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著名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596~1597年创作的剧目,是他32、33岁盛年时所写的作品。

当时的英国,正值伊莉莎白一世在位之时,一个被视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整个国家呈现一片鼎盛的态势。

爱好戏剧的伊莉莎白在1559年到1574年间,逐步建立了戏剧和演出公司的特许制度,试图从剧本到剧院全面控制新兴戏剧业。而时正盛年的莎士比亚也凭着自己的才华得到了皇家的肯定,从1594年起他就被遴选为伊丽莎白御用戏班子成员。

《威尼斯商人》正值此时诞生,作品中承载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但也将个体理想与英国现实间的矛盾和盘托出,因此整部剧又多了一丝讽刺意味。某种意义上来说,整部剧仍未脱离主流价值观和英国贵族们的喜好。同时,这部被捧誉为四大喜剧之一的《威尼斯商人》,在当时或许是喜剧,如今再看其实它也是一部反映同一时代下“夏洛克式的悲剧”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这部名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来解构夏洛克们的自卫式的卑劣与悲情。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01、《威尼斯商人》的时代背景:犹太人因与基督徒在教义上的迥异而受尽排挤,生存空间不断减缩

传统观念中对夏洛克的评价,不外乎贪婪、唯利是图、冷血、卑劣。夏洛克最令人恨之入骨之处,莫过于他在法庭上对安东尼奥的步步紧逼,冷酷无情且毫无怜悯之心的作为。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夏洛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都是他言行的结果,而其背后的原因才是揭开某些未知的面纱。到底是什么缘故,让这个视钱如命的放贷者宁愿损失本金、不接受双倍甚至多倍的赔付,仍要千方百计将品格高尚的安东尼奥置于死地,坚决为剜那一磅毫无实际作用的肉?

当你了解了现实中夏洛克们作为异邦人,所面临的不公义环境与困境时,相信你便会对夏洛克们的理解更立体。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救世主)的事实,成为他们被排挤的“原罪”

犹太人与基督徒最大的分岐在于是否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身份。按《新约圣经》的记载,拿撒勒人耶稣于30岁时在犹太遍地传道,33岁因被判为触犯犹太人的律法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随后他的门徒,将耶稣就是弥赛亚的好消息于各地广传。其中以西门彼得为首的耶路撒冷教会,负责传给自己的同胞犹太人,而以使徒保罗为首的外邦教会则负责除犹太地以外的地区。而从那时开始他们就成了犹太教眼中的异类份子,不断受到罗马政府与犹太教派的逼迫。同时,为了区别他们与犹太教的不同,民众就将他们叫做基督徒(意为跟随基督的人)。

彼时犹太地只是罗马的一个殖民地,犹太人虽然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但在政治上并无地位可言。因此就在公元64年,罗马的暴君尼禄开始因罗马城被烧事件嫁祸于基督徒,大部分的基督徒不是被残杀,就是被驱赶。而犹太人在经过数次反对罗马人压迫的起义,在公元135年后开始了长达2000多年的大流散。

本来处于地下教派的基督教,却在公元325年,因另一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皈依,而谕令全国臣民都要信基督教,直至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才开启了高光时刻。

当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对于坚决否定“耶稣是弥赛亚之事实”的犹太人,罗马的基督徒就以"是犹太人钉死耶稣"的历史,而对犹太人从厌恶升级为了仇恨。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基督教的日益强大使犹太人在欧洲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狭窄

中世纪之前,90%的犹太人仍住在中东一带,当西罗马帝国覆灭而日耳曼蛮族入侵欧洲后,一直在外流荡的犹太人也进入了动乱的欧洲。早期进入欧洲的犹太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开垦大量的荒地,把当时比西欧国家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那里,同时也因着他们手工的精湛也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于他们一向很优秀的商贸也能自由进行。

然而到了中世纪,随着基督教日益的强大,犹太人在文化、经济上的空间越见收缩。随着欧洲封建经济制度的建立,犹太人先是被禁止拥有私地,后连祖先开垦的土地也被封给了各个封建贵族。而在手工业方面也被占据主流的基督徒行业协会排挤,致使无法继续,最后只留下商业能以立足。

在资本主义仍未盛行之时,基督徒不屑参与商业活动,但犹太人凭藉聪明的头脑以及对商业的敏感性,逐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网络。

在中世纪早期,犹太人的商业网络已经遍布全球,各种贸易流转于东西方之间。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02、《威尼斯商人》的社会背景:犹太人从放债到放高利贷,引起了基督教徒的不满,同时也招致了自己的恶名

基督教与犹太教对于放贷的分岐与矛盾,是民众仇视犹太人的导火索

直到10世纪,西欧的主流社会也开始涉足商贸领域后,意大利的商业联盟开始对犹太商人的大规模打压。而威尼斯彼时已是地中海的商业贸易中心,他们也开始排挤犹太商人,禁止自己的船只运送犹太人的商品,不给他们进入自己的商会。至此,犹太人就被以基督徒为主的欧洲主流群体排除在生产与商业活动之外,这最终导致放贷成为了他们最后一条苟喘之路。

