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嘉靖差點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廟?

fairyfaye


嘉靖皇帝是明朝最幸運的皇帝。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本皇帝跟他沒有任何關係,根本就沒有在他這一支。是因為正德皇帝這個人每天愛好遊山玩水,微服私訪,整天忙著幹閒事了,卻把傳宗接代的正事給忘了。

也有可能他覺得自己還年輕吧,這些事不著急,以後有的是機會,可是沒有想到自己這麼年輕就掛了,去拜見太祖爺了。

朱厚照死後,由於沒有孩子,皇位實在是沒有人傳下去了,按照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兄終弟及”,各位輔政大臣準備在他的弟弟中尋找合適的。

可是,這哥們是獨生子。因為孝宗朱佑樘是堅定一夫一妻的執行者,這一輩子就張皇后一個老婆。不但一個老婆,也只有這麼一個兒子,這在所有的帝王行列裡,那是絕無僅有的。看看人家老爹的覺悟,幾百年前就開始搞獨生子了。

既然沒有親兄弟,那就在堂兄弟裡邊找吧,找來找去,找到了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等到嘉靖慢慢長大以後,便開始和輔政大臣的鬥爭,最後逐漸勝利,最後大權在握。

按照規律來說,嘉靖相當於過繼給自己的伯父孝宗皇帝了。

這時嘉靖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不但不願意這樣,還要把自己的老爹追封為皇帝,要享受太廟的供奉。

要知道,太廟那可不是隨便一個人能進的。更何況,自己的老爹興獻王根本沒有當過皇帝,怎麼可能進到太廟呢?

但是嘉靖不管這一套,自己是皇帝,自己就得說了算。

這個時候又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廟裡的位置已經滿了,想把他老爹放進去,也沒有地方了。

這個時候嘉靖這個小腦袋瓜子又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太廟之中移出一個牌位去,這樣就有了自己老爹的位置。

這個想法一出來,那是下了群臣一大跳,這還了得,哪個牌位都不能弄啊,那是祖宗先人呀。

但是嘉靖決定就移出關係最遠的吧,這個就是太祖朱元璋了。可是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誰敢動?這個時候,嘉靖又把目光放在了太宗朱棣的牌位上。

我們都知道,原本皇位不在朱棣這一支,是朱棣搶了侄兒朱允炆的天下,所以皇位才到了這一支。扔朱棣的牌位,那是更不合適了。

後來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給太宗朱棣上升一下,由太宗變成了成祖,這樣就可以和太祖並排了,下邊就能省出一個位置來,正好用來放自己的老爹。

於是就這樣,明太宗朱棣變成了明成祖朱棣。嘉靖的老爹也如願到了太廟之上。

但是後來嘉靖還是把一個牌位扔了出來,這個就是仁宗朱高熾的牌位。


觀復一鑑


說起明朝最為聰明的皇帝,想必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嘉靖皇帝。在他在位的45年期間,明朝沒有出過一個有名的太監,因為他自認為能夠用自己的聰明控制群臣,而事實上,他也確實從某種程度上做到了。而其中影響嘉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大禮議”事件的發生,為了給自己的父親弄到一個名分,嘉靖可以說拼盡全力,和三朝老臣楊廷和等人打了3年的口水仗,最終以嘉靖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在這場鬥爭之中,嘉靖甚至差點將朱棣的靈位丟出明朝太廟,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要從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繼承權說起了。由於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貪圖玩樂,因此連孩子都沒顧得上生,因此在朱厚照因病去世之後,內閣首輔楊廷和經過深思熟慮,才挑中了嘉靖皇帝繼承皇位,按照中國皇帝的傳統禮儀來說,嘉靖皇帝的一支屬於“小宗”,因此嘉靖皇帝即位相當於“小宗入大宗”,因此嘉靖皇帝應該尊明孝宗為禮法上的父親。但是大臣們的奏章遞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他卻不高興了:難道自己當個皇帝,連爹都不能認了? 於是經過3年的腥風血雨之後,嘉靖皇帝終於大獲全勝,將自己的父親尊稱為“興獻皇帝”,並且下令將自己的父親放入太廟之中。明朝的太廟是用來供奉歷代先祖皇帝的地方,但是實際上很少有人知道,明朝太廟的位置是有限的,一開始只能供奉7個皇帝,不過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將這項制度給改了,變成了9個皇帝,那麼有人會問,那麼多出來的皇帝靈位怎麼辦呢?很簡單,多出來的皇帝靈位只能供奉到偏殿了,這也是為什麼嘉靖皇帝想讓自己的父親進入太廟正殿的原因。

