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騎蝸牛走高速


“祖”和“宗”都是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稱呼。很高興和大家聊聊中國古代關於廟號的事情。



“祖”和“宗”有什麼不同呢?一般地來說,“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宗”則是這個王朝優秀的承繼者。為王朝立下大功的皇帝死了以後,要銘記他的功勳,將他的牌位“入廟”,給他一生的業績做個評價,就有了廟號。

所以說,廟號是君王死後的稱呼。如果你見了朱元璋,跪下來高呼一聲“明太祖萬歲”,你要倒大黴了,這是咒他早死,就連累你家人陪你一齊去刑場挨刀。

在周、漢時期,這個廟號制度非常嚴格,那必須是公認的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品行高尚的君王才能入廟。一個朝代只有七個君主有入廟的可能,這就叫“天子七廟”。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漢武帝,那麼厲害的人物,都差點沒混進去。

大家看史書,經常會遇到很多“祖”,最常見的有三種:太祖、高祖、世祖。同為皇朝的創立者,也各自不同,咱們就分別來說說其中的區別。

一、太祖

太祖,就是這位君王在他創立皇朝的過程中沒有沾上祖宗的光,全靠自己的努力,倆肩膀扛一腦袋,披荊斬棘,硬趟出來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1.漢太祖劉邦

糾正一個概念,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不是“高祖”。大家都叫他“漢高祖”,是因為《史記》中這麼稱呼他,後來大家習慣了,就叫他“漢高祖”,實際上他的廟號是“太祖”。

劉邦家世代務農,他老爹種田為生,家裡很窮。劉邦起於泗水亭長,斬蛇起義,揭杆而起推翻暴秦。楚漢相爭,又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在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沒沾上祖宗一點光,全靠自己奮力拼搏,所以就是“太祖”。2.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的父親曾經在後周當過都指揮使,但也只是普通公務員,不算什麼封疆大吏。趙匡胤年輕輕就離家獨闖江湖,一杆齊眉棍打遍四百軍州無敵手,因功升至殿前都點檢。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的過程中也沒沾上祖宗的光,所以他死後入廟也是“太祖”。

3.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身世大家都清楚,標準的貧農出身,祖祖輩輩務農為生,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莊稼地裡刨食。朱元璋自小生活貧困,放過牛,要過飯,還當過和尚。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也沒有沾上祖宗的一點點光,腦袋別在褲帶上,全靠自己折騰,所以他死後入廟,也稱為太祖。

二、高祖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個層次,就是說這位開國君主建立皇朝是受到祖先的蔭惠,沾了祖宗光的,祖宗曾經是國家重臣和封疆大吏。

比較有代表性的“高祖”有兩個: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這倆的出身有相似之處。


楊堅他父親楊忠是貴族,北周的重臣,曾受封為隨國公。而楊堅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來奪了北周孤兒寡母的天下,建立了隋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死後入廟就是“高祖”。

李淵也是這樣。他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他祖先李暠是西涼的開國君主。李淵家族世代顯貴,他的祖父李虎在北周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也襲爵成為唐國公,建立唐朝是沾了祖宗光的,所以死入廟就是“高祖”。

三、世祖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個層次,不但沾了祖宗的光,而且是為一個皇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比較有代表性的: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順治。

西漢時期,王莽篡國,自立新朝。劉秀以位面之子的強大力量推翻王莽,拔亂反正,興復漢室。劉秀建立的東漢與先前的西漢有本質的區別,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國號未變,首都發生了遷移。劉秀的廟號就是“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但他沾了祖宗的光,從地方割據到天下一統,國都改為“大都”,為王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他也是“世祖”。



順治皇帝也是從地方割據到天下一統,入主中原,首都從“盛京”遷到北京,開基坐殿,為清王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他死後入廟也是“世祖”。

以上就是幾個“祖”的區別。咱們再說說“宗”。

“宗”是一個王朝優秀的承繼者。大家在史書上接觸到的“宗”的品種比“祖”要多很多。但實際上最初也不多,就是四種:太宗、高宗、世宗、中宗。後來到了唐朝以後,廟號不嚴肅了,是個皇帝就能入廟,廟號也越來越多,各種稱呼就出現了。咱們主要講講“太宗”。

