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谁能想到,一向以"暴力美学"著称的昆汀,会拍出一部温柔的电影?


《好莱坞往事》是昆汀的第九部作品,也是他的flag"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的倒数第二个作品(当然前提是他不会像吕克贝松那样食言)。在这部电影里,昆汀巧妙地将"西部片"、"好莱坞"和那场遗祸至今的惨案结合在一起。

说它是"一封献给好莱坞的情书"也好,"一首献给电影人的交响曲"也行,总之一贯不擅于(或者说不屑)在自己电影中展现"柔情"的昆汀,居然能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哪怕被人指责"污蔑",哪怕被说"江郎才尽"。


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在之前发布的内容中,我曾调侃过昆汀的电影名字。

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这一长串英文的台湾版翻译也很有意思——《从前有个好莱坞》。像极了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在......

如此看来,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整个故事的开局:<strong>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好莱坞,曾发生这样一件事......


电影中的主演都是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改编加工的,电影中的故事也被赋予了美好的结局,所以《好莱坞往事》是一封情书,更是一部献给电影和电影人的童话故事

就像蔡琴唱的那首《给电影人的情书》中唱的那样:

人间不过是你的寄身之处

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

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

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

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

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今天这篇文章没有专业的影评,也没有往事的回溯,有的只是由衷的感慨和对往事的缅怀。




电影人曾经的赤子之心以及电影业曾经的无比辉煌再无法复制。所有人能做的,就只有

在前进中、在艺术价值和商业成就之间、在光影之梦和感官刺激中寻求一种平衡。


有史以来,所有的电影都在无意之中遵循着两条定律:<strong>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欲望中产生,并对二者进行反哺。而这两个因素的比重也会极大影响电影的发展进程。

西部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美国历史的原因,西部片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美国盛行的"昭昭天命论"——殖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文明角度而言不能被称为"掠夺"或"占有"。这是一种文化洗脑,也是一种自我麻痹。但从现今西方人成型的意识形态来看,收效颇丰。


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在变化的意识形态压力下被改造而后中断的西部片,从一开始就将电影场景布置固定在统一的模式中——丛林、沙漠、尘土飞扬的边境小镇、四周广袤无垠的山川大地。连人物的造型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改变:牛仔帽、围巾、左轮手枪、骏马和邪气弥漫的帅气脸庞。


但在《好莱坞往事》里,昆汀从《血染雪山堡》和东木大叔的《镖客三部曲》中提炼出西部片从好莱坞被迫转移到意大利后的东山再起,而故意略过"短暂的辉煌",让人对好莱坞片厂时代的没落和缺乏人情味中窥到一丝不一样的气味——金钱和利益,从来都是好莱坞最大(也可以说是"唯一")驱动力,一切改变和妥协都是建立在"经济指标"的基础之上。


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时至今日,回过头去看"好莱坞往事",也许会心生悲凉。但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金钱至上"的好莱坞一直在谩骂声中为电影和电影工作者们杀出一条血路,也许"电影将死"早就变成"电影已死"。




至于那段惨绝人寰的往事,也许人们宁愿记住《好莱坞往事》赋予它的结局。

艺术有时很残酷。如果不是别样的经历将波兰斯基的生活和灵魂切个粉碎,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些经典电影的问世,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人街》,或许就是另一种结局甚至故事走向。


当"垮掉的一代"在昆汀的电影中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出来时,让人由衷想说一句:去他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昆汀变了,会煽情了


这一次,昆汀以梦为马,重写江湖,为这段纵横交错的"好莱坞往事"赋予更多的血肉,以及更美好的结局。

<strong>《好莱坞往事》是一部童话,也是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