按照血緣關係來說,朱棣和嘉靖皇帝的關係最遠,但是嘉靖皇帝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將朱棣移出太廟,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父親進入太廟之中呢?於是嘉靖皇帝就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組,這樣自己的父親就能夠順理成章的進入到太廟之中享受祭祀了。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嘉靖皇帝去世之後,他自己的靈位放在什麼地方呢?大臣們對此十分苦惱,最終決定將當皇帝時間最短的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拿出來,等到嘉靖皇帝去世之後在將他的牌位放進去。不過後來,嘉慶皇帝的兒子明穆宗朱載坖即位之後,又將嘉靖皇帝的父親請出了太廟,又把明仁宗的牌位放了回去,真可謂是一波三折。


完顏翠花


要問明朝最出色的皇帝,很多人就會想到朱元璋好朱棣這倆人,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併成功問鼎寶座,還開啟了世界航海之旅,把明朝的文化傳播四方,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藩王,在死後卻遭到了子孫的嫌棄,連牌位都差點被扔出太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件事發生在朱棣死後的一百多年的嘉靖事情,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朱厚照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援引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原則,在武宗駕崩前以皇帝名義頒佈詔令,令14歲的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時間(其父興獻王朱佑杬病逝於兩年前),並承襲興王爵位,武宗駕崩後,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明武宗堂弟---興王朱厚熜為新任皇帝。


朱厚熜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皇帝,他一個外地的藩王能夠如此幸運地進京做皇帝,不說對太后唯命是從,起碼也應該感恩戴德,但是朱厚熜剛進紫禁城就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宮廷鬥爭。

這場鬥爭的焦點就是朱厚熜想讓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進入太廟,但是按照大明的規定,其父親朱佑杬只不過是一個興獻王,沒做過皇帝,根本不能進入太廟,而且當時朱厚熜是以明武宗朱厚照繼承人的身份繼位的,應該封朱厚照為先皇、皇考,但朱厚熜不同意,堅決要尊自己的父親為皇考。

而為了讓自己的統治名正言順,只有父親進了太廟,朱厚熜才是正兒八經的皇帝,後來他下詔,要給自己的父親上冊表,祭告天地、社稷,這就引起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200多大臣在宮門前垂足大哭,拼死抵抗,嘉靖帝也很震怒很多人都遭到了鞭刑,甚至還打死了幾十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之爭”。


就這樣,嘉靖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硬是給自己的父親在太廟的東邊建了一座祭祀的廟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嘉靖二十年的時候,太廟遭遇了一場大火,大批建築遭到了焚燬,只有一座廟宇沒有受到波及,那就是嘉靖當年為父親建造的那座,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的時候,在原址是重建太廟,也就是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的那個太廟。

新的太廟建成後,在嘉靖皇帝的高壓下,大臣們沒有辦法只得妥協,同意將嘉靖帝的父親朱佑杬的牌位放入太廟。


但是問題來了,按照規定,明朝的太廟正殿只能擺設9位皇帝牌位,其他皇帝牌位擺在殿後,但是到了嘉靖帝時,太廟牌位已經擺滿了,嘉靖帝想讓父親的牌位進太廟,就必須移除一位皇帝的牌位到後殿去,那到底該移除誰呢?