通過上面的內容,大家知道“太祖”的兩個特點:偉大的成就、自已搞定。那麼“太宗”也有這兩個特點。

首先要有功績,有拿得出手、令人心服而又值得大家緬懷和紀念的成就,這是最起碼的。沒有成就肯定不行。

其次,有了偉大的成就,通常是在“太祖”之後第二個入廟。這要說一下,不一定是王朝的第二個皇帝,而是第二個入廟的。

第三個特點,要注意這個“太”字:自已搞定。暗含了一個什麼意思呢?――並不是前任皇帝的指定繼位人,他能當上皇帝,也靠的是自己(往往是帶著血色的)。

咱們舉幾個例子:

一、漢太宗劉恆

劉恆就是漢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他的廟號是“太宗”。劉恆能坐上龍椅可不是先帝指定繼位,而是歷史變故,周勃、陳平誅“諸呂”,劉恆繼位過程中流了血。


二、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最清楚的就是這位,李世民坐上龍椅,他老爹李淵是很不願意的。為了這個皇位,李世民的兄弟喋血玄武門。

三、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坐上龍椅是千古懸案,“燭影斧聲”,太祖趙匡胤突然暴死,趙光義繼位,過程很不正常,後來拿出個“金籄之盟”來安天下之心。

四、遼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很有能力。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皇后稱制,在她述律的支持下,“帳前擇帥”,耶律德光登上皇位。他也非先帝指定的繼承人。



五、明太宗朱棣

朱棣死後入廟,最初的廟號是“太宗”,而並非是“明成祖”。

朱棣是怎樣登上皇位的大家都很清楚,太祖朱元璋可沒指定讓他繼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公然反叛,率兵從北京一直殺到南京,奪了親侄兒朱允炆的皇位。他能坐上龍椅,殺的人太多了,血流漂杵。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沒有留下後代,嘉靖是以藩王入京,小宗成為大宗,坐上了龍椅。嘉靖皇帝為了將親爹的牌位擺進祖廟,搞了“入廟之爭”。按照正常的廟號制度,這就必須要將前面皇帝的牌位“祧”一個出去。“祧”的原則是離自己血緣最遠的,那麼就應該把朱棣“祧”出,但這肯定會遭到群臣反對。於是嘉靖就給朱棣升了一格,將其廟號從“宗”升級為“祖”,和太祖朱元璋一樣享受郊祀。而嘉靖的親爹就以“睿宗”的身份“升祔”進入祖廟,這樣嘉靖祭祖的時候就能堂堂正正地給親爹燒紙了。



如果按照上文幾個“祖”的特點,其實最適合朱棣的應該是“世祖”:從地方割據藩王到成為一國之君、遷都北京、開啟新的時代。

但嘉靖想把這個“世”留給自己,就將朱棣的廟號搞成了“成祖”。結果是比“太宗”更顯得血腥,讓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起那段血淋淋的靖難往事。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朱棣的廟號本來就不是祖,是明太宗皇帝。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大禮儀事件被抬升了一級,才變成了祖。

正德皇帝死後由於沒有子嗣(正德皇帝喜歡吃喝嫖賭,還好孕婦,竟然耽誤了生孩子?)朝廷首輔楊廷和根據血緣關係選擇擁立朱厚熜做皇帝是為嘉靖帝。這時候如果按照禮制尊祖上廟號的話,嘉靖皇帝就不能認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父母了,而是要認明孝宗朱佑樘做親爹。

年輕氣盛的嘉靖不同意,總不能做個皇帝,把爹媽給做沒了。於是就發動了著名的大禮儀之爭,最後楊廷和告老還鄉,嘉靖勝利,終於可以把自己的親爹媽抬進太廟了。不過,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如果把自己的爹媽抬進太廟,廟號已經滿了,嘉靖爹媽進太廟就意味著需要從太廟裡再抬出來一個人,可是太廟裡的都是正牌皇帝,誰也出不來。

嘉靖皇帝眼珠一轉發現了明太宗朱棣,如果把他的廟號升一級,從宗抬升成祖,那不就都解決了。思來想去,明太宗既不是開國皇帝,又不是中興皇帝,也不是一統天下的皇帝,世祖的廟號他不能用。這可怎麼辦?嘉靖皇帝異想天開般的解決了問題,給朱棣上了個成祖的廟號。





小新談史


首先,太祖,成祖不是稱謂,是廟號。開國皇帝為某太祖,第二任皇帝為某太宗,之後為某某宗。朱棣的廟號開始也是明太宗。為什麼會改成明成祖呢?誰改的呢?

