管理公司與健康保險公司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健康服務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中央連續下發了幾個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社會機構對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也投入了更大的熱情。

1.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服務的內容

在所有的健康服務產業中,體檢機構所佔比重最大。體檢可以理解為整個健康管理服務流程的第一步,體檢過程中所收集的個體健康信息是隨後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和健康干預的基礎。同時,其結果對參加體檢的人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意見指導性,因此,體檢機構根據檢查結果在為個體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體檢者從思想上和情感上也很容易接受健康教育與管理。

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體檢機構疲於應付日常的體檢,對一般的體檢者只是出具檢查的結果報告單,幾乎不提供其他服務,最多給出簡短的健康指導建議。同時,我們現行的收費政策也不支持體檢機構收取除體檢之外的其他費用。所以,體檢中心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來開展更多的健康管理項目。即使是目前已開展的體檢服務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1)缺少個體差異化的體檢建議。目前國內體檢機構雖然推出形形色色的體檢套餐方案,但套餐分類的依據大多是基於職業、消費能力或者家庭關係之上,並不是根據用戶實際健康狀況而給出的個體化建議。一方面造成大多數健康人群在不必要體檢項目的花費;另一方面潛在患者卻失去了在體檢中早期發現病患的機會。部分民營體檢機構在體檢中心設有諮詢醫師,可根據用戶的訴求給予相應的建議,但也是在體檢套餐之上做加法,通常都是建議用戶增加一些單項的檢查(其實質是體檢機構創收的渠道)。

(2)對體檢結果的解讀不夠。體檢機構提供的報告中,除了各個項目的檢測值和參考值範圍外,也包含一些重要異常指標的註釋和總檢醫生的建議。但這些總檢建議並不能讓用戶對自己的體檢結果有充分的瞭解。一方面是體檢者醫學知識的限制;另一方面,總檢報告往往較為簡單、模式化,對體檢者在飲食、運動、生活方式方面的建議也較為籠統。對於團體體檢客戶,部分體檢機構會有總檢醫師為這些公司或單位提供一次上門的解答和諮詢服務。

(3)體檢後的管理服務沒有跟進。通常體檢者體檢完,與體檢中心的聯繫就中斷了,體檢中心也沒有根據體檢數據找出有健康需求的人群,併為之提供一些基礎的健康管理服務。

2.健康管理公司健康管理服務的內容

現在的健康管理公司基本上是從體檢機構發展而來,或者是提供與體檢相關的服務。因為從目前的政策和消費者的意願來看,只有體檢服務能夠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並被消費者所認可。從我們所調查的上海市的兩家健康管理公司來看,體檢服務的業務量和利潤均佔到了公司總業務量和總利潤的80%以上。健康管理公司的服務對象以企業團體和高端商務人士為主。除體檢之外,健康諮詢、就醫綠色通道、健康講座、以養生保健為主要內容的健康促進項目是他們主要的服務項目。但是,由於國人的消費習慣,人們並不願意為健康諮詢和健康講座等支付費用,因此,這些項目主要是起到吸引消費者,鞏固客戶群的目的。當前的健康管理公司的業務仍然沿襲著檢查―就醫―治病的方式。而健康管理的核心服務內容——健康風險評估、危險因素干預沒有涉及。健康管理公司的負責人也坦誠這些服務內容一方面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客戶對這些項目也不感興趣。

3.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的內容

我們調查了兩家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其中一家開展了健康險的業務,另一家計劃開展健康險業務。目前國內開展健康險業務的公司並不多,我國目前發展的是以國家財政為主導的全民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空間很小,很多業務是掛靠在人壽險部門下。另外,健康險的業務基本上不會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利潤,保險公司開設健康險多為吸引客戶,增加客戶黏性,為其他險種服務為目的。保險公司為客戶提供的與健康管理有關的服務包括:為客戶購買體檢服務,保存客戶的健康檔案,為有需要的客戶提供就醫綠色通道,比如口腔保健、婦科保健等,提供健康諮詢、健康講座(包括中醫養生講座),並提供可供選擇的健康促進項目。目前已經有公司為客戶提供了健康風險評估的服務項目,他們購買的是國外健康管理公司開發的健康風險評估軟件。關於健康促進項目,國內的保險公司也引入了國外的經營理念:保險公司出資為客戶提供服務,邀請客戶參加健身活動,通過物聯網技術鼓勵客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積分的方式獎勵客戶。保險公司希望通過這些健康促進活動來減少客戶的醫療支出。但是總的來說,保險公司在為客戶提供健康管理上還存在諸多的限制性因素,商業保險在健康管理領域所能開展的工作仍然十分有限。

