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民本思想並非是孟子的首創,但民本思想在孟子這裡,卻變得更加系統,更加完善,更加大膽,孟子甚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個思想在鐵板一塊的以王權為至高無上的時代,是非常大膽具有革命性的理論,導致千年以後朱元璋見到這句話,還大發雷霆,要砍掉這個老頭子,最後將他趕出孔廟。

民本思想最早可以在尚書中見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對民本思想的最早闡釋。這是周朝統治者吸取了商朝的教訓後得到的經驗,他們認識到,要想讓江山長久,必須重視人民,人心的向背決定了一個王朝的命運,所以周代統治者提出了“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

孔子的仁者愛人的哲學,其實也是民本思想的體現。但孔子的思想在實質上是一種倫理學,在民本思想如何運用到政治上,並沒有系統的論述。真正把民本思想運用到政治上,並對統治者運用民本思想進行統治而設計了一整套方略的,是孟子。

孟子在孔子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而仁政和王道思想的根源,就是民本思想。無論是在魏國、齊國,孟子都積極反對“霸道”,主張王道,要求君主以德服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那麼,孟子如何將民本思想具體化,轉化為實際的治國理政的方略呢?

第一,統治者必須認識到,得民心者的天下,沒有民心就沒有政權的合法性。

所以孟子在各國遊說的過程中,首要的是告訴君主們,必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告訴齊宣王,既然可以把惻隱之心推恩到動物身上,更應該推恩到老百姓身上,仁政其實很簡單,將“惻隱之心”推恩於老百姓就行了;王道其實很簡單,把“仁愛之心”推廣到國家治理上,這就是王道之道。推恩天下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行了。贍養自己的長輩,也贍養別人的長輩,撫養自己的孩子,也撫養別人的孩子,把仁愛之心由近及遠地推廣出去,讓愛的陽光溫暖天下每一個人,國君仁愛天下歸心,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了。

孟子還告訴魏國年輕的國君梁襄王,不殺人的國君心中有百姓的國君,才能統一天下。這是要國君們從內心深處重視老百姓。

第二,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孟子告訴齊宣王,行仁政要推行三條措施。

一是讓百姓有固定的產業。因為只有擁有固定資產,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樣才會形成“恆心”,如果沒有恆心,百姓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等到犯罪再去懲罰他們,這就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陷害百姓呢?

二是要讓百姓過上溫飽的生活。讓他們可以贍養父母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生活無憂,壞年成不至於餓死。

三是要以文化人,通過學習倫理道德,提升全社會的道德素養。

這是仁政治國的三大原則。接下來,孟子向齊宣王具體闡述了王道圖景和實現路徑:

發展田園經濟,每家分五畝宅基地,房前屋後種植桑麻,讓五十歲以上的老人能穿上絲帛衣服;

發展畜牧養殖,飼養各類家畜,讓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

發展文化教育,興辦各類學校,反覆進行孝悌教育,這樣頭髮斑白的老人不要再頭頂肩扛東西勞作了。

這樣的話,不稱王天下是不可能的事情。

孟子從一正一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按照齊宣王的最大欲望用戰爭建立霸道,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自尋死路;按照孟子的思路行仁政,以民為本天下歸心,那麼就是“仁者無敵”。

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建立在“仁者愛人”思想和“性善論”基礎上的美好的理想,這種制度設計要求君主有仁愛之心推恩之願,要求君主真正以民為本。從長遠發展來看,這無疑有利於社會進步,但這需要時間。


孟子的仁政主張固然可以開出嬌豔的花朵,收穫豐碩的果實,但在戰國的刀光劍影疾風暴雨中,恐怕仁政的種子還沒有發芽,就被雨打風吹去了。但孟子思想中濃烈的民本意識和先富後教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讓王道理想成為抗衡霸道思想的另外一種政治理想,雖然從未實現,但必將永遠閃耀光芒!


 


好玩的國學


我對孔孟之道向來是持否定太度的,這也許是受毛澤東思想薰陶太久之故吧。但對孟子的民本思想,打心裡頭還是贊成一二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基於‘盡心、知性、知天’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體系的。在此理論基礎上,孟子提出仁政保民和實行王道政治的民本主張,宣稱‘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由‘保民而王’推衍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並指斥桀、紂之流‘殘賊’的君主為‘一夫’。這種民本思想,深刻表現了這位思想家對苦難深重、死於連年戰亂的人民無限的憐憫和同情。儘管他的‘民’、‘君’概念與後世有所不同,但畢竟是戰國鉅變時期的新觀念,不僅堪稱驚世之論,也較之那些整天只知攻城略地、置人民死活於不顧的政客,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且對後代反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家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我認為,在整個孔孟之道中,只有這民本思想,才是其唯一的精華,其餘,不是糟粕,便是敗絮。



yangyucheng這就是我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我對其民本思想進行疏理,具體表現為重民、愛民、育民、用民、利民五個方面:

  一是民貴君輕的重民思想

  《孟子•盡心章句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了百姓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說明了民心向背是政治成敗的決定因素。強調統治者要重視百姓,為民著想,才能得到人民的愛戴,從而穩固統治者的政權。

  二是憂樂與共的愛民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認為,君主與臣民之間是對等的關係,應該平等的享受權利。君主要與民眾在情感上相通相融,樂民之何樂,憂民之所憂,急民之所急,才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從而穩定專制國家的政治秩序及統治者的地位。

  三是教民以德的育民思想

孟子認為,民眾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應該設立學校,對民眾進行道德馴化,教以人倫,使之懂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尊老愛幼,使“頒白者不負於塗",讓頭髮花的的老人不要負重行走。

