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記憶:中科大前身之一,淹沒於歷史中的勞動大學

安徽勞動大學地處原宣城縣洪林鎮麻姑山南麓的葉家灣,那裡原是省農墾系統下屬宣郎廣農場的分場。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國家試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在全國推行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模式,實行半農(工)半讀,培養又紅又專、能文能武的革命事業接班人。1965年1月1日,安徽勞動大學在麻姑山下正式成立,郭沫若親筆為勞動大學題寫了校名。學校屬高等師範院校性質,設立了政教、中文、數理、農學四個系,學制四年,培養半農半讀中等學校師資,為發展工(耕)讀教育事業服務。學校規定:晴日勞動,雨天上課。教學計劃沒法預先安排,隨晴雨而定。


安徽記憶:中科大前身之一,淹沒於歷史中的勞動大學

原安徽勞動大學校門

  “文革”時期的1967年1 月,勞動大學師生的革命激情膨脹到了頂峰,造反派毅然砸了校門上的“勞動”兩字,改“安徽勞動大學”為“安徽革命大學”。1968 年8 月,理性戰勝激情,又恢復了“安徽勞動大學”。 1969年12月18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決定調整大專院校,原14所撤併8所,合肥師範學院、安徽教育學院被撤。合師院、省教院乃至全國天南海北的知識分子源源不斷匯聚到麻姑山下的安徽勞動大學。同來了部隊軍管會,工宣隊和工農兵學員。1970年 10月,學校招生廢除考試製度,實行推薦,工農兵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以“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舊大學”為己任,被譽為又紅又專,成了時代的新貴。

  70年代初期,安徽勞動大學半農半讀性質演變成一所擁有政治、中文、數學、物理、農學、茶葉等系的全日制綜合大學。先後建起了幾座四五層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以及兩層的教工宿舍樓。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安徽勞動大學迎來了撥亂反正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陸續建起了一座館藏近十五萬冊紅磚平頂的圖書館大樓。教學樓裡有了階梯教室,圖書館裡有了閱覽室,教職工家屬區內有了讓人簡明易記又特有所指的39間和27間平房宿舍。


安徽記憶:中科大前身之一,淹沒於歷史中的勞動大學

原安徽勞動大學校舍

  我接到安徽勞動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旁邊正好有一個看熱鬧的人,他頗有感嘆地說,如果把“勞動”兩個字摳掉就好了。我當時覺得好笑,為什麼要摳掉這兩個字呢?可是命運弄人,1982年我拿到的畢業證書就真的是“安徽大學”。不是我有意識要摳掉“勞動”,是從此不再有“安徽勞動大學”了。

 

安徽記憶:中科大前身之一,淹沒於歷史中的勞動大學

原校門已改為麻姑山茶廠

  深夜北風凜冽,我們沿著318國道步行到達宣城,乘火車過長江,直到下午才步入平生第一次路經的合肥市長江路。那時的我們已經沒有了文革遺風,我們靜靜地站在省政府大門口,既沒有高聲呼喊,也沒見大幅的標語。或許是條件不允許我們擁有布匹製作標語。合肥市民不失時機圍觀。有能說的同學就向他們敘述勞大的生活學習景況,有心軟的市民適時送來同情的眼淚

  當時省政府的稱呼是省革命委員會,省革委會的領導待我們很客氣。大約下午五點多,我們全體赴省上訪的同學被安排在省政府樓上的會議室裡。會議室清一色的鋼窗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平生從來沒見過這樣整潔且開合自如的窗戶。清潔的會議桌旁是清一色的藤圈椅。這種藤椅我只在毛澤東照片裡見過。我們落座在會議室裡靜靜地等待領導出現。一會兒一個秘書模樣的大個子向我們介紹,安徽省革委會副主任胡開明來看望大家了。全場雀躍起來。學生代表向省領導陳述了安徽勞動大學師生的請求,要求遷往合肥辦學。滿頭白髮的胡開明個子不高,聲音卻聽起來豁亮:同學們的要求是正當合理的,我負責向萬里同志報告同學們的要求,做好校系調整工作。大學生以學習為主,我代表省革委會,發給同學們600塊錢路費,請同學們連夜回到學校,立即復課,維護好正常的教學秩序。同學們又一次歡呼雀躍起來,同學代表作為領頭羊立即領我們退出省政府大院。

這一抓一放,意味著一個躁動時代的結束。躁動的心又重回到麻姑山下。1979年4月起,先後將數學、物理2系調給安徽教育學院,將政治、中文2系分別調給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和安慶師範學院;1982年9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決定將安徽勞動大學改為皖南農學院,1989年,皖南農學院整體搬遷至合肥市,更名為合肥經濟技術學院,現併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此安徽勞動大學淹沒於歷史記憶之中。

安徽勞動大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那個時代漸行漸遠,而我所見到的只是一個時代的側影。。


安徽記憶:中科大前身之一,淹沒於歷史中的勞動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