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史学达人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曹操这里说读两个人,其实是三个人。一是孔子在《论语》里讲的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意思是周文王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他仍然能够以臣子的礼节尊奉殷王。二是说乐毅。乐毅在燕国受迫害,逃到赵国后,赵王让他带兵打燕国,可是他不愿意,说自己曾经是燕王的臣子,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三是蒙恬。蒙恬在自杀前说,他手握重兵三十万,带着这些兵力,足以推翻秦朝。但是,他们父子三人,三代忠烈,绝对不会做反叛朝廷的事情,于是毅然拔剑自杀。

(曹操剧照)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在读到这三个人的事迹的时候,会“怆然流涕”呢?他想表达什么呢?

曹操写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又称作《述志令》)的时候,当时他打败了袁术,又打败了袁绍,再平定了刘表。本来势头很好,大有一举平定天下之势。但曹操在南下平定南方的时候,遇到了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中战败了。

曹操在被打败以后,遭遇到了三重危机:

一是战败危机。损兵折将不说,尤其是丢了荆州那一大块地盘,使得曹操在南方没有了立足点。再要通过荆州往南方进攻,就没有了依凭。所以,曹操只能把目标转向汉中。但就算能把汉中拿下来,最多只能打进四川,不能打江南。所以,曹操当时的战略方向,真正出现了危机。

二是名誉危机。在赤壁大战中,曹操不仅仅战争失败,同时也是名誉受损。曹魏集团内部可能不会怎么说,但是,刘备和孙权却大做文章,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说曹操“欲废汉自立”。总之一句话,就是说曹操要篡夺皇位,他们因此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倒曹的舆论大战。

三是信任危机。由于曹操在赤壁大战中失败,曹操在曹魏内部,也遭到了信任危机。大家不怎么相信他了,同时,集团内的敌对势力,也拿这件事大做文章。包括汉献帝以及他的后宫,也都在试图掌握政权。

(曹丕剧照)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操写了这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在这篇文章里,曹操提出把自己受封的三万户,让出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交回给朝廷。但同时他也非常强硬地指出,他不会让出丞相之位。原先不接受给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封侯,现在要接受。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两层考虑。

一是因为国家不能没有他,他不能不当宰相。为什么呢?“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为了早日平定天下,他必须做这件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他说,当年袁术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就等着登基当皇帝了。可是,他一直不敢,因为袁术自己就说:“曹公尚在,未可也。”所以,他曹操必须挺立起来,绝不能倒下。

二是出于子孙安全的需要。如果让他的儿子们不接受封侯,那么他的子孙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毕竟他曾经为了统一天下,杀掉过不少人。这些人都会找他的子孙寻仇,他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但是曹操又表示,就算自己不辞去宰相的职位,就算自己接受儿子们被封侯,就算那些敌人骂自己是“汉贼”,是为了“欲废汉自立”,但是自己依然不改忠义之心。会一直对汉朝忠心耿耿,绝对不会篡夺汉朝的江山。

也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义之心,曹操才特别选择周文王、乐毅、蒙恬三个人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袁术剧照)

曹操选择的这三个人是非常有意思的。周文王作为诸侯的时候,他会尊奉天子。就算后来周武王夺了商朝的天下,周武王也会尊奉商朝的天子。周武王把宋国封给商朝的后代,就是证明。(当然了,曹操在这里,也是有一种他的儿子可能夺权的暗示的)。

举蒙恬做例子,是因为蒙田手握30万大兵,这种情况和曹操是差不多的。曹操也拥有大军,既然蒙恬不会造反,他曹操也不会造反。

举乐毅为例子,则是说明,他曹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伤害汉天子。

由此可见,曹操这段文字不但有理有据,感人至深,而且确实是大有深意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让县自明本志令》)


张生全精彩历史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那么是哪两句话呢?

