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导语:上一篇说完大型化的日系驱逐舰,作为太平洋战争中强劲对手的美国驱逐舰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老区玩美系驱逐时发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美系驱逐一会用单联装炮一会用双联装炮,后来发现那些用双联装的驱逐都不是简单的主,叫做“驱逐舰领舰”,这也是后来美系驱逐在一战后驱逐舰大型化的开端,所以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二战前美系驱逐的那些事。

早在前两年中国055大驱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不少人疑惑,都1.2万吨的排水量了为啥还叫驱逐舰而不叫巡洋舰呢?至于原因网上各种解释都有,不过今天咱不说055大驱,咱接着上一个话题还是说驱逐舰的大型化,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已经说明驱逐舰大型化的原因,而日本正是驱逐舰大型化的开端国家,而作为日本的潜在对手,美国的驱逐舰大型化发展历史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好好的捋一捋。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条约前美系驱逐的回顾

其实和日本的驱逐舰发展史一样,美系的驱逐舰的分水岭都是在签订《限制海军军备竞赛》条约后,只不过美军新式驱逐发展是在1930年后的伦敦海军条约后才开始起步发展,而日本的新式驱逐舰是在1920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就开始起步发展。那为什么美国对驱逐舰的发展反应为何会如此迟钝呢?那是因为美军“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战结束后,第一名的英国海军打败了第二名的德国海军,而此前第三名的美军顺理成章地成为仅此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国家,光是驱逐舰就拥有12个级别374艘,其中在1917年才开工建造的新驱逐舰“维克斯级”和改进型“克莱蒙梭级”的数量就分别高达111和156艘,而且大部分都是在1918~1919年才开始服役的,全部是新舰,所以这就是为啥华盛顿海军条约后美军在驱逐舰的建造上没动静的原因。而相比之下日本在1917年开始建造的新驱逐舰才4个级别共36艘,所以日本才会在1920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后就开始着手设计新型的驱逐舰,而家大业大的美军到了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后才开始设计建造新型驱逐舰。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维克斯级驱逐舰,其明显的特征就是有4根烟囱,其满载排水量已有1200多吨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正在航行的美军驱逐舰,为美军第一型条约驱逐舰法拉古特级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军条约型驱逐舰

在伦敦海军条约中,美国获得了15万吨的驱逐舰吨位总量,而美军此前庞大的驱逐舰就已经超出条约规定的限制,于是在签订条约后美军开始封存退役超过100艘驱逐舰,为后面的新型驱逐舰发展留出空余的吨位。在1932年9月美军开始建造法拉古特级驱逐舰,这是美军自一战结束14年后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该型驱逐舰在外形设计上和条约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双烟囱和双层甲板的设计是它和前型舰最大的不同,不过在性能上中规中矩,满载排水量只有1365吨,是完全符合条约的规定的。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但是太平洋对岸的日本吹雪级特型驱逐舰强大的火力着实让美国海军着急,就连大西洋对岸的法国也开始大型驱逐舰的建造,于是美军也在想自己也要造大驱,而早1921年美国海军就像国会提交了吨位大、火力强的大型驱逐舰,并以“驱逐舰领舰”的名义提交预算,但都被国会老爷无情的Pass掉,不过时隔12年后在日本大驱的刺激下国会最终同意建造“驱逐舰领舰”,尽管最后在吨位上是按照条约的上限去建造,但美军同样在想方设法在限制内将单舰的性能提到最高。既然日本吹雪级安装3座双联装127炮,那我的驱逐舰领舰就安装4座双联装127舰炮,在舰炮火力上压日本一头。但在下一代大型驱逐的设计上美军有点犯难了,是像日本那样发展既拥有重炮又有重装鱼雷的大驱吗?这一点美军显然并不想,那到底该如何发展呢?重炮还是重鱼雷?既然不知道该怎么走美军就决定两条路都走,反正家大业大走走看哪一条路适合自己,于是......。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WOWS美系军舰科技树截图

