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此次疫情,我们该怎样用国学智慧来调教自己的心理,以化解恐惧?

居士谈情说爱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能用来调整心态的典故不胜枚举。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抛砖引玉。

安分适祸,将自得福。

这句话出自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意思是对于突发的灾祸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灾难面前,有人选择绝望,有人选择坚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逆行助人。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至少要让自己泰然处之。因为情绪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执行力和判断力,从而影响你应对困难的水平。

静,是最好的修行

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道德经》

想让一桶水清澈,就是要让水平静下来,然后那些污浊就会慢慢沉淀。

做人同样需要沉淀。

这次疫情,我们“享受”了超长假期,一直以为手机,网络,食物可以待到终老的我们,开始觉得这样的日子无法忍受。

其实说起来,平时忙碌的生活,我们有多少时间让自己沉淀呢?如果能去掉浮躁,安静下来,这也许是一次增长智慧的绝佳机会。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有人说,这里的“天命”指的是神佛之类,而在我看来,孔子说的应该是自然规律。

有智慧的人,懂得对自然规律,宇宙法则心存敬畏。那些毫无底线,肆意妄为的人,是愚蠢的。

这次疫情,无论是否起源于蝙蝠,中间宿主究竟是谁,毋庸置疑的是,与野生动物脱不了干系。

纵然人类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也要懂得留一片天地给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蓝天下的生灵。生态平衡是大自然永恒的定律,谁破坏了它,谁就要付出代价!

我想这是这次灾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最后祝福每个人否极泰来!


薇感情心理咨询肖巍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2020年,全体中国人一起度过了一个十分难忘的新年,因为瘟神——新型冠状病毒正在神州大地上肆虐。

我们炎黄子孙团结一心,有信心战胜瘟疫,不过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许多人的死亡与牺牲。截止此刻,新型冠状病毒已造成了1115人死亡。

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与自信?我们可以从《庄子》中汲取古人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是面对死亡最乐观的人,他说了很多关于疾病和死亡的故事。

《庄子·至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支离叔、滑介叔两个人一起去冥伯之丘、昆仑之虚游玩,忽然滑介叔左手手肘上长出了一个瘤。

支离叔问滑介叔道:“你厌恶它吗?”滑介叔说:“生命不过是外界元素暂时凑合在一起,这些元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与尘埃没有差别。生和死的循环,就像昼与夜。变化降临在我身上,我为什么要厌恶呢?”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庄子·至乐》)

面对死亡,庄子何等的冷静,甚至让人感觉恐惧,其实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乐观精神。能够勘破死亡的人,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

这样的故事在《庄子》中比比皆是。

《庄子·大宗师》中说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子来的人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痛哭流涕。这时候子来的好朋友子犁来了,他对子来的亲属们说:“快走开啊,不要惊动正要变化的人!”

子犁又向着子来说道:“造化者多么伟大,会把你变成什么呢?是老鼠的肝脏,还是小虫子的臂膀呢?”

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庄子说,天地间只是一口气而已,生命是气的凝聚,死亡是气的消散。

气消散后又重新凝聚,便是变化成新的生物;气凝聚后又重新消散,便是新生物的死亡。

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循环不已,生物就这样生生死死地变化着,没有停息。

所以庄子说,面对死亡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而应该高歌一曲。至于世俗的丧礼,那不过是表演给别人看而已。

《庄子·至乐》中说,有一天,庄子的妻子逝世了,庄子的好朋友惠施前去吊唁祭拜。

结果惠施发现,庄子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施很不高兴地说:“你的妻子跟你一起生活了那么久,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么能敲着盆唱歌呢?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却、说:“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悲伤过。不过我随即想到,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后来气凝聚成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现在她又变为死亡,人的生生死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循环往复。我的妻子静静地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在一旁嗷嗷地哭泣,这不是太不通达生命的道理了吗?所以我才不哭了。”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一般人达不到庄子这样通达的境界,也没有必要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面对死亡,适度的悲伤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

但是,我们不能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更不能被死亡与疾病吓倒。

华夏民族繁衍至今,不断的经历死死生生,然而文明却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一次瘟疫又算的了什么?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要深刻反思这次疫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注重从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中汲取向死而生的信心和勇气,进而科学理性的看待疫情,并最终战胜疫情。