四是選賢任能的用民思想

  孟子有自己獨特的用人觀,提了德、士、賢、能四種人才分類。他主張“貴德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有治國之能士。統治者必須要尊敬有才德之士,廣納天下英傑,並使他們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拔人才,不分貴賤,不分親疏,傾聽國人的舉薦,不可偏聽偏信。

五是養民以惠的利民思想

孟子認為: “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強調統治者要注重民生,給老百姓以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使民眾通過勤奮勞作,過上溫飽體面的生活,表現出一種可貴的利民思想。





柏夫文藝


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民本思想推到了一個極高的位置。是諸子百家“重民保民”及儒家“人性善論”的融合發展,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偉大進步。

“民本思想”就是把孔子的“君權至上”調整為“重民、惠民、愛民、用民”,順應民意約束君主專制的權力,維護國家的穩定。

中國兩千年以來,歷朝歷代大多數君主都是以民本思想來治理國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華民族數千年能夠領先於世界,孟子的“民本思想”功不可沒。

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民本思想在現代中國的實踐,對中國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羊日記


孟子是中國民主思想的先驅者,是先秦的民粹主義思想家。他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念,並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其重要性。其核心是吿訴為政者(君主)要將人民放在首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應該說,孟子的民本理念是中國政治歷史與國家吏治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社會也有一定的教益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貴君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朱熹解釋說:“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繫於二者之存亡。”(《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還說:“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可見在孟子的心裡,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是居首位的,誰得到了民心就可以穩坐天下。

(二)民心決定論。孟子從桀、紂覆滅的歷史教訓中分析:“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天下之得失在於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桀、紂之失民,實際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湯、武無敵於天下,就在於“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順從了天下民眾之心。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決定國家興亡!至於君王,孟子說是“君為輕”自然不能與人民相提並論。

(三)尚賢與民主。孟子主張君王廣泛地聽取各階層的意見。他說:“國君進賢,……左右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孟子`梁惠王下》)“進賢”、任免和處置人都是比較重要的政事,孟子認為對此類問題,不能只聽左右親近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聽取百姓的意見,並且還應該把百姓的意見當作基本的依據。這顯然巳有了民主性的因素。





文海墨韻


最能體現孟子民本思想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次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可以說,孟子是中國古代最早提出重視民生的思想家,他的很多論述都體現了民本思想。我只能總兩句比較精簡的話,來概括孟子偉大的思想。實在是慚愧。

我是行文恣意的作者丘山直心。歡迎對我的回答進行批評指正!


行文恣意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孟子“民貴君輕”思想中的“民”是什麼摡念。

孟子“民貴君輕”思想中的“民”是指沒落貴族的自由民,他們和貴族原來是一家,是屬於同一血統的人。孟子對當時從事生產的奴隸,則稱之為“氓”。如“願為聖人氓”,“則天下之民,皆而願為之氓矣”。《孟子.滕文公上》。從這裡可以看出,“民”與“氓”的區別,更可看出前者為自由民,後者則為從事生產的奴隸。《戰國策一秦策》“不憂民氓”,《淮南子一修務訓》雲“以寬民氓”,高誘對此兩語皆注說“野民曰氓”“民是民”“氓是氓”,“民”與“氓”在這時期是有區分的;而孟子之分別“民”與“氓”,也是按照當時的一般的說法。

《詩一衛風》雲:“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無知的奴隸,抱布來城裡賣絲,這樣看來,“氓”就是在野外從事生產工作的奴隸,故孟子又稱之為“野人”,如“齊東野人”《孟子一萬章上》“所以別野人”,以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孟子一滕文公上》。或稱之為“草蕎之臣”《孟子一萬章下》。

很顯然,孟子稱為君子的人,就是君之子一一有高貴血統的那怕以今沒落的自由民,而不是後代稱有德行的人為君子的那個君子。從事生產的人就不是“民”而是“氓”。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一盡心》孟子的這個口號長期迷惑了一些人,近代資產階級學者還用資產階級“民主”觀點來解釋“民為貴”,說孟子有民主思想,這完全是望文生義。實際上孟子所指的“民”就是像他那樣有高貴血統而沒落了的貴族,而一般絕大多數從事生產的“氓”不在“民”之內。從這一點看出,孟子的“民為貴”思想,與孔子的“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思想,一脈相承,而且巨有更大的欺騙性。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的,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


傳統文化領域創作者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

孟子思想的目的是達到政治清明,君民和諧的局面,通過仁政的手段實現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國家的強大。

擴展資料: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道法歸元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精髓,充分的體現了孟子對人民、國家、君主三者之間認識的關係。

【民本】思想的內容:

1.重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核心是重民,民為貴。他非常重視人民的力量,認為人民才是國家的核心力量。承認“民”為國之根基,源泉與主體。

2.君輕

孟子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對於暴君,臣民可以聯合起來將其誅之。反對君主實行霸道主義,用戰爭的方式去征服其他的弱小國家。認為君主應該實行仁政,以不戰而使其服之。

3.在國家社稷方面,人民為國之根本,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省刑罰,薄稅斂”,國家政治才足以穩固,才能更得民心。



九三葉


首先是“仁政”,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以三代(夏商周)的政治為楷模.此也是其政治的最高理想. 然後是仁政的一種體現,“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的學說體現了一定的尊重人權思想,他渴望的是“百畝之田、五畝之宅,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無飢”的社會.這種維持溫飽的生存權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的以民為本. 這就是孟子所人為的:民貴君輕,社會一切不仁、不義都來自於君主,此帶有民本色彩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