四、發展建議

基於以上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企業、健康保險公司以及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的調研結果,整理出共性問題,研究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我們對健康管理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倡導生命全程健康管理的理念

健康管理不能只是某一年齡階段的管理,而應該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全過程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它的效能。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象(即嬰幼兒、孕婦、產婦和老年人)之外,同時也應該包括青少年和職業人群,為其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如:對青少年,重點是以學校為主體,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學生的健康素養;對職業人群,把職業病防控、工作場所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結合起來,把疾病預防關口前移,提高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除臨床預防服務之外,對在職人員還應開展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服務(如健康促進計劃、疾病預防項目、員工援助計劃等)。總之,應將健康管理作為提高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的基本策略來貫徹實施

,在政策和宣傳上全面倡導生命全程健康管理的理念。

(二)開發健康管理的適宜技術,發揮健康管理在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中的促進作用

加強對健康管理機構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健康促進與教育專業機構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校、企事業單位、保險機構為主體,社會健康管理機構為補充的健康管理工作體系。結合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尤其是以社區衛生工作實際開展能力為基礎,鼓勵各級衛生行政機構、基層服務機構積極開發健康管理的適宜技術。為保證健康管理的有序實施,儘快出臺《健康管理工作規劃》及其配套文件,明確各相關部門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在條件成熟時,建議將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更名為國家健康促進委員會,將健康管理納入健康促進工作體系中,進一步加強全國的健康管理工作。在當前大力推進分級診療的政策環境下,應考慮到健康管理在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將健康管理融入到分級診療的各級工作中去,積極發揮其在疾病預防與疾病康復中的作用。

(三)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平臺作用,建立以社區為單元的健康管理網格化服務機制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接服務於基層的民眾,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未來將有更多的人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就診,短期內迫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力資源向診療傾斜,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的能力將會更加不足。考慮將健康管理的工作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流的方法:對專業要求高的服務內容,比如預防接種、婦幼保健等工作仍保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對一些可由健康管理師開展的工作交給第三方公司;另外,加強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診的力度之後也為健康管理的開展提供了便利。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衛生服務的終端,將掌握並管理著轄區居民的健康信息,無論是健康管理公司還是健康保險公司均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中轉平臺來為居民提供服務,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規範數據模式,以便共享,同時能較大限度地保證數據的安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健康管理等服務項目外包出去之後還需負責對承包公司的服務進行評價和考核(見圖1)。

战略研究丨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圖 1 健康管理工作基層服務體系架構

(四)發揚中醫的優勢,將“治未病”的方法融入到健康管理中

中醫“治未病”理念作為我國特有的醫學經典理論,與源自於西方的現代健康管理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可由此入手,發揮“治未病”思想在現代健康管理中的引領作用,將祖國傳統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相結合推動健康管理的發展。通過中醫體質辨識,對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通過中醫保健、中醫養生開展個體健康干預;通過推廣中醫文化,培養並提高群眾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素養,最終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增加人民幸福感的目的。

(五)建立健康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健康管理服務流程的規範建設

健康管理的首要問題是健康信息的採集和利用,這也是開展後續工作的基礎。當前的任務是加快探索成立健康信息整合與管理的負責部門,制定工作程序、相關制度等,既要促成體制內、外部門機構健康信息的共享,又要杜絕個人信息的外洩及商業化的濫用。可嘗試將各單位健康信息上傳並存儲在有資質的信息管理機構中。下游健康管理機構在徵得信息所有者本人同意後可下載使用這些健康信息。主管部門負責監督信息存儲的安全性和倫理學問題。