中國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親盡則祧”,就是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中單獨供奉。

那麼誰和嘉靖帝的關係最遠就移除誰的牌位,這樣看,應該移除朱元璋或朱棣的牌位了,但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老祖宗的牌位那是釘子戶,雷打不動的。

接下來的就是朱棣的牌位了,可朱棣也是牛逼哄哄的,英明神武,為明朝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去了朱棣的牌位就等於丟了大明的江山,滿朝的大臣更是不同意,他們為了保護朱棣的牌位,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格為“成祖”,這樣朱棣也成了一個釘子戶,因此朱棣的牌位有驚無險地被保留了下來。


那麼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動,那就只能動下一位了,下一位就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這位皇帝做太子時不受待見,在位一年就死了,是個十分可憐的皇帝,這個時候也是柿子撿軟的捏,朱高熾的牌位就被仍出太廟,放在了後殿的角落裡。

朱高熾也太冤了,太廟裡本來就有他的專屬位置,卻被後世的無知小輩們擠了出來,沒辦法誰叫自己活得太窩囊了被後人瞧不起。

嘉靖帝順利地封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為明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假皇帝鳩佔鵲巢霸佔了真皇帝的尊位。


明成祖朱棣雖然躲過了被移除太廟的命運,可他的兒子就沒有辦法跟他一樣幸運,慘被嘉靖皇帝的父親所取代,實在令人唏噓,嘉靖帝也夠奇葩的,公然枉顧祖上訓規,自然會遭到後人的唾棄,到了萬曆朝的時候,又將嘉靖帝的父親的牌位移出了太廟,放到他該去的地方。






遺產君


嘉靖皇帝確實差點把朱棣移出太廟,不過朱棣好歹也是嘉靖皇帝的祖先,即使嘉靖皇帝不想把朱棣供奉在太廟裡面,也要恭恭敬敬的把朱棣的牌位“請”出去,不會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去。嘉靖皇帝調整太廟裡面的牌位,主要是因為在嘉靖皇帝繼位之後,明朝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之爭。嘉靖皇帝是明憲宗的孫子,明憲宗將皇位傳給了明孝宗,明孝宗是一個很好的皇帝,也是一個很好的老公,他一生只娶了張皇后一個妻子,張皇后為明孝宗生下了兩個兒子,其中只有長子明武宗長到成年。

明孝宗去世之後,貪玩成性的明武宗繼承了皇位,明武宗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皇帝,他一生沒有留下一個子女,導致了明孝宗一脈絕後。因為明孝宗沒有後人,在明武宗去世之後,嘉靖皇帝便從藩王一躍成為了明朝皇帝。從藩王成為皇帝的嘉靖皇帝並不滿足,他想要讓自己去世的父親也做一做皇帝,並且想要封自己的母親做皇太后。當時的嘉靖皇帝只有14歲,明朝的大臣欺負皇帝年幼,紛紛反對嘉靖皇帝命令,要求嘉靖皇帝過繼到明孝宗的名下。

不管嘉靖皇帝怎麼求情,明朝的大臣都死活不同意讓嘉靖的父親獲得皇帝的封號,就這樣大臣們和皇帝爭了三年多的時間。嘉靖皇帝先勉強答應尊奉明孝宗為皇考,在穩住朝廷局面之後,嘉靖皇帝又開始得寸進尺,想要讓明孝宗做了皇伯考,自己的父親做了皇考。這下明朝的大臣們徹底不幹了,他們都跪在皇宮裡面痛哭,死活不答應嘉靖皇帝的要求。

嘉靖皇帝讓錦衣衛逮捕了眾多大臣,當場打死了十幾個大臣,還罰了大臣們的餉銀。最後幾個帶頭的大臣被迫告老還鄉,嘉靖皇帝大獲全勝,他的父親也獲得了皇考的稱號,明孝宗只獲得了皇伯考的稱號。嘉靖皇帝幫助父親得到皇帝稱號後,又給父親重新修建了皇帝規格的陵墓,之後嘉靖皇帝又開始得寸進尺,想要把父親的牌位放到太廟裡面。

