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作為“共享員工”模式的先行者,盒馬率先啟動與雲海餚、青年餐廳等餐飲企業的合作。圖為雲海餚員工在盒馬門

疫情期間,一面是餐飲等企業停業造成的人員溢出,一面是商超、外賣行業人員緊張。此時,一個創新性的“共享員工”模式被提出,並在一些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身上先行先試。那麼,共享員工模式究竟有多大的適用範圍?不同行業對此模式有何疑惑?成本和風險該如何防控?該模式將在“特殊時期”發揮多大的作用?北京商報記者對共享員工一事進行了深入調查。

先行者說 共享員工模式可讓三方共贏

共享員工模式發軔於盒馬聯合雲海餚、青年餐廳解決餐飲業待崗人員的收入問題,一邊可以緩解餐飲企業成本壓力,一邊能彌補商超等行業人力短缺的難題。

2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當下57度湘、茶顏悅色、蜀大俠、望湘園等餐飲企業也開始向超市輸送臨時員工,而超市則有近萬的人力缺口待補充。僅盒馬全國範圍內的200家門店,人力缺口就達到6000人。

盒馬全國經營管理總經理胡秋根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每個門店都存在明顯的人手不足。春節期間,近七成盒馬員工按計劃留下來正常工作,根據日常的需求彈性,七成員工可以應對30%以內的需求增量;然而,當客流增幅超過50%時,就會出現用工缺口”。

“開工難”的餐企急需為留守員工覓得更多的工作機會,並以此減輕自身的支出壓力;“用工難”的商超、物流等企業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手。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員工的方式可解近渴,但也應章法有度,工資結算、應聘準則、安全培訓以及業務能力均需要有更為詳細的應對策略。

按照上述合作模式與要求,餐飲企業向盒馬推薦適合的員工,盒馬從中選擇持有健康證並在14天內沒有發熱等症狀的員工上崗。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雲海餚員工在盒馬接受上崗前培訓(圖片來源:@盒馬官方微博)

胡秋根介紹稱,從餐飲企業臨時“借調”的員工主要從事一些上手快、短期培訓即可上崗的工作,例如前場排面的擺架、整理、補貨,以及後場的倉庫整理、打包分揀等。一些情況複雜、要求更高的崗位暫時不會安排臨時員工上崗。此外,餐企員工多負責盒馬店內的工作,並不會承擔配送服務。

臨時補充的員工能否適應新的工作安排,也是行業關注的問題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餐飲企業員工接受過相應服務培訓以及疫情防護培訓,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對口用人企業培訓成本。

目前,不少餐飲企業陸續與盒馬在共享員工一事上達成合作。截至2月4日中午,包括西貝、花家怡園、探魚在內的30多家餐飲企業正在與盒馬溝通合作。

餐館經營者說 輸出存在顧慮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疫情期間,大部分餐館門可羅雀,為節省成本很多餐館不得不暫停營業,員工閒置。(閆巖/攝)

多家連鎖餐飲企業表示,“共享員工”模式確實有利於緩解壓力,但不少負責人也表達了一些擔憂。

比格比薩創始人趙志強表示,“共享員工”在人員安全問題上需要有詳細的策略研究,尤其是外派的員工在此期間的人身安全以及感染風險等問題都需要詳細規劃,雙方應達成共識。

一位不願具名的餐飲企業負責人表示,員工安全、員工福利以及疫情過去後的員工召回問題是主要顧慮,“多數餐企是負責員工一日三餐及住宿的,外出工作會提升感染風險”,另外,如果疫情得到控制,餐飲企業需要開工,員工是否能及時到位,也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在評估共享員工的可行性,同時徵求員工的意見。”

當問及臨時加入盒馬的餐飲員工,在支援結束後如想要留在盒馬上班,企業當如何解決時,胡秋根給出的答案為:由派遣員工的企業決定。

也有不少餐企的員工並不是完全賦閒,所以暫時不考慮共享。據瞭解,目前許多餐飲企業都在力推外賣消耗庫存、保持運轉,同時,不少餐飲企業也在疫情期間加強員工的培訓和餐廳的衛生、安全工作,並隨時做好開工的準備。

奈雪の茶就對記者表示,目前除了武漢及部分疫情較嚴重的區域門店暫停營業,其他部分區域的門店已經在政府和物業的批准下陸續開始營業。因疫情影響在家休息的員工,公司要求員工都儘量留在家裡,減少外出,做好個人防護。所有員工的工資都會依照國家規定正常發放。由於人員調配尚未遇到嚴重空缺或閒置,是否需要“共享員工”會進一步研究。

零售用工者說 建議按小時計酬

與輸出人員、擔心收不回來的餐飲企業相比,急需員工的零售用工企業則對“共享員工”有更迫切的渴望和好奇心。

記者從多家零售企業瞭解到,由於春節期間外地務工人員返鄉,本身就會出現一定的“用工難”,加之疫情期間回京員工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隔離期,面對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各大零售企業很多在崗員工都滿負荷連軸轉奮戰在一線。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春節以來,各大零售企業很多在崗員工都滿負荷連軸轉奮戰在一線。(閆嚴/攝)

