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風月同天”,我們有“硬核標語”

日本有“風月同天”,我們有“硬核標語”

作者 | 竹光侍

來源 | 做書 (ID:zuoshu2013)最近,日本各地在物資捐贈箱上的“詩詞大會”引發了網上熱議,藉此反思國內傳統文化淪喪、唐風在日本延續的論調再次響起,甚至上升到了“中國人幾乎喪失了會說話的能力“的高度。

其實,“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喊'武漢加油'?”這樣居高臨下的詰問大可不必。"武漢加油"和"風月同天"本無高下之分,尤其是在全民抗疫的關鍵時期,糾結於“愛心有幾種寫法”顯得不合時宜。

日本有“风月同天”,我们有“硬核标语”

日本人在古詩詞上並不比我們有更深的造詣。國人之所以羞愧赧顏,乃是因為在向同胞傳遞關切鼓舞時,我們的表達顯得如此貧瘠無文。

為什麼古人沉澱千年的抒情意象,在我們的日常話語中失落無蹤,反而被日本人信手拈來?

癥結非止一端。首先,自上而下的官方話語主導了公共表達,無孔不入滲透到每一個人。“武漢加油”是一種表達上的集體主義,尤其是這樣自上而下的全國動員,集體情緒會被放大,連加油彷彿都凝聚成了一個聲音。畢竟,要做到舉國同心,很難像日本各地在援贈口號上那樣自行其是。

而“武漢加油”正如官樣文章中連篇累牘的四字用語一樣,失去了打動人心的感染力,成為一句浮在表面的口號。

當然,這次基層疫情防控中一大亮點,就是各地爭奇鬥豔的硬核標語,這倒屬於基層組織的自我發揮,主旨就是以極盡恐嚇威脅之能事警告民眾。

雖然有人認為這樣“接地氣”的宣傳效果至上,但其中反映出來的父權心態卻令人驚心。

這種被稱讚為“話糙理不糙”的表述方式,和各地針對返鄉人員封門、拒進等“活糙理不糙”的野蠻操作一脈相承。

昨天,才終於有博主將這些標語和日本援贈詩句放在一起,反思所謂的“話兒糙理不糙”。

在官方話語體系外,民間話語的生命力一直頑強蓬勃,只是經過幾次文化浩劫之後,文教中國的根脈幾斷,只能在枯樹上另發新芽。

經過20世紀,古詩詞已經從國人的日常抒情中隱退,只成了課本上的全文背誦。哪怕個人可以從古人的失意與詩意中得到慰藉與感動,卻很難用於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的傳情達意。在全社會層面,這套編碼系統沒有足夠多的解碼者,因而不可能通行。

離開了蘊籍深厚的文化傳統,速生速死的快餐化流行語開始在民間大行其道,到了網絡時代更是一統線上線下,甚至被官方話語體系吸收消化。

“湖北,奧力給”,“硬核河南”,“武漢太難了”,這種適用性無限的濃縮抒情,滿足了所有人隨手取用,即時宣洩的需要,是一種表達上的“方便主義”,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集體主義”,扼殺了每個人細緻入微體察已意,私人表達的可能性。

我們並非沒有意識到簡單粗暴的流行語之問題所在,不然也不會有如此多人為日本的幾句詩欽羨不已。在網絡用語的沙漠中,這些顯得“陌生”的綠洲,能立即觸動每一箇中國人心底的軟肋。

最近幾日,還有一張國人手舉“衣白褂,破樓蘭,赤子切記平安還”的照片在小範圍流傳,新聞中,也出現了《“逆行者”出征湖北!誓破“樓蘭”凱旋還》這樣的表述。

日本有“风月同天”,我们有“硬核标语”

從“破樓蘭”三個字或許能一窺國人如何“古為今用”,同時也暴露出所謂“古風”的問題。

“破樓蘭”是古代邊塞詩百用不厭的經典意象,是中原王朝向外擴張的號角與戰鼓,也是邊疆民族遷徙流亡的血淚史。幸虧樓蘭沒有作為地名延續下來,否則更顯尷尬。

在這張照片下面,很多人都瞬間淚目,有人評論“文言文有種特別的力量,一眼望去就有種慷慨激昂的感動。”之所以如此“好哭”,是因為征戰沙場、建功立業是“古風圈”最愛使用的意象。

近些年來,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將古典詩詞“為我所用”,意象拼貼、辭藻堆砌的“古風”愈刮愈烈。雖偶有驚豔之作,但更多的卻是如《芒種》一樣不知所云的湊韻之作。“古風圈”只是如語C借“皮”一樣,借用古典意象滿足自己公子佳人、鐵血丹心的自我想象。“衣白褂,破樓蘭”未嘗不是這樣的自我感動。

在集體主義的話語體系之外,年輕人的另一套低幼萌化的表達在這次疫情期間也不容忽視。比如“武漢你這個小笨蛋快好起來”,稱呼新冠病毒為“阿冠”,將火神山工地上的叉車擬人化、飯圈化。

日本有“风月同天”,我们有“硬核标语”

正如博主@北國佳人李春姬 所說:“將災難低幼化娛樂化是在消解嚴肅的意義重量,淹沒掉的是那些真實的眼淚、痛苦,血淋淋的悲劇。”

如果這只是年輕人特有的表達方式,倒也無妨。值得警惕的是,官媒在有意迎合、利用這種低幼化的表達,主動開直播號召為火神山工地打call,為“小火”、“小雷”的營業打廣告,這種焦點轉移大法如今已經被大部分網友識破。

歸根結底,話語的背後是思維方式和情感模式,我們的反思也不應該停留在遣詞用句的層面,而應該叩問自己如何擺脫集體力量的裹挾,表達出心中的真實情感。

日本有“风月同天”,我们有“硬核标语”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佈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政研院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END為百姓民生留出轉圜餘地,防控亟需精細化

從“搶人”到封城:武漢病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