另外,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較為重要且技術要求也較高的環節。科學準確的評估是開展健康管理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健康管理效率的關鍵。然而目前市場上各種健康風險評估工具可謂魚龍混雜,缺乏有效的評價和監管。因此,需要儘快制定健康風險評估的技術規範,以循證醫學為依據,鼓勵開發適宜我國人群的健康風險評估工具,並推薦在社區中積極開展科學有效的健康風險評估。

應在大力發展健康管理產業的同時,嚴格規範健康管理工作內容、流程及主要技術手段。明確各類機構的准入標準、服務對象、服務項目、經營模式及從業人員要求等,加強對健康管理服務的監管。

(六)加大健康管理人員培養力度和提高人員能力建設,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隊伍

從健康管理的各個層面來看都存在著機構執行能力不足和人員短缺的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對現有從業人員開展以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提高為主的培訓:明確健康管理師、營養師以及心理諮詢師等職業在健康管理服務中的職責和工作範圍,提高其業務能力與服務技能,並使之取得執業資質之後上崗,鼓勵衛生醫療系統從業人員,尤其是年長的護理人員接受培訓,轉崗為健康管理的專業人員;

二是加大專業人員的培養力度。鼓勵醫學院校開設健康管理課程甚至專業,大力培養專科及本科畢業生。同時宣傳鼓勵引導其他醫學專業畢業生從事健康管理的相關工作。主管部門需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以群眾實際需求為原則,以市場為導向,明確健康管理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建立人員准入制度,使得進入行業的人員真正能夠發揮專業特長。

(七)理順健康管理的收費渠道,解決健康管理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

目前,健康管理沒有專項經費。來自於國家財政的經費主要包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以及國家各部委和地方的項目經費,來自於社會資金的部分主要包括體檢收入,而來自於體檢的收入真正投入到健康管理領域的更是少之又少,投入不足嚴重限制了健康管理的持續發展。為確保健康管理工作的長期性和經費投入的穩定性,建議將健康保險引入到基層健康管理服務中去,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臺,探索以醫療保險支付健康管理費用的模式,減少醫療費用支出。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源,為健康管理的資金來源廣開渠道。一方面,將健康管理作為主動預防的手段納入到醫療保險的風險管控措施中,並加快引入市場模式,倡導政府通過第三方服務採購,倡導企事業單位買單,補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企事業單位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不足。健康管理為醫療保險起到了節流的作用,所以從理論上講醫療費用管理和支出方是有動機和意願為健康管理買單的。

將健康管理納入醫保預算既有利於制定國家衛生醫療支出的總體規劃,又有利於健全醫保系統的功能設置(支出+節省)。建議可以設立專項資金,也就是國家健康險,用於支付健康管理服務的費用,國家健康險的資金一部分來自於國家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一部分來自國家醫療保險,兩者共同構成國家健康險;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商業保險與健康管理的結合,為商業保險開展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商業保險參與到衛生醫療服務體系中來,無論是國家健康險還是商業健康險都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操作平臺,服務於廣大社區居民(見圖2)。

战略研究丨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圖 2 商業保險與健康管理結合模式

(八)完善工作場所的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勞動人口的健康水平

從政策和制度方面,積極推動工作場所的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健康管理本身也是來源於工作場所的健康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中,大部分的健康需求都在工作場所解決了,預防服務也貫穿在企業職工保障服務體系中。但近年來,工作場所的健康服務體系取消後,員工的健康相關服務基本處於無人過問的狀態。隨著生活方式的快速變遷,勞動力人口的慢性病危險因素流行水平和發病、患病率在快速上升;另外,他們退休後也會將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健康負擔”帶入社會,這就等於將大量的不健康人群輸送到了社保系統。因此,建議鼓勵企業重建或加大對工作場所健康服務體系的投入,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從能力上給予幫助,以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為槓桿來撬動整個社會人群的健康紅利。

战略研究丨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战略研究丨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王隴德,衛生管理和疾病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在公共衛生領域從事流行病學、公眾健康促進和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並領導組建了全國醫療機構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

战略研究丨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中藥大健康產業發展機遇與戰略思考

人民健康:“一帶一路”遠程醫療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