话说是胡亥当了皇帝后,有人在胡亥面前说蒙恬被秦始皇宠信的时候,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说过胡亥的坏话。胡亥就怒了,赐死蒙恬。

使者到了蒙恬跟前,蒙恬面对这个局面肯定是心情复杂,说了这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大概意思是,我的祖父那辈开始,三代以来都深得秦国君主的信任与重用;现在我也拥有三十万兵权,实力足以反抗,但我知道自己必定会死的情况下还是坚守了道义,不做谋反的事情,是不敢忘记祖辈们的教诲以及秦始皇的恩情。

蒙恬说这番话可谓是特骨铮铮,把臣子的忠诚与舍生取义表达得感人肺腑。

蒙恬是何许人也?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将领,出生名将世家。

他攻破齐国,抗击匈奴,收复今内蒙古一带,还带兵修复万里长城等,为促进北方人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

他曾镇守边疆十几年,威震匈奴,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到头来却被赐死,留下两句表明心志的话。

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蒙恬的这两句话被广为流传。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也珍爱这两句话。因为它说的境况与曹操的经历颇为相似。

曹操自其祖父那一辈开始,到自己的孩子们在朝任职,其家族已是四代被朝廷重用,比蒙恬的三代还多了一代。

晚年的曹操回顾自己的大半生,除了追忆往年岁月,还有想表明没有自立门户的意思。

与蒙恬一样是需要明志,但是世人对蒙恬的评价是忠诚,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偏向贬义。

所以,曹操读到蒙恬的那两句话会痛哭,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又有对自己的委屈。


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陈述影录


蒙恬是秦朝名将,秦朝建立后,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后来,赵高假造诏书,赐蒙恬死。蒙恬临死前留下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竟引得数百年后的枭雄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蒙恬,他的家族世代为秦将,根据《史记》记载:“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从蒙恬的祖父起,蒙家便为秦国征战。蒙骜征讨韩、赵,蒙恬之父蒙武随名将王翦灭楚,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蒙恬自小便展现出绝佳的军事天赋,他从小就立志为秦国效忠,立下不世之功。“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正是在这一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王朝,而蒙恬在攻灭最后一国齐国时立下了功劳。

后来,“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蒙恬不但负责击退匈奴、收回失地,还要管理长城的营建、人民的迁徙安置、土地的开垦耕作和塞外地图的绘制等工作,他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这给秦朝赢得了相对安定和谐的。

蒙恬手握重兵驻守在外,其弟蒙毅又被秦始皇所亲近,他不但被封为上卿,还能够和秦始皇“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出行时,二人同乘一辆车,而在朝中,蒙毅则能够侍奉在始皇帝跟前。于是一时间“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常言道:性格就是命运。蒙毅虽然得宠一时,但性格太过于刚直。一次同为宠臣的赵高犯错,始皇帝让蒙毅处置,蒙毅刚正不阿、严格执法,判处赵高死刑,但始皇帝又不舍得杀害赵高,于是将他赦免。劫后余生的赵高对蒙毅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死于东游会稽的途中,赵高立刻勾结皇子胡亥、丞相李斯扣下诏书,并假传遗诏,赐驻扎北方的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死。扶苏读完诏书,悲痛地自尽了,蒙恬却认为事有蹊跷,不愿遵从诏书。

结果蒙恬便被收押,关在位于今天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阳周。胡亥见扶苏已死,便想要释放蒙恬,继续发挥他的军事能力,但赵高等人害怕蒙恬出狱后迟早会明白他们的把戏。为了不留后患,赵高执意要杀蒙恬、蒙毅兄弟。

首先,他们在胡亥面前进言说,蒙毅被始皇帝宠信的时候,曾经说胡亥的坏话,胡亥勃然大怒,当即赐蒙毅死,随后,他更是派人去阳周杀害蒙恬。使者来到阳周,对蒙恬说:“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蒙恬悲痛万分地回答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从蒙恬的祖父开始,蒙家三代都被秦国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现在蒙恬虽然拥兵三十万,想要叛乱不算一件难事,但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却还坚守道义不去谋反,是不愿意辜负祖辈们的教诲和不忘记始皇帝的恩情。

蒙恬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字字珠玑,把一个不二臣子的侠骨义胆和舍生取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话因其忠义而广为流传。东汉末年,它被曹操珍爱。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已经五十六岁,为了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总结,并表示自己没有代汉自立的意思,他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在其中,他追忆了自己的年轻经历,讲述了自己的生活。

曹操在文中写道,他每当想到蒙恬这两句话,就“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至于原因,他在后面也说道:“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地位尊崇,他自己更是已经当到了丞相,加上自己在朝中任职的孩子们,已经超过了蒙恬的三世了。