而这个行当之所以会开放给犹太人,不是因为他们做得好,只是因为基督徒不能做,而他们的根据就在《旧约圣经》出埃及记里的记载,

“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出22:25)

事实上犹太人也一直遵循这项律法的规定,不过他们认为这项律法只对同胞起效,对于非我族类的人则不受这律法的限制。而对于基督徒来说,只要你是基督徒都是弟兄,不在乎你的国家、民族,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不允许在放债时获利。

这就是《威尼斯商人》里安东尼奥们与夏洛克们之间在价值观上最大的分岐与矛盾。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犹太人因高利贷而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自由

犹太人的信贷生意越做越兴隆,借款人也开始越见高贵,包括贵族、主教、甚至国王都是他们的客户。随着两者之间的密切来往,这项业务也开始成为当权者的套财工具。如上所述,犹太人是没有政治权、地产拥有权的人,他们能否生存也要靠当地贵族的脸色,而这些掌握政治权利的王公贵族们,利用犹太人的信贷业务大肆敛财。

犹太人的贷款利息都是要这些当地的领主批准,在13世纪时犹太人的年利率可以高达43.5%。正因如此,这些幕后大佬们也就有机会向犹太人收取更多的税,从而空手套白狼,坐收巨财。做为放债主体的犹太人自然就被推到浪尖上,那些被高利贷压榨到无力的人,也把自己的愤怒撒在了犹太人的身上。

因此,在莎士比亚写这个剧本的年代,犹太人唯利是图、贪婪无度、尖酸刻薄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了。

另一方面,从13世纪初开始,为了避免基督徒与异教的犹太人通婚,犹太人必须穿上特殊的服装,进一步限制他们的自由。

就如《威尼斯商人》所描述的,

犹太人只能住在国家制定的地方,白天不能随便出入公共场合,如果要出来,一定要头戴红色小帽,以示于和基督教徒的区别;其次犹太人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即便你再有钱也不能有一间属于你自己的屋子,所以犹太人唯一拥有的就是钱币。

由此可见,犹太人不管在营生方面还是日常生活里,都一直受到排挤。在他们的教义里,因为自认是神的子民,所以其他人都是异邦人。而事实上,在他们家园被毁、流散各地后,自己却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异邦人。

在不断地被驱逐、剥夺从业权、不允许有产业和限制自由后,犹太人越来越缺少安全感和身份认同感,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夏洛克们只能无奈的选择这些来自于命运的安排。人性的自私、狡诈与尖刻都成为他们保护自己的手段,而手中的金钱则是飘泊人生中的保障。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03、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对立,其实是两种价值观与阶层之间的对立,在那个时代里他们都为自认的正义去抗争

在《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所代表的是整个被仇视的犹太民族,他的经历只是反映了当时反犹主义浪潮在欧洲大行其道的一个方面。

他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对抗,其实是以犹太人为代表的高利贷资本与以基督徒为代表的商业资本之间的对抗,同时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道德原则与高利贷者极端利已主义的对抗。只不过,由于地位阶层不同,即使拥有着大量财富的犹太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价值观的欧洲地区里,这样的对抗一直都是处于下风。

就如他质问安东尼奥时所说的,

“安东尼奥先生,在商场上你时常辱骂我贪财好利,我总是耸耸肩忍受下去,因为忍耐是我们民族的标记。你骂我是宗教叛徒,凶残的恶狗,在我的犹太袍上唾痰。“

至于夏洛克所遭受这一切,都不过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

即使在彼时,远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在16世纪虽然进行了改教,而英国也随伊莉莎白的带领下,进入了对基督教新教为国教的时代。但从这部写于17世纪的《威尼斯商人》中,身为犹太人的夏洛克仍然没有脱去“恶犹太人”的外衣。

不过,我们仍然能从莎士比亚的文笔中,感受到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夏洛克表示出同情的态度。就如夏洛克在申说自己身份的不幸时所说的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

由此可见,我们在了解犹太人在欧洲生存的历史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再去看夏洛克时,能更理解为何他对安东尼奥咄咄相逼,为何连双倍的赔付都没有打动这个擅长盘剥的守财奴,因为在他的信念中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身而为人的尊严。

从《威尼斯商人》的历史背景,探究夏洛克的卑劣与悲情

总结:

《威尼斯商人》最终是以夏洛克转信基督教为结局,这也是当时主流社会喜闻乐见的桥断,因此被归为喜剧之列。诚然对于安东尼奥、巴萨尼奥来说,这确实是一部喜剧,但对于被夺去犹太教信徒身份的夏洛克而言,这实在是一场悲剧。


注:《威尼斯商人》所描写的基督教,用现今的教义来界别应该是天主教。目前国内所称的基督教,应为马丁路德改教后的新教,也就是伊莉莎白一世所建立的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