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江东夫唠


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孝”被视为大逆不道。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没有统一的思想理论学说,当时是百家争鸣,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学说体系产生的学说流派达数百家之多,当时学术学说的无比繁荣景象,被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直至“汉武帝”时期,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孟子”的儒教文化成为正统文化。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直到今天,儒家文化仍然是我们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行。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仅是赡养自己的父母,还应对自己父母和长辈做到尊重,不能孝顺父母长辈的人,很难做到以仁义之心去对待别人。

可见,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思想道德方面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这样的文化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为中国灿烂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孝道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在现在的中国,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文化,中国人每逢中秋节或者春节的时候都会不远千里回到家乡,跟父母长辈一起过节,清明节的时候也会祭拜逝去的亲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也铸造了中国人至高的道德标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孝道”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相信还会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一直延续下去,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越来越强大!


非羊日记


百善孝为先!

古有二十日孝传!今日也把孝来谈!

中华民族是崇尚孝道的民族!历来都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因为只有孝敬父母长辈,尊师敬友!才是最大的善良!古人有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伟大的,但蓝更伟大,因为蓝是青之母!父母长辈,师尊!随着年龄的增高,他们在很多方面!比如体力,脑力,反应的迅捷!思维的聪慧!对新生事物的把控!都不如子女徒弟!他们都会有失落感!感慨人生苦短!感叹岁月变迁!由此而会产生悲天怜人自怨自艾的消极思绪!这时如果我们做晚辈徒弟的对他们爱护有加!礼貌周到!尊重他们,照顾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生活安逸舒适自由,没有思想阴影!不会产生今不如昔的感慨来!使他们能安享晚年!

这样对父母师长是孝顺!对子女徒弟是榜样!使孝道可以传递!人性可以彰扬!做人只有孝顺了才能家庭和睦!无后顾之忧,能子孙绕膝!,享天伦之乐,能事业有成!诸事平安,人生无憾!

做人最大的悲哀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世上只有两件事不能等!尽孝和行善!不要等自己有能力了才去孝顺父母!不要等自己有钱了才去做善事!行善和尽孝随时都要进行,大有大孝,小有小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l所以我认为不不管历朝历代或封建或现代,孝道永远不会被忘记,人要有所作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则孝道善良永远是一个选项!是我们的最高标准!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百善孝为先,我觉得哪怕再过5000年依然要把它作为我们的道德标准。

这里我对这个问题本身产生了疑问: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最基本行为准则,怎么就成了最高道德标准了呢!

我更愿意把我的疑问理解成提问者对“孝”的要求太高了。

每天的陪伴是一种孝;时常的问候也是一种孝。

让父母开心是一种孝;听话与嘱托也是一种孝。

牵挂父母是一种孝;不让父母牵挂也是一种孝。

使父母骄傲是一种孝;教父母安心也是一种孝。

带父母旅游是一种孝,陪父母聊天也是一种孝。

床前端屎端尿是一种孝;床下喂汤喂药也是一种孝。

总之:无论为父母做了什么,无论做了多少,无论做了多久,我们为父母做的都不及父母为我们做的十分之一。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不管过程有多长,我们永远最亏欠的都是父母。


天上酒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

一栋房子,如果地基没有打好,即使表面装修得再富丽堂皇,遇到地震便顷刻倒塌。

一个人,如果没有以“孝道”为本,即使家财万贯,遇上时代变迁,也会人财两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再过3000年也不会过时。不管时代如何更叠。“孝道”都是最应该被先提倡和弘扬的。

以下是古人对于“孝道”推崇的选段,供大家鉴赏。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一叶净心


一句话,“百善孝为先”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道德标准,它仍然可以指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仍然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同时,在新时代,又赋予了它更宽泛的意义。

何为“善”?就是正直善良,就是做好人,存好心,办好事。何为“孝”?就是尊敬敬,孝顺,懂得感恩,知道回报。

为什么百善要孝为先呢?试想,如果一个人近不懂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感恩朋友,同事,远不能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这“孝”肯定是和他不沾边儿的。也就是说,一个把“孝”字理解透彻,并能身体力行的人,才有可能是一个好人,有可能是一个值得别人尊敬的人。

古有二十四孝的典故,放眼今天,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越来越多,社会风尚越来越好。就拿当下我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说,千千万万的人都在感恩社会,回报国家,无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捐钱捐物,为防控疫情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你说,这样的人们不可爱吗?这样的人他会不孝顺爹娘,尊敬他人?反过来,有一些人却是“娶过媳妇忘了娘”,不思孝敬老人,只知道啃老,只想着自己好过,更没有想过回报社会,回报他人,你说,这不孝之人,能是善良的人吗?