曹操之所以痛哭,是因为蒙恬三代被秦重用,自己则是四代被汉重用。在评价上,人们都说蒙恬忠、自己奸。曹操为蒙恬的忠诚所折服,他希望自己对汉朝的忠诚能被认可。毕竟在这篇文章的前面他说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忠义是人间大道,曹操因为蒙恬的这些话而流泪,何尝不是一个豪杰的侠骨柔情和无限哀叹呢。


文踪旅迹


蒙恬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蒙恬罪当万死,从临洮至辽东修了万里长城,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风水,这是蒙恬的大罪。这段话不足以使曹阿瞒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为知音:因为曹操曾亲率大军穿越沙漠北击乌桓,威振匈奴!此战后北方的蛮族皆不敢南下牧马,魏、蜀、吴三国可安心内斗而无外患之忧。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伤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这一段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段话中蒙恬说他拥兵三十万,有反叛秦朝的资本与实力,但是他考虑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极厚,特别是秦始皇视蒙恬为兄弟,选定为托孤之臣。故蒙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负秦始皇。

曹操本为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少年之时就谋刺于汉贼董卓,失败后又纠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内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汉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汉朝忠臣的名号。乃何时局混乱,群雄割据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独撑大权则无法平定各路诸侯,则大汉不能复兴。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朝野,以国家公器为重,不以天子权威为重。天下群雄为了自己割剧一方,故称曹操为汉贼,纷纷自立,曹操心里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怀天下,欲平定各方诸侯后还政汉室,但是汉献帝急于收回权力,以汉献帝的能力必然无法平定天下,天下仍会是四分五裂战乱不休,故曹操始终没有还政于汉献帝。于是汉献帝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操,先后有董承、于吉、马超、伏寿、刘备等人封诏诛杀曹操。当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杀他的人除了刘备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给杀了。

蒙恬在上书胡亥的表中写道: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在这里蒙恬将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继续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将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为周公,故世人谓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制定礼治稳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权势太大,大臣们都说周公旦会谋反。后来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图杀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国。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留给他的遗书拿出来后,才发现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辅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鲁国。

曹操与蒙恬都曾击败过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们说成是反贼,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负重。天下万民皆曰曹操为国贼,纷纷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没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不知多少民众会死于战乱。因此曹操引蒙恬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负重就为平定汉家天下,知音少弦断谁人听,故曹操每次读《蒙恬列传》皆会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铁鹰剑士


因为愚忠,一代名将蒙恬不仅害了自己,更葬送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所打拼下的大秦江山,故蒙恬虽为一代名将,然后世却少有知音,直至其死后四百余年,才出现了一位真正欣赏并理解他的“知己”,这个人便是曹操。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让县自明本志令》记载: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每当想起蒙恬临死前的壮语,曹操都难忍悲伤,怆然流涕,这是为什么呢?或许这便是“英雄惜英雄”吧!

英雄悲歌

蒙恬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满腹韬略,曾率军攻破齐国,在秦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时蒙恬不负所托,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被后人赞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然可叹蒙恬长年身在军旅,不通官场权谋,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与赵高、李斯暗中谋划政变,时蒙恬本可力挽狂澜救社稷于危亡,却终因愚忠而走向末路,公元前210年,赵高、李斯伪造秦始皇“遗诏”赐死蒙恬,时蒙恬含冤入狱,后上述秦二世澄冤未果,终服毒自裁,自此一代英雄落下帷幕。

蒙恬在死前曾说过两句话,这第一句便是上述所说的“自吾先人......以忘先王也。”,用现代话来说便是:“我蒙氏一族世世代代为秦国效力,如今我蒙恬掌握着30万重兵,受不白之冤,反叛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我蒙恬之所以不反叛是因为情愿坚持守义,以死明志,不辜负先皇的厚爱和祖上的教诲。!”或许当时蒙恬还对秦二世抱有幻想,本以为此话能打动秦二世,怎料秦二世派来送处死蒙恬的使者对此言丝毫没有感触,只言道是受诏来处死蒙恬的,绝望的蒙恬沉默良久后复言:

“恬罪固当死矣。前起临洮以至辽东,穿凿万余里,难保不掘断地脉。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传天下。”

