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物質匱乏的年代,圖4人們在炸油條


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南北長880,東西寬500米,總面積達到了440000平方米。

圖為做麵條的姑娘,麵條也是八十年代的記憶,配料和做法都很簡單,但是吃起來的味道卻不簡單,如果加上蔥油,味道就更妙了。

圖為蒸包子的大爺,包子和白麵饅頭都是我們早餐的標配。

圖為八十年代的路邊早餐,油鍋炸油條,八十年代的經典回憶,現在也能吃著。

圖為正在化妝的戲曲演員,上世紀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那時的人們還是很喜歡看戲。不過隨著外來文化的衝擊,戲劇藝術也逐漸遇到了挑戰。

圖為1984年的蘇州水鄉,蘇州是一座有著將近2500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如今的蘇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成了一座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城市。

圖為正在跳舞的倆人。

圖為1983年的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聞名古今的杭州西湖,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曾觀賞西湖美景,留下了千古名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小學課堂,那時上小學的孩子,現在也步入中年了。

圖為1987年的北京無軌電車,馬路上很少看得到汽車,人們出行主要還是公交車和自行車。

圖為八十年代的嵩山少林寺,“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寺因功夫名揚天下。嵩山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位於河南鄭州的登封縣嵩山少室山北麓。

圖為一名女子和80年代的結婚“三大件”——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人們的生活水平漸漸改善,物質也越來越豐富,結婚要求也就越來越高。

圖為1984年的西安鐘樓。西安鐘樓始建於1384年,距今也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在古代,樓上放著大鐘,撞擊大鐘能向城內發出警報聲,所以叫“鐘樓”。

圖為八十年代的集市,街邊能看見有人賣竹籃子,都是手工編制,趕集時可以提著竹籃子裝菜,相當於現在的手提袋。

圖為賣藥的地攤,地上擺了很多種中草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