01

此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罪魁祸首被锁定到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中国疾控中心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这就充分证明了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贩卖的野生动物。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都是吃野味引起的。其他一些野生动物,如蛙和蛇是人们常吃的野味,但是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和微生物太多,其中某些迭宫绦虫最多。有报道称,科学家曾在一条蛇身上发现了150多只迭宫绦虫的中绦期幼虫。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畜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联合诊断中心主任、著名传染病学专家维尔特·李普金来到武汉了解疫情后,提出两点建议:

1.请一定要永久关闭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并且对野生动物、家畜、屠宰行业进行有效监管。如果不关闭野生动物交易,10年后,可能会有新的疾病暴发。
2.建立全球防疫体系,每一个成员国都要共享数据,共同面对人类复杂的公共卫生及健康问题。

02

为什么会有一些人对于所谓的“野味”情有独钟、趋之若鹜呢?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人类自身的贪欲所致。

今天,人们比较普遍的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有一些人,对于鸡鱼肉蛋已经不觉得稀罕、甚至有些吃腻歪了,于是,他们就打起了野生动物的主意,仿佛只有这些“野味”才能让他们麻木的味蕾再次变得兴奋起来。

殊不知,这样的饮食冒险,在获得与众不同的味觉体验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和隐患,同时,也会让“害人虫”乘虚而入。

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曾在《道德经》中一针见血的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在这几段话中,老子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人要学会知足,自觉的保持恬淡素朴的人生态度,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尺度,否则的话,就会过犹不及、追悔莫及。

今天,却往往有这么一小撮人,他们不谦虚、不知足、不知止,近乎疯狂的追求极致的味觉体验和人生享乐,这就必然会导致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一再的突破自然、道德的底线,骄奢放纵、醉生梦死,沉迷在“家味”不如“野味”鲜、“家花”不如“野花”香的黄梁美梦里,直到瘟疫病毒的死神降临时,才如梦方醒,却悔之已晚了。

03

从根本上来讲,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元凶正是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自身的贪得无厌,在于人类违反了天道自然的规律。

天地宇宙万物本来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但是,在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有些人完全丧失了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一小撮人往往丧心病狂的追求人生的享乐,却最终在贪得无厌的索取中,破坏了天道自然本有的平衡,并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不深刻的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没有对于所谓“野味”的不停榨取,如果没有自己欲壑难填的贪婪,如果没有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也许,这一切瘟疫都不会降临。

如果我们能学会知足常乐,如果我们能保持对于天道自然的最起码的敬畏尊重,如果我们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也就不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对万千生灵大开杀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病毒肆虐,也就不会酿成那么多的人间惨剧了。

04

“自然”,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归宿。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关爱自然?还有什么理由再去贪得无厌的榨取自然、蹂躏自然、屠戮自然呢?

我们必须明白:只有远离“野味”、远离贪欲、远离放纵,才能远离瘟疫、远离危险、远离死亡。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狂风纵然暴虐,但是也刮不到一早晨;即便是倾盆大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为的狂暴呢?

老子所揭示的,正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又怎么可能会一直猖狂肆虐下去呢?


紫天云


面对重大疫情恐惧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看看这段视频吧也许会给你力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e35fbd52fe4451e86ecc8afd1685099\

弥帆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朱熹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写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如果我们对这次疫情心怀恐惧,可以坦然接受这种情绪,因为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适当的恐惧可以让我们正确面对并规避危险,避免自己受到威胁或伤害,远离危险,保护自我;

2如果恐惧心理超出了正常范围,譬如三分的危险,表现出十分的恐惧,并影响了日常生活,即使呆在家里,没有与病毒接触的机会,根本不会被感染,也害怕得要命,书看不下去,歌听不进去,饭吃不下去,觉也睡不着,那就要进行干预了;

3要想克服恐惧心理,首先要了解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掌握其传播途径,做好自身的防护,尽量不出门,在家里注意做好自己和房间的卫生,房间定时通风,注意洗手,多喝水,不接触野生动物,不吃野味,如果不得已要出门,戴好口罩,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回来后注意换衣服,洗头洗澡,这样可以避免自己感染并携带病毒;

4均衡饮食,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少刷朋友圈,不相信来历不明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避免看到过多的负面信息,引起或加大自己的恐慌;

5做到以上的安全防护措施后,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或者让自己根本无法接触病毒,处在安全的港湾,从而打消自己的顾虑,帮助自己克服不必要的恐惧,老实呆在家里,不胡思乱想,想到那么多医护人员还在一线作战,调整自己的心态,共同作战,确保这场战争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