这话什么意思呢?这是蒙恬在临死前陈述自己的罪过,说自己掘断了地脉,秦二世坚持要杀他是理所当然,不惜毁自己名节而保全秦二世。或许蒙恬愚忠的背后是希望秦二世能醒悟,成为一代名君,只可惜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蒙恬死后半年,秦二世在赵高的蛊惑下大肆屠杀宗室及忠臣良将,时咸阳城内一片腥风血雨;一年后,民怨四起,暴乱层出,河套之地以被匈奴所占。蒙恬死后四年,刘邦攻入关中,大秦帝国自此宣告灭亡。

英雄相惜

对于蒙恬的临终之言,为何曹操读后会有那么深的感触呢?用八字来说便是“英雄相惜,感同身受”。我一直认为曹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奸雄”。其实细看曹操的一生,他和蒙恬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首先两人都曾为江山社稷作出过巨大贡献,蒙恬破齐,北驱匈奴;曹操呢?昔日董卓霸京师,汉帝为傀儡,时曹操毅然反董而保汉室,迎天子于许昌而存汉祚。后北击乌桓,在汉室衰微之际打消了外族对中原的勃勃野心。

不过可惜的是这一切好像并没得到时人多大的认可,有人认为他是第二个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心不纯。确实曹操当时过于压制天子,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又何尝不是时局所然,适逢乱世,若没有一个真正站出来主持大局的人,天下岂不会更乱?而这样一个真正能站出来压住台面的人,他所承受的压力又岂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呢?

不受时人所理解,曹操自己深感矛盾,他本立志成为大汉的忠臣,然当他渴望得到时人认可的时候,现实却是一次次打他的脸。董承,刘备,马腾等等一批反对之人层出不断,貌似他以经被冠上了汉贼之名,愈发纠结的曹操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像蒙恬那样做到那般忠义,是不是能以死明志,故当看到蒙恬的遗言,又怎能不深有所感呢?这便是英雄惜英雄时的感触吧!

不过蒙恬和秦王朝的结局已经告诉了曹操答案,他没有选择“愚忠”,而是选择了天下万民。其实对于万民而言,什么朝代并不重要,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没有战乱,一个和平的朝代便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了后来的曹魏代汉吧。

当然,蒙恬的愚忠不为后世所理解,而曹操,亦更是成为了后人眼中的一代“奸雄”。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苏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后终于轮到蒙恬了,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宣诏道:“君之过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其赐毒酒以死。”

将死之刻,蒙恬突然变得无比平静起来,他没有激动,也没有震怒,而是语调舒缓的跟使者讲起故事来: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临死前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周成王托孤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轨之人趁政局不稳造反,就用筐背着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叛乱、稳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点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向神祈祷说:“君王年幼无知,国家是我在执事。如果有什么罪过得罪了天神,应该由我来承受处罚。’或许周公旦的至诚真的感动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烦的说道:“君死则死矣,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过了些年,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有小人进馋,说周公旦谋反。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国。又过了几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档案馆里审阅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金縢),打开观瞧,里边装的正是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泪眼盈眶,道:“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那个进馋的大臣,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说话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讲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来,怔怔的看着窗外。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照进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着泪,继续说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孙,为秦立功,已积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谋乱,蔽惑主聪。昔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信谗拒谏,终致灭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实欲慕死谏遗风,为陛下补阙,如此死而无憾。敢请大夫复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为什么明明有实力造反却没有造反,就是为了不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不辜负始皇帝对他的无比信任。从前他希望见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现在他不想了,他只愿对秦二世进谏之后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个故事一样,天子也会犯错,但只要知错改过,那就还是个好孩子,帝国就会与周朝一样繁荣昌盛下去。如果他与扶苏的死能换来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会改过,母猪就会上树了!

面对蒙恬这番动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动那是假的,然而他还是不能放过蒙恬,因为他太明白赵高的狠辣了,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他必死无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这样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造反,对他来讲是一件奇傻无比的事情。于是使者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道:“臣受诏行法,不敢以将军所言,再行上闻。将军且死,臣爱莫能助。”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使者垂泪道:“将军无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

蒙恬只得接了诏书,方想自尽,又想,我无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轨之人借为我复仇之名,登高一呼而报秦氏,那么我岂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过。于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说道:“恬罪固当死矣。前起临洮以至辽东,穿凿万余里,难保不掘断地脉。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传天下。”

到了这个时候,蒙恬还在为秦二世着想,本作者真是受够了!

