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曲”做好疫情专业信息发布

近期,你的手机有没有被“气溶胶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等疫情领域的专业信息刷屏?

表:部分疫情专业内容热度一览

“四部曲”做好疫情专业信息发布

注:舆情热度=0.4*(报刊+网络新闻)+0.2*(论坛+博客)+0.4*

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在舆论场反馈发现,“气溶胶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等专业信息的发布,未能获得理解,引发网民更多疑惑,甚至激发了网民焦虑不安情绪。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政府工作人员发布“气溶胶传播”疫情专业信息,权威性科学性受到质疑;二是参与政府新闻发布的疫情专业人员在公众场合未能做到准确高效,甚至在解释新型冠状病毒的属性时出现口误;三是衔接机制不畅,既包括“气溶胶传播”信息发布时后续解释等内容衔接不畅,也包括地方与国家相关部门前期沟通和衔接不畅,造成公众对疫情专业信息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四是官方信息、专家表述以及媒体报道三种话语体系存在差异,影响信息传播和舆论理解。

一、完善国家层面相关部门与地方对疫情专业统一的衔接机制,将重要敏感信息的发布风险前置

面对当前疫情,专业信息的发布和科普,目前部分由地方发布和解释,最后再由国家层面相关部门统一全面的释疑和解读,这种机制存在一定滞后性,在地方发布到国家层面相关部门释疑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舆论的焦虑和不安,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和专业化信息的传播。具体到此次疫情,建议此类专业化信息的发布和释疑工作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有关专家统一发布,并配套详细的解释工作。另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与地方的专业化信息新闻发布需要建立事前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地方新闻发布会中敏感专业信息的把关,将信息发布不当的风险前置。与此同时,对于重点和敏感信息进行分级,明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地方信息发布层级。对疫情防控产生全局影响或特别重大的信息归属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层级首发,地方适度补充,其他的归属到地方。

二、疫情专业人员发布专业信息,同时做好充分的解读释疑工作

为了增强新闻发布会专业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需要疫情专业人员进行发布,同时要明确好相关信息的前提条件、具体场景等信息,必要时附上相应的论据,保证信息发布的全面科学。与此同时,专业信息的发布需要做好前期的舆论评估工作,配套充分的解读和释疑工作,保证公众能够获取更全面的消息,消解疑虑和不安情绪。

三、发布会筹备时做好把关,选取兼顾专业过硬和媒介素养高的专家

新闻发布会具体专家的选取上,一方面需要专家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专家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在面对新闻媒体和公众时,既能传递准确的信息,也能掌握传播规律、媒体和受众的心理,做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此次疫情中,上海医疗救治组组长张文宏面对疫情防控时表示,“新冠”病毒可控可治,下阶段要注意“闷”——做好隔离防护,而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熬”——通过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通过这种方式的传播一方面既体现了张文宏主任的专业素养,同时在舆论场上较好传递了疫情防控的理念和知识。

四、畅通三种话语体系,在同频共振中提升舆论引导效果

从政府发布信息到传播来看,在疫情中,主要有三个主体,分别是政府官员、疫情专家和媒体,从各主体的信息内容来看,政府官员的通报偏向于行政管理角度,疫情专家倾向于医学答疑角度,媒体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寻求政府发布的新闻点和舆论兴趣点,因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递的信息会有所差别,信息的全面和科学性会受到影响。尽管三种话语体系各有侧重,存在一定壁垒,但保障疫情防控效果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它们有畅通的内在基础。一是无论哪一个主体在各自的话语体系中均要遵循事实明晰,场景和前提条件明确等原则;二是政府、专家和媒体三种话语体系需形成互相补充和互相监督关系,促进畅通,如政府在发布的专业信息不全面,难以满足公众需求时,专家和媒体可以进行补充,与此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专家发布的专业信息晦涩难懂时,政府和媒体亦可进行通俗化解读,对于错误的信息进行监督澄清;媒体发布专业信息缺乏专业性,让公众产生误解时,政府和专家亦可进行补充,同时对媒体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现象进行引导和监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