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论道一壶茶


这个问题,其实要分两部看。

关于汉家的历史,如题中所讲刘邦、吕雉,汉武的“糟事”,为何史家还敢记录?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都是私人编纂,太史公著《史记》之时,去先秦未远,先秦史官所奉行的“不虚美,不隐恶”的记事原则太史公依然还有坚守,所以《史记》所记载汉代史实全无虚美,秉直而记。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言: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至于史家为何记录唐太宗的一些黑历史,则是和史记的情况不一样了,二十四史除史记之外的其他,都是在王朝灭亡后才修的,唐代史书有《旧唐书》《新唐书》两本,《旧唐书》是后晋修的,《新唐书》是宋仁宗时期修的,唐朝已经灭亡了,李世民的那些黑历史也就没什么不能说的了。


牧荑


史官是一种特殊职业,赋有特殊使命,他们的使命便是真实记录历史。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很漂亮。齐庄公和她通奷,还拿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有一次庄公去崔杼家,名为探问崔杼病,借机去会崔杼妻子。崔杼和妻子紧闭房门。庄公进不去,便在门外唱歌勾引崔杼妻。崔杼手下的人拿着兵器,把庄公杀死了。崔杼拥立庄公异母弟弟杵臼为国君,是为齐景公。

齐国史官便在史册写上:"崔杼弑庄公。”崔杼杀死了这位史官。史官的弟弟也在史册上写:“崔杼弑庄公。”崔杼又杀了这个弟弟。可是弟弟的弟弟继续写:“崔杼弑庄公。”这回崔杼没辙了,释放了这个小弟弟史官。

另外,还有晋国的史官董狐,也是不畏权贵,直书史实。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

历史上的正直的史官都是这样,以生命履行记载历史的使命。这是我们今天能在史书上看到某些皇帝"糟事"的原因。

(参考《史记》)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历史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宫廷史官根据皇帝处理朝政的日常来记载的,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的史官如何记载这一丰功伟绩这咱们不太清楚,秦亡后,被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净,包括秦的独特文明和先进制造术!秦亡后的刘邦经历六年征战统一中原建立汉朝后,也没有刻意去抹黑前朝,只是实打实的记录从造反到建立汉帝国的艰辛,本身刘邦这人很开朗,并没有去抹黑他的对手项羽,而是敬佩项羽的勇武和征战,要是刘邦心胸狭隘的话,那他的一帮手下早就离他而去了!

至于吕后么,是刘邦想带走又没有带走留下的乱臣之首,把刘邦的儿子杀得就剩下俩仨了,也把自己的儿子给间接弄死了,吕后的所作所为史官也是记录在案的,也算是给后世的一个警觉性的记录!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而司马迁因为牵扯到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案件当中,皇帝让司马迁“据实”书写李陵的投降,而司马迁却给汉武帝打了脸,这才被迫害,身受宫刑!

到了隋唐时候,玄武门之乱后,李世民才把听话的史官据实而写自己的丰功伟绩,抹黑太子李建成和隋炀帝杨广!自他以后史官才投奔皇家,到处追捧!

而野史一部分听传闻记载,另一部分纯属胡编,剩下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不听话的史官偷摸写的!


农民看笑话


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从史学家的政治起源说起,自西周时已有太史令一职,负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至秦汉时期,地位逐渐降低,但历史编撰的工作在历朝历代一直得到了延续。既然史学的地位已经不高,那何以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那些糟事呢?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史学家的个人修养与品质传承

纵观历史大部分史学家都有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也因此政治结局都不是很好。其中最出名的史学家当属司马迁,因祖上在周朝时便已从事史记编撰的职位(在西周时期太史令一职地位极高),所以司马迁便立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即使后来因“李陵事件”受到诛连,但仍然以顽强的毅力编撰了《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与汉武帝处于同一时期,对汉武帝以客观的评价和记录著作了《孝武本纪》(该篇原名为《今上本纪》),但被汉武帝,“怒而削之”,现今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是从《封禅书》中抄录补缀而来。所以,《史记》之所以能够写成,与司马迁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确立了史学界以客观、事实、公正为准的基本信条。至于问题中所提到的刘邦吕后汉武,在《史记》中也有详细的描述也就不足为怪。

二:后世以司马迁为榜样的信条传承

自司马迁写作史记流传于后世,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在著作立书时都以司马迁为榜样,记录以客观、事实、公正为准,不计个人得失。。

三:正史与野史的并存

我们先如今了解的历史知识并不全部来源于正史,很多影视题材的电影反而来源于野史,野史的内容是对历史的补充,当然野史中的内容真实性有待考察。

在没有影音记录的古代,文字记录是为历史的再现提供了可能,今天的史学家在记录当代历史时仍以客观、事实、公正为准,从太史令一职诞生至今已过数千年,许许多多史学著作也流传至今,是我们参考古代社会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媒体通史


中国历朝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主要负责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虽然称谓与具体分类有所不同,但他们已经形成一个职业,统称“史官”。

既然已经发展成为固定职业,也必然形成相应的职业操守。那就是,如实记录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为君王治国理政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主张“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然而这与君王的态度截然相反,君王主张“自称我长”、“掩恶扬善”。