這就要牽扯到周禮中的祭祀制度。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無之。這就是廟制,天子也只能祭祀七代祖宗,再往上就不能祭祀了。按照宗廟制度,祖廟不祧,而宗廟如果親盡了就要祧。

嘉靖是明武宗死後無子,按照“兄死弟及,倫序當立”的原則入繼大統的。嘉靖登基後就要追封自己的親媽為太后,而後又要追封自己的親爹為皇帝。這就是“大禮議”。要追封就要祧廟,太祖朱元璋動不得,只能動太宗朱棣。但是朱棣其實也不能動,要不是朱棣“靖難”,嘉靖這一枝是沒資格當皇帝的。之後妥協的結果就是朱棣的廟號從太宗變成了成祖。追封嘉靖的親爹興獻王為明睿宗,進入太廟。皆大歡喜。

唯一不歡喜的大概就是朱棣了吧。畢竟他廢了建文帝的年號,又撤了建文帝對朱標的廟號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沒造反。結果成成祖了,沒造反也成造反了。

所以簡單來說就是嘉靖要把自己老爹弄進太廟又不好意思祧了太宗所以改為了成祖,接著把自己老爹弄進去之後怕自己老爹被後代弄眺了就上了廟號,反正是千方百計想要把自己老爹留在裡面千秋萬代,不過還真留住了,因為崇禎死後之後就要祧睿宗了,結果大明亡了,可能真是天意。。。


茶室閒言


明朝的遷祧制度。

古代帝王對與現任帝王較遠的世系皇帝神主牌位按照一定的制度遷移進入遠祖的廟宇,這就是帝王世系的遷祧制度。開國始祖固定一個不動,六個按照和現任皇帝的遠近進行遷祧。

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功臣集團和靖難之役的功臣集團幾乎全體覆滅,外朝不得不依賴文官集團來支撐。這些文官集團的官員們大都是經過科舉考試才得以做官的,他們往往按照儒家的經典禮制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進而延伸到明朝的國家制度上。根據孔子及其儒家學者的經典規定明朝皇帝的太廟祭祀的制度:

《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說的明白一點就是太廟中正殿只供奉七個牌位,開國皇帝的牌位一個是固定不動的,然後正在位置的皇帝按照遠近分別佔據另外六個牌位,都是按照在任皇帝的血緣關係進行逆推,遠的就要被移出太廟正殿,遷移到其他地方祭祀供奉。

以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位時的太廟牌位舉例,明朝太廟供奉的牌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固定不動)、明成祖朱棣(嘉靖帝時期開始固定不動)、明光宗朱常洛(崇禎父親)、萬曆皇帝朱翊鈞(崇禎祖父)、隆慶皇帝(崇禎曾祖父)、嘉靖皇帝(萬曆皇帝祖父)、睿宗獻皇帝朱祐杬(明睿宗,萬曆皇帝曾祖父)。

這一點就不如清朝的太廟做的好,清朝皇帝基本都在太廟供奉著,沒有按照所謂的“天子七廟”的規矩來,先是七廟改成九廟,然後全部皇帝都供奉(群廟制),除了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例外。(明清時期的太廟,清朝將明朝太廟中的皇帝牌位遷移入歷代帝王廟,清朝皇帝佔據了太廟,還書寫上了滿文)

誰給嘉靖皇帝穿了小鞋?