太廟裡面供奉的都是明朝的先帝,嘉靖皇帝的父親顯然沒有進入太廟的資格,但是有了大禮議的教訓之後,嘉靖手下的大臣們不敢在跟皇帝作對,只能默許嘉靖皇帝胡作非為。嘉靖時期的太廟裡面分為主殿和偏殿,主殿裡面的席位數量有限,嘉靖皇帝的父親按理說應該放置到偏殿,但是嘉靖皇帝再一次得寸進尺,要讓父親的牌位進入正殿。

按照明朝時期的禮法,嘉靖皇帝想要讓父親的牌位進入太廟,就需要把一位皇帝移出來。如果按照禮法的規定,朱棣的牌位應該被移出來,不過嘉靖皇帝比較尊敬朱棣,沒有允許將朱棣的牌位移出來。為了避免違背禮法,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改成了明成祖,這樣朱棣就能夠名正言順的留在太廟裡面了。朱棣變成明成祖之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被移到了偏殿供奉,嘉靖的父親也順利進入了太廟。


歷史總探長


嘉靖有沒有扔朱棣牌位呢?

沒有!朱棣是他的祖宗,假如沒有朱棣,他也生不出來,或許他動過扔朱棣牌位的念頭,但隨即打消了。

隨後,他又盯上了朱棣的兒子朱高熾,這個大胖子皇帝,僅僅做了九個月就駕崩了,動他的牌位社會影響最小,更容易操作。

好,就動他!嘉靖拿定了主意。

嘉靖為何一門心思地動別人的牌位啊?這還要從嘉靖繼位說起。



嘉靖的皇位是揀來的。

明武宗朱厚照三十歲那年,到河裡撐船遊玩時,不小心掉到了河裡,後來雖然被救起來了,但不到幾個月就駕崩了,有人說是肺積水而死。

然而,朱厚照雖然三十歲了,但卻一個兒子都沒有,他整天忙著瞎胡鬧了,生兒子的這麼重要的事居然忘了,也許他覺得年齡還小,多玩幾年再生,然而天不遂人願。

按照慣例,既然朱厚照沒有兒子,就只有找他的兄弟繼位了,然而,令人抓狂的是,朱厚照乃一脈單傳,妥妥的獨生子,沒有兄弟。

朱厚照他爹朱佑樘是朵奇葩,是一夫一妻制的堅定支持者,而且身體力行,結果就只留下朱厚照一個獨苗苗,真是奇哉怪哉,當皇帝到底圖個嘛呀?

有人說,朱佑樘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的,但我覺得不對,現代人穿越過去,一定奔著生兒育女去的,可勁兒縱慾。


朱厚照沒有兒子,又沒有兄弟,這可難壞了楊廷和這幫元老重臣,後來大夥一合計,國不可一日無君,咱就從朱厚照的堂弟中選吧!

這麼選來選去,選中了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中了宇宙級的大獎,非常高興,屁顛屁顛地來就位了,這時候出現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

楊廷和對嘉靖說:“你當皇帝可以,但不能認你親爹為爹了,必須改稱叔叔,你的親爹是明孝宗朱佑樘。”

嘉靖堅決不同意:“別逼我,再逼我哥不幹了,省得受你們這幫鳥官的鳥氣!”

楊廷和退讓了一步:“好吧!”


嘉靖的抗爭取得了勝利,他終於不用換爹了,嘉靖當了皇帝沒幾天,就讓楊廷和告老還鄉了,這個傢伙,一開始就讓自己換爹,這以後還不得上天啊,滾回老家吧!

嘉靖四年,嘉靖又提出了讓親爹入太廟的想法,可是太廟已經人滿為患了,沒有空位了。

太廟是朱元璋建的,一共九個牌位,一個牌位對應一個皇帝,朱元璋佔了一個,他又將太爺爺,爺爺朱初一,父親朱五四入了太廟,這下子,朱元璋爺幾個佔了四席,剩下只有五個了。

剩下的五個是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當然嘉靖肯定自己要留一個,這下子人員滿額了,他爹怎麼入太廟呢?

