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日前,美國國家工程院公佈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共增選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李飛飛、鄧中翰等七位華人科學家。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此次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總數達到2309名,外籍院士達到281名。

被選為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師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旨在獎勵那些“為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包括在適當情況下對工程文獻作出重大貢獻”以及“致力於新技術和新技術領域的開拓,在傳統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先驅人物,以及在工程學的開發/實施或工程教育方面提出的創新方法的傑出人物。“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李飛飛

當選理由:為建立大型機器學習和視覺理解知識庫做出了貢獻。


李飛飛博士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首位“紅杉資本教授”,也是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聯席院長。她於2013年至2018年擔任斯坦福大學AI實驗室主任。從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從斯坦福大學休假期間,她擔任Google副總裁,並擔任Google Cloud AI / ML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博士於1999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2005年從加州理工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她於2009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在此之前,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2007-2009)和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2005-2006)任教。
李飛飛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以及認知和計算神經科學。她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近200篇科學文章,包括《自然》、PNAS、《神經科學》、CVPR、ICCV、NIPS、ECCV、ICRA、IROS、RSS、IJCV、IEEE-PAMI、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李飛飛博士是ImageNet和ImageNet Challenge的發明者,ImageNet Challenge是一項重要的大規模數據集和基準測試工作,為深度學習和AI的最新發展做出了貢獻。除了她的技術貢獻外,她還是倡導STEM和AI多樣性的全國領導者。她是國家非營利組織AI4ALL的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旨在增強AI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李飛飛博士在許多學術或有影響力的會議上擔任主講嘉賓,其中包括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格蕾絲·霍珀會議和TED2015主會議。她是ACM的院士,曾獲得2019年IEEE PAMI Longuet-Higgins獎、2019年國家地理學會進一步獎、2017年雅典娜學術領導獎、IAPR 2016年JK Aggarwal獎、2016年IEEE PAMI Mark Everingham獎、2016年nVidia先鋒獎AI獎、2014年IBM院士獎、2011年Alfred Sloan院士獎、2012年Yahoo Labs FREP獎、2009年NSF CAREER獎、2006年Microsoft Research New Faculty Fellowship等。李飛飛博士實驗室的工作已在各種雜誌和報紙上發表,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財富》雜誌、《科學》、《連線》雜誌、《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金融時報》等。她被《 ELLE》雜誌評選為“ 2017年科技女性”,被“好管家”雜誌評為“ 2017年傑出女性獎”,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2015年全球思想家,並被卡耐基大學評為“ 2016年大移民:美國的驕傲”。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鄧中翰

當選理由:為研製世界上第一臺CMOS單芯片網絡攝像機和中國監控視音頻編碼(SVAC)國家視頻標準做出貢獻。


鄧中翰,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長。


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97年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物理學碩士、經濟學碩士學位。我國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1999年創立中星微電子公司,承擔“星光中國芯工程”,任總指揮、首席專家。“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於計算機、手機及監控等領域,被三星、蘋果、索尼、惠普、聯想等採用,佔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份額第一,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勞動模範等。兼任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範欽強

當選理由:在電子材料和顯示設備方面的創新和創業上有著突出貢獻。

範欽強(Fan, John C.C.),美國高平(Kopin)科技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85年,範博士與一群MIT工程師和科學家共同創立了Kopin。在他的領導下,Kopin成為用於手機和小尺寸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的HBT晶體管晶片的領先提供商。適用於軍事系統以及諸如攝像機之類的移動消費設備。


範博士在1999年獲得了信息顯示學會(SID)的特別表彰獎,並被《亞洲週刊》評選為25位亞裔美國人企業家之一。在1999年至2004年期間,他還被Asia.net選為“亞裔美國人100強企業家”之一。2005年,他被NASA的Nanotech Briefs選為美國15大納米技術創新者之一。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劉鎮欽

當選理由:為電力系統恢復和網絡安全的計算方法做出貢獻。

劉鎮欽,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電氣工程教授,被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訪問者命名為美國電力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曾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電工學教授、工程副院長,愛荷華州立大學帕爾默講座教授,美國工程、數學和物理科學學院教授、代理/副校長。


Chen-Ching Liu教授獲得臺灣國立大學本碩學位、UC Berkeley博士學位。他於1986年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於2004年度獲得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傑出電力工程教育獎,於2014年入選華盛頓州立科學院院士。Chen-Ching Liu教授在智能電網建設、配電網系統韌性等領域有深入研究。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俞久平

當選理由:為海洋工程的貢獻和OpenCourseWare的創新,使高等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免費開放。

俞久平(Yue, Dick K.P.),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及海洋工程系的Philip J. Scolondz教授,麻省理工公開課項目(Open Course Ware)創始人。


俞久平教授是水動力學及海洋工程領域的著名專家,在海洋波浪動力學、非線性波及仿魚推進等研究方向上有著突出貢獻。俞教授於198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此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至今。俞教授於1994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至2007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副院長,曾任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聯盟(Singapore-MIT Alliance)主任。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張捷

當選理由:在地震學、地球物理成像和醫療技術方面取得進步。

張捷,GeoTomo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兼董事長。張捷於199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物理學碩士學位,並於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學士學位。他曾在MIT、Shell、USGS和Blackhawk Geometrics工作。他創立的公司包括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GeoTomo;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Miles Medical,一家醫療保健設備公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Cello Therapeutics Inc.,一家生物技術公司。


從2009年開始,張捷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地球物理學教授,然後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於2011年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目前,他在地球物理成像、地震監測、人工智能、計算機硬件、醫學成像和生物醫學領域領導七個研發團隊。


張捷教授於199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頒發的南極勘探獎,2012年獲得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頒發的Reginald Fessenden獎,並於2015年獲得傑出教育家獎,並於2016年獲得SEG榮譽講師獎。在美國雜誌《 Fast Company》評選的2015年“中國最具創意人士100強”中他排名第一。他自2011年以來一直在MIT EAPS訪問委員會任職,並於2016年成為SEG的第一任副總裁。


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學者當選2020美國工程院院士

曾亮


當選理由:為衛星的微波遙感探測及波散射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亮(Leung Tsang),是遠程(遙感)領域的世界知名專家,美國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曾亮教授出生於香港,現任教於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電子工程系。他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本碩博學位。他於1980年至1983年在德克薩斯州大學城的德克薩斯A&M大學擔任電氣工程助理教授。他於1983-2014年擔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教授,並於2006-2011擔任UWEE系主任。在2001年至2004年之間,他擔任香港大學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Professor Chai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