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之時,在他之前有10位明朝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這裡面建文帝、景泰帝兩位皇帝不被當時的明朝認可,自然也進不了太廟,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是堂兄弟,也進不了太廟,滿打滿算,太廟的牌位正好七個。(清朝乾隆皇帝太廟中的牌位圖)

朱厚熜即位之時,按照禮儀,朱厚熜是過繼給明孝宗朱佑樘(嘉靖帝伯父),然後兄終弟及繼承帝位,遵循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的規定來制定的,一切都是有章可循。按照這一套禮儀走下來,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朱祐杬成了自己的叔叔,明孝宗成了嘉靖皇帝的父親。

搞這一套禮儀的目的是文官集團和後宮貪圖權力,以楊廷和和明武宗母親張太后為主,壓制繼承帝位的朱厚熜。準備即位的朱厚熜在進入紫禁城時還不能走正門,要走偏門,結果嘉靖皇帝和母親大鬧一場,堅決要從紫禁城的正門進入皇宮,不然自己打道回府,皇帝不做了!嘉靖皇帝贏得了這一回合的勝利,從紫禁城的大門進入,並繼承了明朝的皇帝之位。

年僅十五歲的嘉靖皇帝即位之後就開始討論明武宗朱厚照的諡號和自己父親朱祐杬在哪裡祭祀以及封號。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時刻想著壓制小皇帝,堅持嘉靖皇帝是過繼給明孝宗才繼承的皇位,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應該按照叔叔的禮儀來定祭祀和封號。這當然是嘉靖皇帝不願意的,看似簡單一個禮儀之爭,實際上是文官集團和皇權之間的較量。

文官集團和嘉靖帝進行了幾十年的抗爭,從1521年即位,到1548年嘉靖皇帝將自己的父親明睿宗朱祐杬的牌位放進太廟的正殿,這一爭鬥持續了27年。(明成祖朱棣和嘉靖皇帝像,嘉靖皇帝為了讓自己沒做過皇帝的明睿宗朱祐杬進入太廟,將朱棣升格為明成祖)

明太宗如何變成明成祖?

1548年,嘉靖皇帝的地位早就已經鞏固,然而他仍然不放心文官集團,於是提議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放置在太廟正殿,這一提議必然要有皇帝從太廟的正殿的供奉中替出來。按照嘉靖皇帝的遠近逆推,明太宗朱棣正好是在被移出的行列。

明太宗朱棣是經過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子的帝位,而且將首都遷往北京,天子守國門,屢次征伐蒙古,最後死在北征的征戰中。對定都北京之後明朝的世系來看,朱棣無疑是開山鼻祖,誰也不敢輕易將他移出太廟,不然他之後明朝皇帝的正統性會被質疑,嘉靖皇帝也是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嘉靖皇帝要將自己的親生父親明睿宗放進太廟祭祀,只是提議,至於將哪一位皇帝移出太廟的正殿還是要進行討論的。

嘉靖皇帝和大臣們經過審慎的討論,為了不產生禮儀上的問題,嘉靖皇帝做了如下的安排:

改明太宗朱棣的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為: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改明太宗廟號:“明成祖”

這一番操作下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可以永遠呆在太廟中,至於其他和現任皇帝較遠血緣關係的皇帝會因為血緣的遠近依次在太廟中移出了。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明仁宗朱高熾血緣關係最遠,他首先被移出的太廟;以此類推,隆慶皇帝又將明宣宗朱瞻基移出太廟,嘉靖皇帝進入太廟祭祀;萬曆皇帝將明英宗移出太廟,替補隆慶皇帝進入太廟。(楊廷和像,嘉靖初期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太宗朱棣變成明成祖朱棣,看似一個簡單的名稱改變,實際上是明朝嘉靖皇帝為了皇權和文官集團鬥爭的結果。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皇帝死後的稱呼有廟號和諡號之分。皇帝的諡號是對皇帝一生功過的概括;而廟號則是用來表示皇帝在這個家族中的地位。無論廟號和諡號,都是皇帝死後由後任繼位者確定的,朱元璋的諡號為高皇帝。而朱棣的廟號是太宗,諡號文,所以合稱太宗文皇帝。

  自漢代起,“高祖”和“太祖”一般用來追諡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

  “太宗”一般是第二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文帝、武帝是屬於諡號,文武兩個字是後來的皇帝對死去皇帝的評價。

