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您受益最明显的中医书?

于洪涛日日知非


学中医不能说只有一本书有用,各方面的知识都要积累看医书才会更容易理解,中医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大部分知识,学无止境。


蓝梦83421497


……《黄帝内经》,有时候中医靠理解。比如我去年秋天睡觉后,窗户没关肩膀受風,邪氣入侵。不知吃多少中药丸,邪氣就是本出。后来偶然看到中医书的一句话,正氣不足,邪氣入侵。于是今年夏天我有意识的多晒太阳,增加内氣。效果出奇的好。当然锻炼不可少。


用户4684265966294




很多人在一开始自学中医的时候会感觉很难,觉得既无思路又无方向,并且还苦于没人指点该怎样自学。“自学中医怎么选择中医书”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初学的人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医书籍,很容易一个不小心就走错了弯路,看了一些不对的书或者不适合初学者的书。

那么自学者应该看些什么书?看什么书相对来说才是合适的??


学中医的人一般有三类,一类是祖传或跟师,一类是各大中医院校,一类是自学的。首先要讲一下自学中医和其它两类的不同之处。自学中医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像其他两类有师傅有老师教导,自学中医完全靠自己看书,自己领悟理解。

所以自学中医的人,要比其它两类困难的多,很多人甚至学了很久连中医入门都算不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看书、看什么书。

《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

这本书最大特点是,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人,它能让你对中医提起兴趣。这本书的入门知识点并非最系统的,但是它能让你对中医有一个大体的框架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难得的把枯燥的中医理论讲“活”了的书,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看完这本书对中医产生极大的兴趣。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接下来就可出现开始看《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这本书了。当你看完了《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对中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些中医基础时,不要看杂书,建议马上进入阴阳一气圆运动的理论学习中,也就是马上去看《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有了中医基础后,马上建立一个初步的圆运动思维。圆运动思维将是你最后理解阴阳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

接下来就要开始看一气圆运动的代表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读这两本书的时候要注意精读,两本参看,把一气周流的思维完全领悟和掌握。当你学到这里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不用因为读完这几本就觉得自己就学会中医了,就懂看病了。

这是很多人学圆运动之后的通病,认为自己掌握了圆运动后没有什么病是不能治的。开始尝试给人治病,然而往往会发现事实并不如人所愿,甚至有的人因为尝试治病没有效果而放弃了中医,这是非常可惜的。

这四本书初次月必看!!!


当你看完前面所有的书之后,你要记住一点,前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帮你领悟“阴阳”,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把阴阳领悟透以后,你就得去接触经典了。这里我推荐你先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后再去看其它经典。因为我们学中医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治病。这两本书是临床治病的“老大”,它的临床指导地位,堪称中医泰山北斗。


朋哥带你看世界


承蒙邀请。学习中医还在无从下手?医学生跟你分享个人经历。

我目前最喜欢的中医著作是《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这本书是伤寒论讲稿中的经典之一,如果再配合郝万山老师的视频课,对于伤寒论的学习理解更有帮助了。因为我目前的学习还处于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阶段,所以近几月来,我对这本书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但是这本书比较适合已经有了一定中医基础的人研读。

我们的题主大大要求推荐三本喜欢的中医著作。我认为不同阶段的中医人士适合看的中医著作不同。对于一些中医前辈,当然不敢班门弄斧给前辈推荐书籍;对于和我同一阶段的中医同门大家各有所求,我也就不推荐了。

所以以下几本书推荐给喜欢中医的中医爱好者。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我大二看的一本书,里面讲述了药王孙思邈的很多故事。其中印象很深的是,药王因为自己给自己治疗痢疾而成为了治痢专家,从此开始给别人治疗痢疾,典型的举一反三呀!且药王的《大医精诚》篇目可谓是医学界医德的标杆,适合各位反复诵读记忆,我可是背会喽。对这本书印象深的除此以外,就是书中讲述他140+的高龄了,养生,药王可真是认真的。

《字里藏医》——徐文兵先生的启蒙书籍,通过用汉字与中医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一些中医基础概念,引人深思的同时,又让人豁然开朗,更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基础理论》——我大一的基础课程,也是我现在都还会备在手边的一本工具书。里面包括从古至今能够被运用于临床的中医理论,且我认为这是一本读《黄帝内经》的过渡书。对于刚开始接触中医的人来说有夯实根基的作用。

从古至今,中医著作数不胜数,所以刚接触中医的朋友我不建议选读太过高深的著作,我认为多看一些基础类的书籍更能事半功倍,因为打好基础总是不会错的嘛。

最后,还是那句话,当大家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所谓“术业有专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乐而不为呢?