这种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帝王无权干预史官的风气被逐渐打破,特别是自唐李世民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史官地位很高,对君王有劝谏职能。君王为了国家大事有时还会经常请教史官。其中,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 二、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具体职务。其中,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三、秦汉以后,史官制度再次演变,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史令一职,由司马谈任职;司马谈死后,由其子司马迁继任。
  • 四、唐代以后,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

史官受到了皇权直接控制,从此史书直接服务与皇权,开始出现失真的事例。但是史官们“秉笔直书”的愿望并没有从此消失,对于触犯帝王忌讳的事件采用隐笔的写法,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看出蹊跷。


安定郡小书生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写的史书,将录入国家档案,即使是皇帝也不可看,更不可以改。

至少在唐太宗以前,皇帝都是不能干涉史官的。因此帝王往往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怕的就是被史官骂,在青史上留下恶名。

所以说,唐以前的史书,相对来说写得比较真实,也更加有趣。

以《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为例:诸如乱伦、通奸、弑父、杀弟这样的记载,在书中比比皆是。真实而且有料,毫不避讳。

史官秉笔直言,当然也会遭到迫害,但大多数史官并不畏惧

文天祥《正气歌》里就有对史官敢于秉笔直言的称赞:“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



这两位是谁?听我细细道来。先说晋国董狐。

话说,晋灵公暴烈昏庸,时常残害臣民,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劝说无果,于是和弟弟赵穿合谋,诛杀了晋灵公。

在我们看来,赵氏兄弟杀晋灵公其实是一件好事,但作为史官的董狐,并不美化赵盾,而是直接写道:“赵盾弑其君”,给赵盾定了个“弑君大罪”。即使赵盾百般辩解,也无济于事。

记录历史讲究客观,有一说一,不因有感情偏向而刻意美化。这就是董狐做出的表率。

至于齐国太史,不是一人,而是兄弟三人。三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为了捍卫史官尊严,其行为可歌可泣。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为了记载崔杼弑君一事,齐国太史氏兄弟三人前赴后继,哥哥死掉之后弟弟接着写。

最后一位“南史氏”,指的是齐国南方另一个著史的家族。南史氏听闻太史氏兄弟都要死绝了,于是自己拿着竹简,准备代替太史氏接着写。 终于逼得崔杼放弃杀戮,成全了他们。

到了汉朝,更有著名的司马迁,直接写当朝史事,把项羽列为本纪,把陈涉写成世家,把汉武帝写成大暴君大昏君。汉武帝固然生气,但最终也没有篡改史书。《史记》仍然流传了下来,并为人称颂。



三国时期,曹操害怕史官记录他篡汉乱国,于是毕生没有称帝,留给没有做过汉臣的儿子去做。司马家族同样如此,历经三代才篡位,也是怕史官的笔。

史官的能量就是这么强大,他们靠着笔,约束着帝王将相的行为。

到了唐太宗时,事情起了变化

众所周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成了皇帝。

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大多都把李建成和李渊父子,描绘成比较平庸无能的人,相反李世民则比较有才能有魄力。

而真实的情况是,李建成非常有能力,在辅助父亲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不低于李世民。李渊,自然也不是靠着儿子躺赢,本身也是非常厉害的。

李世民策划这场阴谋,实在是因为他正面干不过李建成,李建成是长子,地位功劳和人望,都强于李世民,因此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若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杀兄弟,逼父亲,给自己留下大逆不道的罪名呢?



李世民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为此他非常在意史书对他的评价。

他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最开始褚遂良不同意,他就直接找到宰相房玄龄。房玄龄最终应允,与许敬宗一起,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献给太宗。

此后,李世民要求宰相兼修史书,因为宰相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著史时一定会考虑皇帝的利益。这样,李世民做下的坏事,就被修饰或者掩盖,而他的形象也被极大地拔高了。

如今学界对于唐太宗篡改史书,已经大致有了定论。但是评价帝王主要看他的为政和功绩,因而这些倒也不能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

只是从此以后,著史的风气崩坏了。史官几乎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记录也不再客观。

唐以后的史书,质量和真实性普遍值得怀疑。

这些史书对于人物的刻画以及历史的记载,有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倾向,体现不出人物的鲜明特色。

相反,许多民间野史、笔记,成为了值得参考的史料。研究这些历史,必须兼顾各种材料,才能不被正史欺骗。


黑色大炮


崔杼弑其君历史典故能很好解释史家为什么能秉笔直书,他们是平凡中的英雄,一般统治者不会干涉史官的工作(对于历史的记载),不过后来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干涉,开了个坏头,后来的史学家会对一些历史事迹进行遮掩,美化,甚至修改,不过大多数史书还是比较可信的。


zyl0001


史家就是实事求是的记录帝王将相的真实事件,包括好事和坏事,人无完人,优缺点并存!古代的文人很有骨气,当时唐太宗想改一下,他的史官并没有答应,而唐太宗也很认可史官所说!


一个冒牌的读书人


刘邦当了皇上,当时就有项羽本纪,对项羽特别尊重。刘邦都觉得写得好!所以那个时代,史学家敢如实书写历史!


用户9552885125178


这是文人的骨气,可惜唐太宗破坏了这个规矩,之后文人的风骨荡然无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