  皇帝的年號則是用來作為紀年標準的,古代中國沒有采用西方的紀年法(以基督降生年為元年),只能以帝王的年號紀年,比如洪武元年就是指1368年,洪武、永樂都是年號,可以用來代指皇帝,但有些皇帝有多個年號,事實上一帝一號的傳統是元代之後才大體成型的,比如武則天頻繁更改年號,執政期有將近二十個年號之多。

  年號在皇帝在世時就可以說,譬如朱元璋沒死時就可以稱他為洪武皇帝。


古行生


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廟號本來是”明太宗“的,但是他的後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為他改了廟號,改為了“明成祖”。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廟號來稱呼的,例如李世民,人們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貞觀皇帝”的。從朱元璋開始,皇帝的年號逐漸開始代替廟號,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後,後人追加的,一般開國皇帝會被稱為“祖”,比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因此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是正常現象。

繼位者一般被稱為“宗”,比較典型的劉徹的廟宇就是世宗。但其實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明清就有兩位皇帝,他們並不是開國皇帝,卻被子孫稱為“祖”,這兩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聖祖康熙。

今天我們稱呼朱棣為“永樂帝”或“明成祖”,“永樂”是朱棣在世時的年號,“成祖”是他死去的廟後(起初廟後為“太宗”)。

在朱棣去世100年後,他的後代嘉靖皇帝更改了他的廟號,並非出於對祖宗的崇拜,而是為了他切身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個大孝子,但是他原來只是個藩王,是因為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後因為沒有後代所以才被群臣選出來當上的皇帝,那麼按照儒家的道統,嘉靖皇帝是繼承的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的宗祠,所以文官們需要嘉靖皇帝祭祀的時候是應該祭祀明孝宗,也就是你要當皇帝就得認明孝宗為父親,以前的親生父親之能稱“伯父”或“叔父”,這讓大孝子嘉靖皇帝受不了,他非要把自己的親生父親追認為皇帝,因為這事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團產生了大禮儀之爭,最後嘉靖皇帝代表的皇權獲得了勝利,他順利的讓自己那個藩王父親獲得了皇帝稱號的追認。

嘉靖的父親被追認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還不滿足,明朝的太廟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餘多出來的就之能請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興獻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個位置當中,那麼就只能請出去一位,最後和群臣商量來商量去,把朱棣的兒子只當過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熾給請了出去,把他爹的靈位給放進正殿,在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為“成祖”,和朱元璋並列,大概就是因為要把朱棣的兒子靈位挪到後殿怕朱棣在天之靈怪罪,所以才拍朱棣的馬屁,升了朱棣的江湖地位,算是給朱棣一個大大的賄賂。


二十八畫生Payne


太祖和成祖都是皇帝的廟號,就是皇族祭祀太廟的稱謂。

《孔子家語》曰:“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就是“祖”和“宗”的區別,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這裡的功,指開創之功,這裡的德,指守成之德。

朱元璋是大明開國皇帝,有開創之功。朱棣開創永樂盛世,有守成之德,因此開始的稱謂並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宗”。

為什麼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呢?

源於大明第十一個皇帝(嘉靖帝)的小心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未有子嗣,按照大明“兄終弟及”的繼承法則,朱厚熜名正言順作了皇帝。他自己作了還不滿足,還想追封他父親興獻王為帝,也就是為期三年的大禮議事件。後來又想讓他父親入主太廟,享受皇族祭祀。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太廟的正殿裡應當放置7個祖宗的牌位,同時周禮對此牌位的放置順序作了規定,“親盡則祧”。也就是說太廟的主殿供奉的皇帝牌位如果不夠了,就將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請到太廟的偏殿(即“祧廟”)來供奉。三昭三穆指的是自開國皇帝以後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子為穆的這麼一個排放順序。

但是正殿已經排滿,沒有位置留給他父親,只能移出以為一位皇帝再偏殿,才能在正殿留下空缺。由於最遠的朱元璋是開國皇帝,禮制說法稱“萬世不祧”,所以只能動一動朱棣了。

如何才能讓群臣都滿意,不會有意見?