嘉靖思來想去,朱元璋肯定不能動,這是老祖宗,朱棣呢?是小祖宗,動他也不行。嘉靖想了好久,覺得還是請走朱高熾比較容易。

當然,並不是把朱高熾牌位扔了,而是移到了偏殿,繼續供奉,但地位要差一大截了!


然而,嘉靖此舉,遭到群臣齊齊反對,甚至不惜以死相拼,朝堂之上,群情激昂,唾沫星亂飛,差一點沒把嘉靖淹死,其中帶頭反對的大臣叫楊慎,就是那個寫了《三國演義》片頭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

嘉靖一氣之下,大喊:“來人啊,給我打屁屁!”

140個大臣,被人強行脫掉了褲子,露出了或黑或白的屁股,一下,兩下,三下……

齜牙咧嘴的,鬼哭狼嚎的,哭爹喊孃的……不絕於耳。

後來,有16個大臣活活打死了!楊慎沒被打死,後來滾回老家,寫《滾滾長江東逝水》去了!

多謝嘉靖打屁屁之恩,中國少了一個大臣,多了一個文學家!

可笑的是,嘉靖死了,朱載垕繼位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爺爺移出了太廟,嘉靖白忙活一場!


一半秋色


其實理由很簡單,作為“外藩入主”的嘉靖帝為了某種目的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為了給自己父親一個“皇帝”的名分併入太廟,那麼作為關係最為疏遠的明太宗朱棣(當時的朱棣還沒有升級為明成祖,廟號為太宗)只能被移出太廟移至桃廟。

可能,這裡大家會很疑惑,關係最疏遠的不應該是朱元璋麼?為何是朱棣要被移至桃廟而不是朱元璋?這裡涉及一個知識點,朱元璋雖與嘉靖帝關係最為疏遠,但其作為明朝開國之君有著“萬世不桃、永享太廟”的權利。


武宗駕崩,嘉靖幸運繼位

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沒有留下子嗣,皇位該由誰繼承成了一個問題,因為朱厚照沒有子嗣且作為自己父親的獨苗亦沒有親兄弟。最終只能從武宗的爺爺憲宗的孫子輩中挑一位藩王

以承嗣為孝宗之子、武宗之弟,繼承大統。最終興獻王的長子朱厚熜成了這個萬里挑一的幸運兒。

但,少年天子朱厚熜剛到北京城外,朱厚熜便與內閣爆發了第一次衝突。根據楊廷和(內閣首輔)的安排,以太子之禮迎朱厚熜,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這個時候第一次衝突爆發了,朱厚熜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就這樣雙方皆互不妥協,最後還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於北京城郊受箋,由大明門入、奉天殿即位,正式成為大明帝國第十一位皇帝。

雖說,大明門非天大之事不允開啟,但說真的彼時還有比新皇登基更大的事麼?其實說白了這是楊廷和想欺朱厚熜年少給一個下馬威,也反映了明朝中後期皇帝與文臣之間微妙的關係。

衝突升級,大禮儀之爭爆發

經歷了大明門事件後,嘉靖皇帝與群臣之間的矛盾又再一次爆發了,之時這一次他選擇了以最激烈的方式去與群臣們做爭鬥。

嘉靖皇帝要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為皇帝與皇后。

朝臣們認為按祖制,嘉靖是以孝宗皇帝為皇考、武宗皇帝為皇兄以嗣皇位,那麼宗法之上,他的生父生母已經不是他的父親、母親,不允加封。而嘉靖帝則鐵了心要把自己生父的諡號升到興獻皇帝的高度,並將牌位升俯太廟,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堅持“繼統不繼嗣”,稱孝宗皇帝為“皇伯考”,這便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之爭”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禮議之爭持續了三年多,最終以無數的文臣遭受鞭刑,數十人致死亡,內閣首輔楊廷和辭官為結局,嘉靖帝取得最終的勝利,並追其父為皇帝。