欢迎大家指出我的不足。和我交流,共同进步。下面附上我推荐的书的照片。





压迫梨状肌


我本人是学经络的,我认为从经络穴位下手中医才是最快捷有效的切入点。

因为不管是从事针灸,中药,或者推拿养生,都是以经络为基础的。

我自己是从倪海厦老师的人纪针灸开始下手,然后又精研《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然后围绕《针灸大成》,穿插着看了《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八十一难经》,《点穴疗法》

然后阅读《素问玄机原病式》,《医学起源》,《奇经八脉考》

还有一些没有正经看的《神灸经论》等等,

书会越来越多。

最后一张图是我抄写的笔记本摞起来的,书基本都是反复看,抄写,写心得体会。











天强叔爱捣腾


了解的不是很多,根据个人所查,作如下推荐,仅供参考吧。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上二种,是温病经典著作。温病学是以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结合时代及人的变迁,提出的创见,是清朝中医集前朝医学大成的结果。当今学医者,尤其不能忽略。

 十三、《周易本义》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经典。《周易本义》是宋朝大儒对《周易》所做的注解。此书放在《国医十三经》最后读,是为了让医学再提升一个境界。

  在读“入门经典”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一些简单的易理比如阴阳、水火等,还会了解一些基本的卦象,如:乾、坤、坎、离、既济、未济、否、泰、剥、复、蛊等,以及它们与临床的联系,但此时不要急于去看《周易》。孔子五十而学易,提示我们学易不宜过早,须有丰富的学识和阅历作为基础;学医亦然,若无纯熟贯通的医理、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急于学周易,则容易流于一知半解的狂妄和空谈。

  这十三本书,都是要精读的,一定要按以上顺序,一本一本往下精读。阅读过程中,可以往回翻,以温故知新。


锦壹未


说到中医类书籍自古到今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各家学说争鸣,一家有一家的学说,一家有一家的道理,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不是太多,可以说没有几本。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著,历代医家莫不尊如圣经,作为案头必读之书,很多医家所谓的引经据典,其中的经典便大多指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发源,如藏象、五运六气、营卫、阴阳、气血、经络等等都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针灸更是来自于《黄帝内经》其中的一部著作《九卷》,所谓《九卷》又称《针经》、《灵枢》。因此这种经典著作必须是强力推荐的中医著作。

说到推荐《黄帝内经》,其实更希望推荐的是《伤寒论》。《伤寒论》是祖师爷仲景一生心血所做,一共113方,可谓是方方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历代著作这么多也没有哪一部可以超过它。而且《伤寒论》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一个字,都是精华。可以说《伤寒论》是精华中的精华。因此背全《伤寒论》就是一件学医之中最幸福,也是最有用的事情。最强力推荐的中医书籍。


金匮真言


中医学生来强答一波。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中药,方剂,推拿,针灸,这些是我们大学的主杆课程,如果你想成体系地自学中医,那么照着这些课程来学吧。

如果只是中医爱好者的话,建议买中医基础理论,然后看内经。不建议看伤害金匮,太抽象。如果仅仅是为了看看方子随意。

贵在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油!



西南隐居士


作为一个外行来说,我对中医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因此站在这个兴趣爱好的立场上来说,想要对中医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最先给大家推荐的就是:

1、《中草药彩色图谱》

目前已经修订到第四版了,是初次接触中医的基础必备书籍,可以让人深入的认识目前常用的一些中草药。

2、《700种中草药野外识别速查图鉴》

对于初次接触者来说可以随身携带,爬山游玩的时候都可以随身携带进行对比鉴别。

3、《千金方》

这是唐代著名的中医名师孙思邈的原著,也是中国医学养生方剂大全。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养生都很看重,这里面包括药膳食疗进补、灸法调养等等。而《千金方》就是药膳食疗进补的一大根据,因此不论是用于治病还是养生,《千金方》都是不可错过的。

肯定有人说《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那些更牛逼,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想要深入学习并理解这两本著作,我前面所说的《中草药彩色图谱》一定得吃透了来。因为,中草药是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的部分就是灸疗、经络推拿等。


沙漠王妃的文化情怀


第一梯队:《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

第二梯队:《类证治裁》,《医学心悟》,《医述》

第三梯队,《千金要方》,《脾胃论》《医学启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

第四梯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