他權衡再三,恢復了古禮“明堂制度”,就是郊外祭祀太廟以朱元璋作為主角,宮殿內祭祀上天,朱棣作為主角。

並將朱棣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於是乎朱棣的廟號就由“太宗”變成了“成祖”。


史學浩瀚


朱棣最初的廟號為“太宗”,“成祖”廟號是在一百多後,由嘉靖皇帝追諡的。之所以發生將“太宗”改諡“成祖”的事件,其實是嘉靖帝在“大禮儀之爭”中,為了自身的利益,拿朱棣來壓服群臣的手段。

古代皇帝廟號起名規則

首先要說明,某某祖或某某宗是指皇帝的廟號,不是諡號,諡號是皇帝去世後,由繼任皇帝對先帝一生的評價,而廟號則是皇帝駕崩後,進入祖廟接受後世祭祀供奉時的稱呼。

比如朱棣,他的諡號叫“文”,全稱“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後改為“成祖”。

皇帝駕崩後,都要入廟接受後世子孫供奉,廟號的誕生要比諡號早,商朝的時候就很完善了。廟號起名是有規則的,一般創基立業者稱“太”,功高者稱“高”,世代祭祀稱“世”,中興者稱“中”。

一把情況下,開國第一位君主稱“祖”,後世一律稱“宗”。有兩個時期比較混亂,一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是明清,尤其是清王朝,出現了三個“祖”。

朱棣廟號“太宗”,其實暗含了一個概念:將他與太祖朱元璋一同定義為創立基業者,等於變相抹殺了朱允炆的存在。

從“宗”到“祖”變化裡的大學問

那麼,朱棣為何由“宗”升級為“祖”呢?

這個變化始自於明世宗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儀之爭”,大禮儀之爭中,嘉靖重新釐定了廟祭規則,將朱棣定義為“萬世不祧”的祖先,並將他的廟號,由太宗升格為成祖。

何為“萬世不祧”,“祧”就是古代的宗廟疊毀制。隨著年代久遠,駕崩的皇帝數量越來越多,祭祀的宗廟越建越多,皇帝膝蓋再耐磨,也經受不起折騰。西漢末年,宗廟疊毀制由此誕生,即對年代太久遠的先祖廟拆除,以靈位併入太廟祭祀。被毀掉的宗廟統稱“祧廟”。

但是祧廟不能搞一刀切,比如第一代皇帝,由於其特殊地位,是不能被祧的。一般除了始祖皇帝外,還有一些特殊貢獻和特殊地位的皇帝,也不能被祧,即所謂的“萬世不祧”。

朱棣為何被定義為“萬世不祧”呢?原因很簡單,他是靠“靖難之役”造反得天下,將大明的嫡系,由朱標一系改到了朱棣一系。這個變化對古人來說政治意義重大,為了說明朱棣得位的合法性,他作為嫡系變化的始祖,必須獲得跟太祖同樣的地位,否則就等於否定了“靖難之役”的合法性。

這就是朱棣廟號變化的最重要原因,確立朱棣一系在大明嫡系中的正統位置。

朱棣廟號變化其實暗藏嘉靖的私心

上面這個說法是明面上的,是可以名正言順說出來的,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說不出來的目的,即嘉靖皇帝個人的私心。

這就要談到著名的“大禮儀之爭”。

我們知道,嘉靖皇帝原來就是一個藩王,也就是皇室庶支。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因為沒有子嗣,也沒有兄弟,嫡系斷絕了。這種情況下,大臣們按照宗法制,將時為獻王的朱厚熜,過繼給明孝宗為子,以嫡系身份繼承皇位,即嘉靖皇帝。

不過,嘉靖帝本人對這個說法並不承認,他認為自己是從父親興獻王朱佑杬那裡繼承的皇位,而不是伯父明孝宗。為此,他要追封父親朱佑杬為皇帝。因為這件事嘉靖帝與大臣們展開了馬拉松式的政治鬥爭,這就是所謂的“大禮儀之爭”。

表面上看,古人很無聊,為這些虛禮搞得天翻地覆實在沒意義,其實背後都是政治鬥爭,禮,是古代的憲法,不合禮儀就是不合法。

這件事跟朱棣的廟號有什麼關係呢?玄機就在於,朱棣上位就是一次由庶系變嫡系的“非法活動”,如果朱棣的行為合法,那麼嘉靖帝由庶系變變嫡系,為何就不可以呢?

