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贫民窟纪录片,《米格尔街》一部诺贝尔文学


2001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后殖民小说家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时,赞誉其作品“将具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所囿的详细考察融为一体,促使我们看清被隐蔽的历史真相"

世界上最早的贫民窟纪录片,《米格尔街》一部诺贝尔文学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在1954年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它由17个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组成,1959年,本书以刻画细致的描写和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深刻同情而荣获英国的毛姆奖.这篇小说体现了奈保尔深厚的文学功底,小说读起来风趣幽默、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也让人感到殖民地人民生活的悲凉和辛酸。

殖民地的社会背景并没有剥夺米格尔街人们的笑声,他们仍然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博加特》中,博加特总是会突然就在米格尔街消失,然后突然回来,而后又消失,又回来,虽然海特给出的解释是博加特为了与米格尔街的这帮哥们儿在一起而离开了原来的妻儿,但我们知道这样的理由太牵强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应该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好,谋生艰难,博加特虽自命为裁缝,可是他根本:无法以此为生,所以不得不到处讨生活。

在《母亲的天性中》劳拉也是生活所迫而沦落为妓女,她无法靠自己的劳动在社会上生存,而只能依靠出卖肉体,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而那八个孩子只不过是谋生的副产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无法与殖民地的社会背景脱离干系的。

边缘下的痛苦人生,人物的身份让人感到困惑,没有归属感。

边缘下的人以一种近乎扭曲的方式生活,麻木的面对着痛苦和生活的折磨。

所以殖民地人民的生活不是按照我们的期待视野那样呈现的,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的生活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联系,这种联系虽然没有在表面呈现出某种必然。

世界上最早的贫民窟纪录片,《米格尔街》一部诺贝尔文学


人们生存总要有一定的精神上的动力,但特立尼达长期的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使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变得渺茫,人们似乎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他们的理想被压制了。那么他们的理想彻底消失了吗?米格尔街的人们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寄托体现在不同的理想生活形式中,但他们的结局形式或多或少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可笑和凄凉。

我们似乎总是感觉到在米格尔街上存在着一种命名的错误,在《博加特》中博加特自认为是一个裁缝,还让“我”写了一副招牌---缝纫,裁剪,制作成衣,技术高超,款式新颖,价钱公道.而他实际上没有做过和裁缝有关的任何事情,“我简直想象不出他到底能干些什么,我也从不曾记得他做过一件衣服。

在《叫不出名堂》,波普自命为木匠,而且也让“我"写了一块招牌一建筑承包商,木匠,家具木工。尽管波普整天忙忙碌碌的在做一件“叫不出名堂的东西",但我们从“我”的记忆可以看出波普在老婆未离家出走前从未完整地完成过一件工程。

在《焰火师》中,墨尔根酷爱焰火,几乎花费了全部时间在鼓捣焰火,可是“在特立尼达几乎很少有人用墨耳根制作的焰火,而墨尔根却不在乎,他总是唱着克利普索小调,并向人们自.....明年的这个时候,英国的国王和美国的国王会给我上百万块钱,让我给他们制造焰火,制造任何人都没见过的最美丽的焰火。自诩为焰火师的墨尔根并没有因为他的焰火而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而是他经常打自己,的十个孩子让人们记忆深刻,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家的一场大火被人们理解为他“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壮丽的焰火"。

在《机械天才》中,比哈库总是在鼓捣汽车之类的东西,可是并没有修好过什么,而且常常会在修车时将自己压伤。比哈库自己买了新车后,就不停地修理新车,而且是越修理毛病越多,最后直到把车卖掉。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孩子的话,比哈库总是言听计从:“是不是气门响?""转向器怎么样?”比哈库叔叔,我想是汽化器的毛病。”“比哈库叔叔,我认为这喇叭声好像有点毛病。”“我”只是对比哈库叔叔的修理活计感到好奇而来观看的,这些话也是毫无经验的随口一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哈库的修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

世界上最早的贫民窟纪录片,《米格尔街》一部诺贝尔文学


这样的理想终结形式无疑带有一层滑稽的色彩,它们的存在为米格尔街的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笑料,但对于读者的关于理想的概念的理解,无论如何这种生活理想的最终结果都是一种彻底的颠覆,它具备理想的美好性,却缺少理想的可能性和严肃性。

然而这样的生活理想为什么会在米格尔街如此普遍地存在呢?原因很明显,殖民地的社会背景压抑了米格尔街人们关于生活的美好愿望。

不可避免的是,这种压抑终究要回归。当米格尔街的人们的生活理想受到现实的压抑时,他们的理想便被暂时埋藏到无意识之中,以其他的滑稽可笑的终结方式而回归现实,也达到了对于心理机制的一种防御和保护作用。

把痛苦和欢乐、异想天开,温柔和残忍放在一起的喜剧,同绝望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人欲罢不能,但冷静之后心里又格外的难受。

源于边缘化下的这种扭曲的痛苦生活使米格尔街人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一在绝望中挣扎。

世界上最早的贫民窟纪录片,《米格尔街》一部诺贝尔文学


逃离米格尔街,《博加特》里面的主人公因为重婚入狱;“我“在米格尔街酗酒堕落。逃离的方式不一样,“我”在结尾的时候通过贿赂得到了一个去英国留学的机会。

海德格尔曾说过:“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奈保尔作为移民作家,其作品更是充满了关于逃离的叙述,意味着人们和他们家的关系彻底破裂,他们将永远像浮萍一样漂泊,无法找到自己的家。无论奈保尔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哪里,他都没有“家”的感觉。他们总是准备逃跑。逃避几乎贯穿了奈保尔的创作过程。许多人想离开,但是离开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们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但是为了找到希望,人们除了逃离这里还能做什么呢?

世界上最早的贫民窟纪录片,《米格尔街》一部诺贝尔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