全家中國區人力資源負責人陳俊卿表示,目前,全家便利店全國門店用工人員缺口大概在500人左右,其中北京地區門店在30人左右。

2月4日,超市發就公開發布了“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超市發‘上班’“的宣傳海報,超市發提供給在京頁工工作機會,參與打包、分揀、上架等工作,所有員工經過面試、培訓、體檢、確認勞動合同後可上崗。上崗後從事超市商品分揀、理貨、收銀、果菜打包等業務服務。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事實上,對於共享用工,用工企業最關注的問題還是如何簽訂用工合同以及薪資待遇。

陳俊卿認為,特殊時期傾向用相對靈活的“小時工”方式合作。“共享用工模式,勞動關係還在原單位,建議用工時制來進行薪資結算。”

超市發招聘信息中就強調參照小時工標準按月結算。還規定了“臨時”上崗時間並考慮了合作方復工召回員工問題。工作最短週期不低於7天,越長越好,合作企業召回員工需提前3天告知。

同業態之間用工問題不大,跨業態用工的話會存在一些差異。

“一方面是如何安排餐飲員工的食宿。這在餐飲企業中是標配,對於全家來講,現階段臨時為共享員工配備宿舍存在一定難度,但又不得不考量固定住宿點到全市各地門店的距離。另一方面,便利店工作屬於複合型工作,同一名員工需要具備收銀、操作設備、清潔、上貨補貨訂貨等複合工作能力,輸入員工適應此工作性質也需要一定的培訓考核。”陳俊卿表示。

隨著即將迎來的疫情拐點,餐飲和零售企業將全面復工,共享員工勢必將回到原單位,屆時,如何來控制好人力的銜接也非常關鍵。

對一些在內部已經形成多業態經營的企業而言,共享用工模式就顯得比較容易和常見。

北京蘇寧易購相關負責人認為,跨界共享員工對蘇寧而言並不新鮮。從蘇寧成立之初到現在,這已經成為企業內部行之有效的員工協同機制和工作機制。特定時期內,通過不同產業、不同體系、不同部門間員工的短期調配,成立臨時項目組實現效率與效益的雙提升。

從1月10日至今,北京蘇寧從門店、職能體系調配近2000人次對家樂福等進行多崗位支援,緩解其春節前後商超旺盛需求的工作壓力。春節期間支援家樂福門店分揀外賣工作的蘇寧員工平均每天約100人次。

物流外賣者說 行業間已實現共享

先行與觀望:疫情下零售業“共享員工”觀點碰撞

疫情期間,由於不鼓勵外出,外賣需求較往年同期激增。(閆巖/攝)

事實上,由於用工模式,物流企業早已將共享員工模式融入到行業中。以同城配送為例,由於眾包的特殊性,配送人員多與第三方人力公司簽約。

收入管理平臺薪起程營銷副總裁葛世明表示,以借調為主的共享員工,合同簽約主體通常為第三方人力公司,然後由第三方公司派遣至各個用工單位,若該員工在某個單位無法賺到滿意收入時,會選擇其他的單位繼續工作,這部分人通常都是兼職的。

在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看來,物流行業共享員工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但僅限於同行業之間,跨界共享則風險係數較高。

現階段,國內多數主流快遞企業以加盟製為主,各網點間的管理方式不盡相同,因此,企業間的員工共享不易實現。

“快遞領域跨界共享員工有一定需求,但真正實現難度很大。比如,若快遞小哥去送外賣,因工資差異大,很可能無法正常回崗。反之,其他行業來送快遞,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系統學習和培訓,過程較煩瑣”,一加盟制快遞企業相關負責人指出。

快遞業內人士透露,不同企業間的快遞員在特殊情況已經在互相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人們網購時顯示某家快遞配送,但上門的卻是另一家快遞公司人員。

一些尚未遇到員工短缺的流通企業,對共享員工模式持謹慎態度。酒便利副董事長沈麗波表示,門店即將恢復營業,但不存在人員閒置或空缺問題,從態度上還是擁抱這樣的新模式。

1919酒類直供就表示,目前少數地區因疫情嚴重暫停營業,其餘門店均正常營業,酒類銷售需要專業知識,從線上接單到線下送單是個完整一體化流程,對共享員工模式將繼續觀察。

專家觀點

會是未來的一種工作模式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

共享員工模式不僅是一種應急措施,也是未來的一種趨勢。未來的工作模式、工作體制都在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將有機會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長、最有時間、最能做的事情上,而並不一定要捆綁在某一家企業中,這將會是未來的一種工作模式。

研究合作機制 不留“後遺症”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洪濤

這是當前解決用工難題的一種最好的辦法,創新值得推廣和借鑑。但這種模式必然會出現誰承擔員工“三險一金”的問題,是共同承擔,還是根據用工時間段來承擔?雙方企業應明確員工的工資待遇,不留“後遺症”。短期來看是一種員工過渡或借用,長期來看是一種共享機制,對企業間長期合作有重要意義。


閆巖 趙述評 郭詩卉 郭繽璐 趙馳 陳韻哲 王瑩瑩 馮若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