步步為營,興獻皇帝升俯太廟,欲動太宗朱棣之牌位

隨著在大禮儀之爭取得全面勝利,嘉靖體會到了皇權的無上威嚴,為他後來變得獨斷專行奠定了基礎。明朝原本士大夫共治的格局直接被打破,衰落也就此開始,當讓這些都是後話。

迴歸正題,隨著大禮儀的勝利,嘉靖便在皇城裡為自己的父親建了一座禰廟,並親自命名為世廟。但,得隴望蜀的嘉靖不可能就此罷休,他在謀劃著要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抬進太廟

但“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太廟中只能安放七位皇帝的牌位,出去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位置永不可動,其餘的則按照血緣親疏,最遠者移至桃廟。雖說明朝時,朱元璋改為了九個,但當時的太廟中僅供奉著八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與景泰帝朱祁鈺除外)的牌位,留給嘉靖父親的位置還是有的。但嘉靖帝又打起了小九九,先給自己的佔起了位置,將自己老婆孝烈皇后的排位提前袝廟。這樣子位置就不夠了,那麼作為血緣關係最為疏遠的朱棣就面臨著要被移至桃廟的命運

峰迴路轉,無辜仁宗被移出太廟

要動朱棣的牌位,這可把群臣給逼急了,一頓哭天喊孃的向嘉靖細數朱棣之功。或許是嘉靖考慮到如無朱棣,大明天下亦落不到朱棣這一脈之上。便將朱棣的的廟號改為了“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即“明成祖”,如此一來朱棣便與朱元璋一樣“萬世不桃”。

但,問題還是在的,這個要移至桃廟的皇帝便成了明仁宗朱高熾,因為朱高熾在位時間較短,這次也沒有朝臣在繼續反對了。嘉靖尊其父親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即明睿宗,並奉睿宗祔太廟,這一刻嘉靖心滿意足了,

直到隆慶帝(明穆宗)朱載坖繼位後,覺得自己父親做的可能太荒唐了,便將獻皇帝的牌位移出了太廟,重新放回世廟祭祀,這件事情才算結束。


像素說


明朝有很多奇葩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來和皇位是沒啥關係的,但是他堂哥明武宗朱厚照太能折騰了,雖說荒淫無度但是卻沒有留下一個子嗣,才30歲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張太后和楊廷和商議之後,決定讓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入京來繼承皇位,朱厚熜就這樣撞大運當上皇帝了。

明武宗朱厚照

不過在朱厚熜當皇帝前,還出現了一些小插曲,按照慣例皇帝入宮時,應該走大明門入奉天殿,但是楊廷和等人卻要求朱厚熜以太子的身份,走東華門,入文華殿。朱厚熜很不爽,說道:“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在皇太后的協調下,朱厚熜從大明門入宮,在奉天殿繼位,為嘉靖皇帝。

這次摩擦也是嘉靖皇帝給大臣們的一個下馬威,因為在這之前他一直在自己封地上,入朝後沒啥勢力,為了避免受制於人必須採取一些必要手段。所以沒過多久嘉靖皇帝又在自己的身份上做起了文章,按照慣例來說,嘉靖皇帝是繼明武宗的位,他兩是堂兄弟,所以明孝宗朱佑樘成了嘉靖皇帝宗法意義上的爹。

嘉靖皇帝朱厚熜

但是嘉靖皇帝卻不願意多認個爹,雖然皇位是來自於明孝宗這一脈的,他始終堅持繼統不繼嗣,想要抬高自己親爹的位置,將其諡號提升為興獻皇帝,建立世廟供奉,只尊稱孝宗皇帝為“皇伯考”,很對大臣們對此表示強烈的反對,於是一場長達三年的大禮議活動開始了,嘉靖皇帝見這樣相持不下也不是個事,於是就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懲罰了很多反對自己的大臣。

