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在文章的開頭,小易想問各位寶媽寶爸:你們會讓家裡的小寶貝做家務嗎?

小易作為平時獨自帶娃的媽媽,我從孩子們一歲半左右就鼓勵他們參與日常家務;這樣既是真實的陪伴,又能促進孩子的精細動作和多感官發育,還能幫助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有的家長總是習慣跟在孩子後面收拾東西,好不容易收拾完了,一抬頭髮現到了做飯時間,又衝進廚房,像打仗一樣忙碌,接下來還要跟在孩子的後面追著餵飯,實在是不得休息,疲憊至極。

相比之下,如果能讓孩子參與到大人一整天的安排之中,就會輕鬆很多。

然而,今天要提到的這個小朋友,可謂是勞動楷模!接下來我們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小明今年8歲,他有一對十分恩愛的爸爸和媽媽,還有一個4歲的弟弟。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家庭氛圍十分和諧。

但是小明有一個煩惱,那就是他的爸爸媽媽實在是太懶了。自從他們教會了自己和弟弟做家務之後,家裡的家務活幾乎全都被自己和弟弟包攬了下來。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自從學校放了寒假以來,下午在家裡幾乎每天都要做家務。不僅要做家務,他還要每天早起做飯。

這次寒假除了孩子們,爸爸媽媽也開始放了年假,一家四口的早餐口糧全都指望著小明一個人。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每天小明七點不到就要起床了,只見他熟練地切起了青菜,淘乾淨米。然後把這些放進電飯煲裡,開始熬粥。在熬粥的這段時間,他又炒了幾個爽口小菜。等到他把熱騰騰的飯菜都上桌時,才去爸爸媽媽的臥室裡叫他們起床。

爸爸媽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看著躺在床上父母,小明只覺得一陣心累。

“明明放假的是我,可是為什麼最累的還是我?你們可真是好命,有我這樣一個勤勞能幹的大兒子。”瞭解了父母的德行,小明只能每天認命自己起來做早飯。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我兒子這不是能者多勞嘛!謝謝兒子今天做的早飯,快點兒,老公起床了吃飯了!”媽媽一巴掌拍向了爸爸,兩夫妻這才磨磨蹭蹭地起床去洗漱。

等到一家四口都坐到餐桌前到時候,大家都誇小明是一個特別能幹的好孩子。雖然得到了父母和弟弟的誇獎,可是小明卻一點都不覺得開心。

“爸爸媽媽,我和弟弟什麼時候才能吃上你們倆做的飯菜呀?把家務活都丟給我和弟弟,你們兩個的良心不會痛嗎?”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面對小明的質問,爸爸媽媽只能乾笑兩聲,然後把話題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

相信不少家長都很羨慕小明的父母能夠擁有小明這樣聰明能幹又聽話的孩子,其實只要家長教育得法,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自己也會收穫這樣一位聽話又聰明可愛的孩子。

但其實,這兩位家長賴床的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時間久了孩子會產生心理不平衡的現象,所以家長不能在孩子面前偷懶呢。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擁有做家務的能力

首先,注意安全。

不要讓寶寶用刀或接觸燙的東西,選擇塑料的餐具,儘量讓寶寶遠離潛在的危險,以確保做家務時的安全。

其次,鼓勵但不勉強。

對寶寶來說,無論是做家務還是玩玩具,都是有趣的遊戲。因此只有讓他們體會到做家務的樂趣,才能鼓勵他們堅持下去。

如果寶寶開始反感了,就需要立即停止。畢竟做家務主要還是大人的工作,而非題主所說的,變成孩子的負擔。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第三,不輕易打擾。

交代好寶寶一件家務後,如果他做得專心致志,即使撕葉子、掰菜的手法不太對,也不要去輕易打擾,否則容易影響寶寶的注意力。

第四,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感謝寶寶為這一餐作出了貢獻,是非常重要的,這能讓寶寶意識到自己努力的價值。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第五、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身旁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孩子長得健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的時間,與孩子分享生活經驗。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第六、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家長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其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家事的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瞭解家長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可增進你對他的瞭解。

在日本,幼兒園的老師常常帶孩子種植蔬果,孩子會逐漸增進對這些食物的瞭解,知道植物的養育和生長不易,也就會慢慢珍惜食物,逐漸養成不挑食,不浪費的好習慣。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讓寶寶能夠參與到真實的生活中,和家長一起動起來,一起付出努力,不僅能更好的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還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都能活,教誨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是父母給孩子理想的禮物。

記得小易曾在書店看到一本育兒書,叫做《培養孩子從做家務開始》,裡面幫助我重新認識和定位孩子做家務的意義,當時就很果斷買回來學習。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裡面不僅告訴了父母如何教孩子做家務,更是喚醒父母們“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這樣的意識。

做家務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知識,發展智力,提高學習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孩子自信心和責任感,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抗挫折能力。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孩子做家務的十大好處,除了剛剛提到的,還有情商財商和領導力,因為做家務讓孩子善於合作,變得更自信,做事更有條理性,“當家才知柴貴”。

“爸媽,能起床吃飯了嗎?”父母賴床玩手機,早飯交給8歲兒子

32元一本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書,比起給孩子各種零食和洋快餐的獎勵,相信各位家長50、100的價格都花過,可不到50塊卻能培養孩子責任感,磨練孩子意志,才是真正能使孩子成才的關鍵,勞動能夠讓孩子更深刻體諒父母,孝敬父母,爸爸媽媽們,為孩子的自立買上一本研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