“大禮儀之爭”中,嘉靖有個最大的短板:按宗法制,皇室嫡系是不可以斷絕的,即便沒有子嗣,也要以過繼的方式續上。嘉靖追諡興獻王,就等於公然將明孝宗朱祐樘一脈給弄絕了!

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打補丁,嘉靖就想出了拿老祖宗壓人的高招:你們不是說嫡系不能變嗎?朱棣由庶系變嫡系怎麼解釋?難道他違法亂紀嗎?

誰敢說朱棣不合法,有幾個腦袋夠砍?既然朱棣合法,那麼就說明,嘉靖也可以由庶系變嫡系。為了拿朱棣壓人,嘉靖又不惜抬高朱棣的身份,將他從“宗”升格為“祖”,變成“萬世不祧”。

大臣們敢反對嗎?當然不敢,只能接受。有朱棣這塊擋箭牌在,嘉靖帝以庶系身份登基,誰還能說他不合法?嘉靖帝實在聰明!

綜上所說,朱棣的廟號之所以從“太宗”,升格為“成祖”,其實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為了個人的私利,以抬高朱棣地位的方式,實現自己追封生父,從政治上打壓內閣的目的。


尋根拜祖


按照古代廟號命名規則,創基立業曰“太”,《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有功曰祖,有德曰宗。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嚴格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太宗是僅次於太祖的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棣死後,仁宗皇帝朱高熾給他爹上的廟號為“太宗”。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北征蒙古,朱棣崩於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

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明世宗即位後,發動“大議禮事件”,追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明成祖朱棣)

至於明世宗為何更改朱棣廟號“太宗”為“成祖”,其實是有著自己的盤算。《禮記·王制》有言: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明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明七廟為九廟

按宗廟制度,當太廟位滿,就要將離現任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一位先帝移到祧廟奉祀,這個過程叫“祧遷”。只有一類祖先不會進祧廟,那就是祖,即萬世不祧

從朱元璋的父親仁祖朱五四到明武宗朱厚照,太廟正殿已經有九位皇帝,九廟已滿,嘉靖帝通過大禮議為自己父親興獻王爭得了帝號,即“睿宗獻皇帝”,自然也是要入太廟的,太廟正殿已滿,就要遷一位和在位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祖先入祧廟,仁祖和太祖萬世不祧,其後便是太宗文皇帝朱棣了。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但朱厚熜認為自己與朱棣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二人都是以藩王入繼大統、以小宗入大宗的皇帝,朱棣當年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做了很多事,自己當然也要強調自己的正統性。朱厚熜堅持“繼統不繼嗣”,稱孝宗為皇伯考,奉祀自己的親生父母,那麼必須從其他方面找尋自己的正統性,於是他選擇與自己經歷相似的朱棣來提高自己的正統性,也就是通過凸顯朱棣得位不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是有大功業的,應證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嘉靖帝勢必不能讓朱棣遷入祧廟,於是改“太宗”為“成祖”,朱棣由此也是萬世不祧,然後將仁宗皇帝朱高熾遷入祧廟。

這就是朱棣廟號由“太宗”變為“成祖”的原因。


牧荑


首先,中國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據周禮,《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意思是說,太廟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親盡則祧”。

“親盡”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這三昭三穆的關係了,就要被“祧”。

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變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來的就要去祧廟。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才繼承皇位,他的爹興獻王並沒有當過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廟。為了認爹,嘉靖還和大臣們結結實實的鬧過一場,死了不少人,楊慎這些人都是因為這個倒黴了,史稱“大議禮之爭”,不詳細說了。

就說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還不夠,還想把他也弄進太廟去。但是那時候,太廟中的九個名額已經滿了,要是再塞進去他爹,就得挑一個出來。論親緣關係,朱元璋之下當然是朱棣和嘉靖最遠,所以如果要祧的話,無疑該把朱棣挑出來。但就算嘉靖敢挑一個祖宗出來,也不敢祧他。這點自知之明嘉靖還是有的,於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

這樣,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於是就該輪到仁宗朱高熾了。徐階等人也上書說“今仁宗為皇上五世祖,以聖躬論,仁宗於禮當祧”,於是興獻王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