无需多言,“孝”是“善”的基础,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登攀


不是简单的说什么好什么就会成为标准。社会经济的发张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有些认同。比如道德,只有当经济发展高度前进了,道德才会慢慢的发展起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道德往往都是被忽略了。最现实的事情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很多好传统却遗失了。这就是现实。


天地之间的一粒沙


金子就是金子。

孝被尊奉了三千年。但近代以来,人们一度对忠孝节义这些东西产生了怀疑,甚至大张挞伐。

现在,孝又被人们重视起来。

也是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也不孝顺,这样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吗?

所以,孝是金子。而真金不怕火炼。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更易其光泽。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现实中我们做善事有好多种,比如说,看到有生活困难的人,你给他米面了,看到街上的乞丐你给他钱了,看到干活累的老人你帮他干活了。再就是单位或某组织有困难的时候,就像这次的武汉肺炎,有的人送蔬菜,有的人送大米,有的环卫老大爷,更是把自己的积蓄都捐出来抗击疫情,也有许多企业,演绎人员,都捐出了很多。当然,这都是发自内心的,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的捐助,这是真正的在做善事。相信这些个人,这些企业的领导对自己的家人肯定是很好的,对父母肯定是孝顺的。品德也是高尚的。这样的人也令人敬佩。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的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却积极的做着各种慈善。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有舆论报道的慈善活动,他们会不遗余力的去做,已达到自己出名和对某件事宣传的目的。这些人做的慈善,你说他品德高尚吗?不是,自己的父母他都不孝顺,更谈不上品德高尚,只能说他是动机不纯。

一个人你最大的恩人就是父母,你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不知报恩,那你很难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也就不会做出无私的奉献,你也就不会做出真心的慈善。所以,百善孝为先依然是今天最高的道德标准。


梅兰竹菊186798909


一,百善孝为先,家庭伦理第一步。

二,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步是齐家,而齐家,靠的就是一个孝字。

三,孝,顺也。

四,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天下无完人。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五,一屋能扫,定能三天下。

六,九世同堂,有十个孝字!


之雅斋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至于是不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则见仁见智。

个人认为,孝并非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因为倘若遇到不道德的父母,那么孝顺不道德的父母,反而有害。

因此,我支持的观点是:“孝”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要论证这个观点,只需用三段文字便可以说清楚。



《孝经》开宗明义,孝是“教之所由生也”

儒家的经典之一《孝经》,在一开始便对孝做出了解释。

孔子的说法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个说法与“百善孝为先”不谋而合。孔子的意思是:孝是道德的根本,人之所以能够受到教化或教育,都是因为孝。

“教之所由生也”,很好理解。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父母更是第一位的。

倘若孩子对父母不孝,那么父母如何能把做人的道理教给他呢?倘若对父母都不孝,又如何孝敬师长?

不孝顺父母,不孝敬师长,那么人就完全失去了教养,即使有一百种善行,一千种道德,也无从学到。

孝,有始有终

孔子对于“孝”,还有一段更加具体的阐述,如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也就是说,“孝”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始有终。

然而,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孝”只有“事亲”而已。他们的孝,只是简单地对父母好,孰不知这只是最基本的孝,是孝之始也。

真正的孝,是由小及大,先是爱父母,同时爱惜自己的身体;接着,像爱父母一样,忠于君王;最后,为了让父母开心,自己也要努力奋斗,做出一番事业,扬名于后世。

至于说“忠于君王”,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忠于国家,热爱祖国。

由此可知,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建功立业,都离不开一个“孝”字。

所以说,“百善孝为先”,一点没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把这句话总结一下,就是四个字:推己及人。



为什么说“孝为先”?因为只有先对自己的父母好,才会推及到对别人好,由己及人,从孝开始。

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是一部儒家通俗读物。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此。

书曰:“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这也是在说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是反过来说而已。

一个人如果有“仁孝之心”,他就会对所有人怀有善意;同时,凡是天下不好的事情,他也不忍心去做。

有了孝,一切的善良自然都会开花结果。百善孝为先,这个道理,即使过了3000年,也依然不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