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會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嗎?

2月7日,華南農大召開新聞發佈會,肖立華教授在會上介紹,“已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1]。

一時間,關於穿山甲和野生動物的討論風雲再起,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這個結論的證據充分嗎?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穿山甲會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嗎?

為什麼找到中間宿主這麼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到今天,專家們已經基本確定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

但關鍵問題是,蝙蝠攜帶的病毒在正常條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類,這就需要一箇中間宿主。

所謂中間宿主,就是蝙蝠先把身上的病毒傳給其他動物,當人食用或宰殺這些野生動物時,病毒再傳遞到人身上。說白了,就是一個轉運病毒的“中間商”。

所以,找到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非常重要,只有找到它才能切斷源頭,防止病毒再傳染給人類。

但要確認 “中間宿主”,嚴謹、公認的科學流程是這樣的:

1.在“中間宿主”體內分離到了可以在它體內繁殖複製的病毒;

2.分離出的病毒能夠在動物模型上顯示致病性和病理特徵等;

3.確認病毒在感染傳播鏈中的位置(是通過攜帶病毒的動物感染人,還是已經感染病毒的人會再感染動物)等等。

此前,有科學家發表文章稱“蛇”可能是中間宿主,這與流行病學和進化論存在一定偏差。因為“蛇”是爬行動物,直接作為蝙蝠和人類這兩種哺乳動物中間宿主的可能性比較小。

穿山甲可能是“中間宿主”嗎?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肖立華表示[1]:“圍繞冠狀病毒有可能的動物來源,我們開展了溯源工作,對多種野生動物的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鎖定了穿山甲。”

研究人員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發現,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

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

最後再對病毒進行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到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確定穿山甲是可能的潛在宿主。

但是,從媒體發佈的信息來看[2],目前從穿山甲中分離到的病毒基因序列只是其中一部分。

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的意見:“按照流行病學原理,那麼多販賣、捕殺穿山甲的人應該早就發病了。”

要想最終確定穿山甲是不是中間宿主,科學家至少還要解答下面的5個問題:

1.完整的穿山甲病毒基因序列,目前大約有4000個還沒有測序。

2.真實情況中病毒從穿山甲傳播到人的證據,也就是在武漢當地,穿山甲和人到底是怎樣接觸的。

3.新型冠狀病毒是不是真的能同時感染人類和穿山甲?

4.再找幾隻未感染的穿山甲做感染實驗,看它們會不會發病、出現症狀或產生抗體。

5.用人類細胞做研究,確認穿山甲的冠狀病毒是不是真的能感染人體細胞。

如果穿山甲是“中間宿主”可能通過哪些途徑感染到人呢?

如果穿山甲是中間宿主,就要弄清它究竟怎麼從海鮮市場傳染給人的,這個問題很關鍵。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1 月 27 日發佈的《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展和風險評估報告》 [5],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冠病毒核酸。新冠病毒可能是在 2019 年 12 月初從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的某種野生動物外溢、通過汙染市場環境而感染人,再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2003年的SARS疫情,科學家就直接追查到了廣東野生市場販賣的果子狸,最後發現它們身上的病毒和人類SARS病毒完全一樣。但同時又發現,全國各地的養殖果子狸和野生果子狸身上並沒有這種病毒!

這一點不僅證明了果子狸是SARS的中間宿主,還證明了一個真相:販賣、宰殺果子狸才是導致SARS病毒傳給人類的罪魁禍首。

如果當初封閉市場時,保留了華南海鮮市場的穿山甲樣本;

如果能找到華南海鮮市場或武漢/湖北其他野生動物市場的穿山甲,和野外穿山甲再做對比,答案才會更清晰。

據澎湃新聞報道,沈永義在發佈會上也提到:“華南海鮮市場早就消毒了,再往前溯源是比較難的,我們後續要做更多工作來證明這條傳播鏈條。”

科學家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關於穿山甲,你可能還不知道這些

全球現存的穿山甲有8種,我國主要為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是否屬於本土物種存在爭議),前者分佈在長江以南各省、海南島和臺灣省,後者僅分佈在雲南省局部地區。

中華穿山甲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基本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

它是哺乳動物,愛吃白蟻,喜歡在夜間活動,居住在丘陵山地的樹林、灌木叢、草芒等地方。為了找到白蟻,穿山甲會挖0.3~2米的洞,然後住在洞裡[3]。

中藥“通經下乳”處方中的中藥成分就是穿山甲的“甲”,而且只有中華穿山甲的甲片被《中國藥典》收錄。它的肉也成為人類炫耀的資本,我國民間自古認為它的肉是“滋補極品”。

穿山甲會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嗎?

入藥的穿山甲鱗片


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大約有200萬隻穿山甲被捕殺。但其實穿山甲的甲片成分、藥效、替代品研究都存在爭議,沒有明確的結論。近年來,有研究認為豬蹄甲的藥用價值和穿山甲甲片相差無幾,但還沒有可靠的研究結論[4]。

實際上,穿山甲最大的貢獻價值並不是它的肉和鱗片。一隻3~4千克的穿山甲每天能捕捉300~400克的白蟻,在一片面積為200~250畝的森林裡,一隻穿山甲就能夠保護整片森林免受白蟻所害,堪稱“森林護衛隊”。

可能有人會問,不能通過人工馴養繁育來解決人類對穿山甲的狂熱需求嗎?

還真不能,穿山甲的習性特殊、比較原始,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性非常大,要提供這樣的環境並不容易。而且穿山甲只吃螞蟻和白蟻,人工提供食物都存在困難。

它們的體溫調節功能也不太好,日常體溫在31~35℃,又缺乏先天的免疫基因,如果人工圈養,多數會因為管理不善而死亡。

需要強調的是,野生穿山甲已經非常稀少,即使停止捕獵,要恢復穿山甲的種群也非常困難。

常年從事穿山甲研究的華南師範大學吳詩寶教授在2009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多年來,他唯一一次在野外與穿山甲打了個照面,還是1993年在廣東茂名市的山區。

對自然環境和人類這麼有幫助的動物,卻被人類捕殺到即將滅絕。大自然的懲罰,也在悄然降臨……

正如董卿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上那句經典評論:“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參考文獻

[1]每日經濟新聞. 華南農業大學:從穿山甲中分離出的毒株與新冠毒株相似度達99%[EB/OL].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0-02-07/1406234.html

[2]財新網. 研究稱穿山甲為新冠潛在中間宿主 專家認為需更多證據[EB/OL]. http://science.caixin.com/2020-02-07/101512695.html?cxw=IOS&Sfrom=Wechat&originReferrer=iOSshare

[3]吳詩寶,劉迺發,馬廣智,等. 穿山甲生態學研究概況[J]. 動物學雜誌,2004,39(2):46-52.

[4]唐兆民. 穿山甲:即將被“吃絕”的物種[J]. 生態經濟,2017,33(5):6-9.

[5]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展和風險評估報告[EB/OL].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1811/202001/P020200127544648420736.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騰訊醫典與您一起關注“新冠肺炎”,實時更新各地疫情動態,彙集權威資訊、定點醫院、最新科普知識,共同守護您和家人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