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貧民窟紀錄片,《米格爾街》一部諾貝爾文學


2001年瑞典文學院授予後殖民小說家奈保爾諾貝爾文學獎時,讚譽其作品“將具有洞察力的敘述和不為世俗所囿的詳細考察融為一體,促使我們看清被隱蔽的歷史真相"

世界上最早的貧民窟紀錄片,《米格爾街》一部諾貝爾文學


《米格爾街)是奈保爾在1954年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它由17個相互關聯的小故事組成,1959年,本書以刻畫細緻的描寫和對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深刻同情而榮獲英國的毛姆獎.這篇小說體現了奈保爾深厚的文學功底,小說讀起來風趣幽默、充滿生活氣息,同時也讓人感到殖民地人民生活的悲涼和辛酸。

殖民地的社會背景並沒有剝奪米格爾街人們的笑聲,他們仍然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例如:在《博加特》中,博加特總是會突然就在米格爾街消失,然後突然回來,而後又消失,又回來,雖然海特給出的解釋是博加特為了與米格爾街的這幫哥們兒在一起而離開了原來的妻兒,但我們知道這樣的理由太牽強了,合乎邏輯的解釋應該是由於社會環境不好,謀生艱難,博加特雖自命為裁縫,可是他根本:無法以此為生,所以不得不到處討生活。

在《母親的天性中》勞拉也是生活所迫而淪落為妓女,她無法靠自己的勞動在社會上生存,而只能依靠出賣肉體,把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而那八個孩子只不過是謀生的副產品,這樣的社會環境是無法與殖民地的社會背景脫離干係的。

邊緣下的痛苦人生,人物的身份讓人感到困惑,沒有歸屬感。

邊緣下的人以一種近乎扭曲的方式生活,麻木的面對著痛苦和生活的折磨。

所以殖民地人民的生活不是按照我們的期待視野那樣呈現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他們的生活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的聯繫,這種聯繫雖然沒有在表面呈現出某種必然。

世界上最早的貧民窟紀錄片,《米格爾街》一部諾貝爾文學


人們生存總要有一定的精神上的動力,但特立尼達長期的殖民地的社會背景使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變得渺茫,人們似乎是為了生存而活著,他們的理想被壓制了。那麼他們的理想徹底消失了嗎?米格爾街的人們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寄託體現在不同的理想生活形式中,但他們的結局形式或多或少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可笑和淒涼。

我們似乎總是感覺到在米格爾街上存在著一種命名的錯誤,在《博加特》中博加特自認為是一個裁縫,還讓“我”寫了一副招牌---縫紉,裁剪,製作成衣,技術高超,款式新穎,價錢公道.而他實際上沒有做過和裁縫有關的任何事情,“我簡直想象不出他到底能幹些什麼,我也從不曾記得他做過一件衣服。

在《叫不出名堂》,波普自命為木匠,而且也讓“我"寫了一塊招牌一建築承包商,木匠,傢俱木工。儘管波普整天忙忙碌碌的在做一件“叫不出名堂的東西",但我們從“我”的記憶可以看出波普在老婆未離家出走前從未完整地完成過一件工程。

在《焰火師》中,墨爾根酷愛焰火,幾乎花費了全部時間在鼓搗焰火,可是“在特立尼達幾乎很少有人用墨耳根製作的焰火,而墨爾根卻不在乎,他總是唱著克利普索小調,並向人們自.....明年的這個時候,英國的國王和美國的國王會給我上百萬塊錢,讓我給他們製造焰火,製造任何人都沒見過的最美麗的焰火。自詡為焰火師的墨爾根並沒有因為他的焰火而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而是他經常打自己,的十個孩子讓人們記憶深刻,更具諷刺意義的是他家的一場大火被人們理解為他“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壯麗的焰火"。

在《機械天才》中,比哈庫總是在鼓搗汽車之類的東西,可是並沒有修好過什麼,而且常常會在修車時將自己壓傷。比哈庫自己買了新車後,就不停地修理新車,而且是越修理毛病越多,最後直到把車賣掉。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小孩子的話,比哈庫總是言聽計從:“是不是氣門響?""轉向器怎麼樣?”比哈庫叔叔,我想是汽化器的毛病。”“比哈庫叔叔,我認為這喇叭聲好像有點毛病。”“我”只是對比哈庫叔叔的修理活計感到好奇而來觀看的,這些話也是毫無經驗的隨口一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哈庫的修理技術到底是怎樣的。

世界上最早的貧民窟紀錄片,《米格爾街》一部諾貝爾文學


這樣的理想終結形式無疑帶有一層滑稽的色彩,它們的存在為米格爾街的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笑料,但對於讀者的關於理想的概念的理解,無論如何這種生活理想的最終結果都是一種徹底的顛覆,它具備理想的美好性,卻缺少理想的可能性和嚴肅性。

然而這樣的生活理想為什麼會在米格爾街如此普遍地存在呢?原因很明顯,殖民地的社會背景壓抑了米格爾街人們關於生活的美好願望。

不可避免的是,這種壓抑終究要回歸。當米格爾街的人們的生活理想受到現實的壓抑時,他們的理想便被暫時埋藏到無意識之中,以其他的滑稽可笑的終結方式而回歸現實,也達到了對於心理機制的一種防禦和保護作用。

把痛苦和歡樂、異想天開,溫柔和殘忍放在一起的喜劇,同絕望保持一定的距離。讓人慾罷不能,但冷靜之後心裡又格外的難受。

源於邊緣化下的這種扭曲的痛苦生活使米格爾街人喪失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們所能做的只是一在絕望中掙扎。

世界上最早的貧民窟紀錄片,《米格爾街》一部諾貝爾文學


逃離米格爾街,《博加特》裡面的主人公因為重婚入獄;“我“在米格爾街酗酒墮落。逃離的方式不一樣,“我”在結尾的時候通過賄賂得到了一個去英國留學的機會。

海德格爾曾說過:“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運的本己要素中存在."奈保爾作為移民作家,其作品更是充滿了關於逃離的敘述,意味著人們和他們家的關係徹底破裂,他們將永遠像浮萍一樣漂泊,無法找到自己的家。無論奈保爾小說中的主人公在哪裡,他都沒有“家”的感覺。他們總是準備逃跑。逃避幾乎貫穿了奈保爾的創作過程。許多人想離開,但是離開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他們從一個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卻發現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但是為了找到希望,人們除了逃離這裡還能做什麼呢?

世界上最早的貧民窟紀錄片,《米格爾街》一部諾貝爾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