最後內閣首輔楊廷和辭官了,幾十位官員喪命,其他大臣們迫於嘉靖皇帝的淫威也只能屈服了,嘉靖皇帝如願以償追封自己親爹為興獻皇帝。在這次大禮議中,嘉靖皇帝的地位逐漸穩固,但是他還沒折騰夠,他還想把自己老爹的牌位也放進太廟,按照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也就是說太廟可以供奉的皇帝只有七個,不過朱元璋將明朝太廟供奉祖先的位置改成了九個。

內閣首輔楊廷和

就算太廟的位置增多了,但是到了嘉靖皇帝這時,除掉朱允炆和明代宗,太廟裡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八個皇帝,所以嘉靖皇帝把興獻皇帝抬進太廟,太廟的位置就滿了,自己死後就沒位置了,所以必須要先踢出來一個,算來算去似乎就明太宗朱棣和自己關係最遠。

但是嘉靖皇帝才提出想要動朱棣的牌位,立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他們對嘉靖皇帝說起了朱棣的文治武功,嘉靖皇帝也沒想到大臣們反應如此激烈,所以嘉靖皇帝也不敢動朱棣的位置了,反而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了明成祖,這樣一來朱棣的位置就和朱元璋一樣高了,看上去似乎太廟裡就多了一個位置。

明成祖朱棣

事實上嘉靖皇帝是這樣想的,提升了朱棣廟號,讓自己的爹興獻皇帝先進去,但是太廟裡還是隻能供奉九人,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大臣們總得給點面子把自己弄進太廟去,那麼就只能把其他和自己關係較遠的皇帝弄出來,這樣算一下,以後會被丟出太廟的多半是仁宗,自己和親爹興獻皇帝的位置也就穩了。

但是讓嘉靖皇帝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朱載垕繼位後,竟然把自己大費周章弄進太廟的興獻皇帝請出了太廟,重新移回了世廟供奉。

興獻皇帝朱佑杬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11位皇帝,即歷史上喜歡煉丹、祈望長生不老的皇帝,為此差點被宮女用絲帶勒死的“貨色”(壬寅宮變)。

原來朱厚熜當初因煉丹需要處女月經當藥引,他不讓處女吃飯只許喝露水,為的就是得到潔淨的處女血。

這些宮女被餓得皮包骨頭,為了活命,宮女們於是集體對嘉靖進行了謀殺,要用絲巾勒死嘉靖。由於慌張絲巾打了活結,嘉靖沒死透,後被宮中守衛及時發現救活了。

有道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其實嘉靖皇帝的“前福”也不錯。

當初這個皇帝輪不到他來當,但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時沒有子嗣,按照傳統的“兄終弟及”繼承法,朝廷首輔楊廷和與太后商議,選擇朱厚照的堂弟、也就是朱厚熜來繼承皇位。

講真朱厚熜撿了一個漏,由此他成了歷史上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

朱厚熜稱帝不久,曾經打算把朱棣的排位扔出太廟,(問題來了)嘉靖皇帝為何這樣做呢?

原來嘉靖皇帝要樹立權威,他要把自己的父親封為皇帝,然後把父親的排位供奉到太廟,受萬世朝拜,意思是抬高父親地位的同時抬高自己身份。

嘉靖想得挺好,但當提出時,卻遭到了以首輔楊廷和為首朝臣的反對,大臣們以“史無前例”為由堅決反對。

但嘉靖說:“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沒有先例我創造先例不就得了?”