美军的重火炮型驱逐舰

日本把鱼雷、火炮这样重装反舰武器都安装在同一艘驱逐舰上,这样的带来的影响为舰艇重心过高、适航性较差、舰艇的复原性差,并且吨位超标,为减轻重量日本大量采用技术未成熟的焊接技术,这也为后来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埋下了隐患。而美军驱逐则在鱼雷和火炮上发展出了两个方向(毕竟有钱任性),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分重鱼雷驱逐舰和重火炮驱逐舰,而前面所说的驱逐舰舰领舰就是重火炮驱逐舰,不过并不是说火炮多久不装鱼雷。而驱逐舰领舰的代表就以波特级号和索莫斯级驱逐舰为代表,它两都安装了4座双联装MK-12型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而且和其他采用开放式、半封闭式炮塔不同,波特级采用的是封闭式炮塔。而美军也是第一次将这么多火炮放在一艘驱逐舰上,也是第一次将驱逐舰的吨位增加到1800多吨,在火力、航程、防护上超越之前所有的驱逐舰,甚至在火力上已经非常接近的轻型巡洋舰,同时也是开启美军驱逐大型化的第一步。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图为舷号356的波特号驱逐舰,为波特级首舰,注意前后各2座双联装127口径的炮塔。注意,它是2根烟囱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索莫斯级驱逐舰,注意它只有1根烟囱,并且尾部拆掉了1座炮塔,这是后期为增强防空力量才这么改的

美军的重雷型驱逐舰

而所谓的重鱼雷驱逐就是尽量多的携带鱼雷发射管,这条发展道路就是从马汉级驱逐舰开始算起,它其实是法拉古特级的改进型,在法拉古特级的吨位基础上增大400吨的排水量后以便增加鱼雷数量,在舰体中部携带3座四联装的鱼雷发射管,不过它并不是全部放置在中轴线上,而是按“品”字型布置,两侧各有1座,在中轴线上布置一座。这样的布置虽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鱼雷的战力,但是可以节省空间从而节省排水量,而在马汉级驱逐舰之后更是发展出了有16根鱼雷发射管的“格里德利级”、“巴格莱级”、“本汉级”,这也是二战当中各海军国家中驱逐舰携带鱼雷发射管最多的驱逐舰,像后来日军的岛风级最多也只有15根鱼雷管。不过美军驱逐舰的发射管是平均分布在两侧,所以一侧的火力只有8根,而日驱是全部放置在中轴线上,像岛风一侧就可齐射15枚鱼雷,在游戏中的杀伤力绝对是所有玩家所忌惮的。而这些重装鱼雷驱逐舰的满载吨位也都超过了2200多吨,在驱逐大型化的道路上再次向前迈出一步。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美军驱逐舰发射鱼雷,其舰用鱼雷口径为533毫米,和日本用的610毫米鱼雷在长度和威力相差还是有点远的

回归理性发展后的美军驱逐

经过此前同时发展重火炮型驱逐和重鱼雷驱逐两条研发道路发现,其实搞得这么“花里胡哨”其实没必要,因为都不适合自己。特别是重鱼雷型驱逐舰,美军不像日本九段渐减作战那样对驱逐有着明确的重装发展要求,而且一侧都是只能齐射8枚鱼雷,重火炮型驱逐按中轴线布置2座四联装鱼雷管一侧也能达到重装鱼雷驱逐的火力,所以美军后来便摒弃了重装鱼雷驱逐舰的发展方向。至于重火炮驱逐舰在舰炮的火力上美军也感觉有点过剩了,因为美军使用驱逐不像日本那样有着强大反舰火力的要求,只要求驱逐有一定的反舰、反潜、防空、远洋护航等综合作战能力就可以了,后来在战争当中波特级还拆掉一座炮塔节省空间和吨位用来装防空武器。于是美军在经过两条腿走路发现,学日本人发展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便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驱逐舰,但是前面不断的往大型化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美军回归自己理性思考设计后的新一代大驱是吨位进一步增加的“西姆斯级”驱逐舰,在外形设计和武器配置上来看和自己第一代“法拉古特级”是一样的,4艘单联装127炮、2座按中轴线布置的四联装鱼雷发射管。但吨位由前者的满载1365吨提升到2465吨,这就使得新一代驱逐舰拥有更大的空间,以便对动力系统、武器系统进行提升并改善人员居住环境,其中着重提升防空性能,安装新型的火控雷达和火控计算机,使得它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越,而且相比此前的驱逐舰显得更加经济、高效,可以说是开启了美国第三代驱逐的发展道路(1300吨级法拉古特算第一代,前面所说1800~2200吨的重雷、重炮驱逐舰算第二代)。而之后发展的“本森级”、“格里维斯级”、以及美军二战中建造数量最多的“弗莱彻级”都是在“西姆斯级”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而来的。经过两条路走的美军发现,总是盯着别发展什么自己也发展什么并不合适自己,最后还是最初的发展道路适合自己。

日本大驱刺激下的美系驱逐,条约时代美系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历史

弗莱彻级驱逐舰,是二战中美军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驱逐舰,数量高达359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