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員工”火爆,特殊時期市場的有效性依舊成立

戰疫評論68 |“共享員工”火爆,特殊時期市場的有效性依舊成立

蔣璟璟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國內許多企業面臨一次巨大考驗。非常時期,企業該如何破局成為這場戰“疫”突圍的關鍵。而最近,不少公司都在嘗試“共享員工”模式。

所謂“共享員工”模式,背後的道理很簡單。特殊時期,餐館、商場、影院等大量停業,員工無工可做、無薪可拿;而與此同時,某些電商尤其是生鮮平臺、買菜APP則是訂單爆棚,配送員人手嚴重不足……為此破局,市場自發的資源配置功能再次發揮了作用,電商和餐館一拍即合,餐館服務員等暫時變成了電商配送員。應該說,這是一個三贏的方案,餐館減負了,員工有收入了,電商的人力缺口也填上了。

乍聽起來“共享員工”的概念很新穎很高大上,但是其內核實則是很原始、很古老的,從本質上說這就是“臨時打短工”,而從法律定義角度來理解,就是“短期勞務合同關係”“員工租賃關係”。“共享員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而是待崗員工“留職”另謀出路。應該說,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

在一個正常的商業社會中,各行各業僱員勞動量高度飽和,是不存在太多“員工共享”可能的。

不管未來如何,至少在當下,“共享員工”的新業態,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市場的力量。即便在此特殊時期,市場無形之手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也仍然是成立的。而共克時艱,就是要用好市場工具、市場機制,就是要多些合作互助、多些抱團取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