儘管嘉靖帝說破了嘴,但大臣們以維護“大禮儀”為由和皇帝死槓。

嘉靖帝大怒,下令誰再反對就打爛誰的屁股,君臣之間展開了拉鋸戰。

(杖刑)

關鍵是大臣們不怕杖刑,並且以打屁股為榮。嘉靖一看這不怕死的架勢,當時表示這皇帝我不幹了。

“老子說了不算,想把老爸追封皇帝都不行,當這鳥皇帝有啥用?你們另選別人當皇帝吧!”嘉靖乾脆不上朝了。

楊廷和一看這局勢,國不能一日無主,這樣下去明朝就完了。經過三年半的死磕,老楊和朝臣們終於認慫了,嘉靖帝取得了“大禮儀之爭”的勝利。

嘉靖帝的勝利代表著君權戰勝了臣權,嘉靖追封老爸為興獻皇帝,位在明武宗(堂哥)之上。

搞定一切後,嘉靖要把老爸的牌位放到太廟供奉,這時他發現太廟裡的九個牌位都佔滿了,根本放不下。這可怎麼辦呢?

(明朝太廟)

這難不倒嘉靖皇帝,按照“親盡則祧”的規定,嘉靖只要把和自己最遠的那位皇帝牌位移到偏殿就行了。

和嘉靖血緣最遠的當屬明太祖朱元璋了,但是開國皇帝有“萬世不祧”之規定。也就是說,帶“祖”的廟號不能移出太廟。

那接下來只能把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的牌位移出,當時朱棣的廟號是明太宗。

嘉靖當時確實想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廟,把自己老爸的牌位放進去。

但是楊廷和提出了反對,他說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不亞於開國皇帝的功績,把朱棣牌位扔出去有點不妥。

此時楊廷和為嘉靖出了一個主意,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這樣一來明成祖朱棣也不用請出太廟。

(楊廷和)

最後嘉靖把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扔出了太廟。

其實想來朱高熾的牌位被扔出去還真不冤,他在位僅十個月就去世了,話說回來了,總比嘉靖的老爸一天沒做皇帝強許多吧?


秉燭讀春秋


嘉靖帝能當皇帝完全是個意外,原本皇位是在明孝宗一脈永久相傳,奈何明孝宗只有一個獨子明武宗,然後明武宗不好好繁衍子嗣,只顧在豹房等地流連忘返,結果無子而終,大臣們經過商討,皇位這才落到了嘉靖帝的頭上。

按照傳統禮儀,嘉靖帝當皇帝相當於小宗入繼大宗,也就是說嘉靖帝要尊明孝宗為宗法上的父親,歷史上的漢哀帝當皇帝就尊漢成帝為皇父。

原本順理成章的事到了嘉靖帝這裡,嘉靖帝不同意,他只尊明孝宗為皇伯父,自己的生父還是自己的父親,於是一場關於誰是宗法上的父親問題,明朝展開了一場大禮議之爭,但是嘉靖並不這樣認為,在三年時間中死傷眾多,最後嘉靖羽翼豐滿,並且為自己老爹搞到了一個興獻皇帝的稱號結束鬧劇。結果嘉靖帝勝出。

嘉靖帝勝出後還不滿意,他除了下旨尊自己父親為皇帝外,還想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太廟。

何為太廟?簡言之就是供奉歷代先祖的地方,不過位置是有限的,按照周禮記載天子七廟,也就是說太廟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不過朱元璋當皇帝后改了,太廟可以供奉九個皇帝,至於其他多出來的按照親近遠疏放到偏殿。

嘉靖帝大禮議勝利後想把生父獻王放進太廟,這時問題來了多出來一個,按照親近遠疏明太宗朱棣最遠,不過就算最遠,嘉靖帝也不敢把朱棣移出太廟,不然之後皇帝的名分會受影響。

既然不能移朱棣,又考慮朱棣的貢獻,嘉靖帝破天荒的給朱棣改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朱棣被稱祖後就可以和朱元璋並列,這樣變相的空出一個位置,就此獻皇帝成功進入太廟,朱棣由宗變祖。

之後更是在太廟中做起了文章,把自己的老爹搬進去了,自己死了之後怎麼辦呢?現在太廟的名額已經滿了,大臣們非常苦惱。最終還是選擇了血緣關係最遠的仁宗踢出去,好在後面嘉靖的兒子改變了局勢,他把獻皇帝的牌位移除了,放回了仁宗的牌位才會有這樣的故事下來。


獨秀文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