说完,蒙恬拔出佩剑,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杀敌无数,此剑饱饮匈奴之血,怎可用它来刺我这男儿之身。于是他还是选择接过了使者的毒酒,一饮而尽,然后坐下来平躺于席,静待死亡降临。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透进房内,照在蒙恬渐渐冰冷的尸体上,慢慢的,月色隐去,天地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后,三军将士们痛不欲生,他们将其尸体运到今陕西榆林的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形成了一个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与扶苏墓遥遥相望。这两个携手奋战了半辈子的好兄弟,死后也变成了邻居,从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与,直到永恒。

春草离离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笔千枝,

难写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大屠忠臣良将与秦宗室,并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北边者皆复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

蒙恬死后四年,刘邦进入关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国到灭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国共十五年,短暂的怒放,有如昙花。

蒙恬死后八年,汉王刘邦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中华重新一统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是为大汉王朝。

蒙恬死后420年,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动情的说道:“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千古名将英雄梦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出身于名将世家。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死于公元前210年,在蒙恬死前留下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在几百年后,让一代枭雄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这是怎么回事?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蒙恬当时的处境,他一直都深受秦始皇的尊宠,但这一切都止于公元前210年。因为那一年,秦始皇在东游会稽的途中突然暴毙,之后赵高勾结胡亥等人假传遗照,胡亥即位,趁机下昭赐公子扶苏、蒙恬一死。

临死前蒙恬说了哪两句话?

其实,蒙恬在临死前因为不明不白的死,几次抵抗,说的话比较多,要说能让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的话,有书君认为应该是他说:“从祖父开始三代都被秦国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现如今自己佣兵三十余万,这么庞大的势力,想要叛变并非一件难事。

之所以没这么做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先祖的谆谆教诲。”

虽然他的话打动了使者,那又能如何?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你身上有多少功绩,只要君王的一句话,作为臣子的又有何选择呢?即便有再多的无奈又如何,反抗圣旨就是死罪,左右都是一个死,所以,他只好选择了自尽而亡。

那么,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有书君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蒙恬的事迹映射自己的忠心

蒙恬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五十六岁的曹操,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总结,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在里面他说,自己每当看到蒙恬死前的两句话,总是怆然流涕。

从蒙恬的事情映射自己的忠心。同样是三代在朝为臣的忠良,从祖父曹腾到自己,加上自己的孩子们,已经超过了蒙恬的三世,同样手握重兵,但依然效忠自己的君王,以表忠心。

2、曹操用蒙恬表明自己的处境

曹操自比当年被冤死的蒙恬,用以说明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处境,只不过是蒙恬的历史重演。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曾是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在东汉末年,他也曾尝试帮助东汉皇室,但当时的皇帝太过懦弱,让他感到无能为力,为此,选择放弃。就好像当初的蒙恬一样,一心为主,只是出于臣子的无奈才走到了今天的田地。

3、凝聚人心

通过蒙恬的事情,说明他虽有权有势,但也绝不滥杀无辜,如果身边能有像蒙恬这样的有能力的人,一定会被重用,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爱惜。

有书君认为,曹操不愧是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脑袋就是灵光。在蒙恬的事情上,读一次,哭一次,曹操真是用心良苦,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表明了自己的处境以及他的爱才之心。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蒙恬临死之前说过这样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翻译过来就是,我一家老小,追随效忠大秦君王已经三代了。如今我手里掌握着三十万士兵,这样的势力是足可以背叛朝廷的,但是我一向知道为了义,是可以牺牲生命去终生守护的,绝不敢忘记先人的教诲而做出悖逆先王的事情。



这两句话说完,蒙恬就自杀了。我们首先要知道,蒙恬说这些话的原因。

秦始皇驾崩后,李斯、赵高秘不发丧,用伪召下旨让公子扶苏与蒙恬自杀,公子扶苏性情耿直且为人忠义,得知父皇下旨让自己死,马上就抹了脖子。连怀疑都没怀疑一下。但是蒙恬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他是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的。怎奈何公子扶苏已死,就算是他蒙恬知道这件事情是阴谋,没有公子扶苏这面大旗,他也不敢背着叛乱的骂名兴师问罪。



所以蒙恬说出这两句话也是实属无奈,只有一死来保全一个好的名声。



曹操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和蒙恬是有相似之处的,同样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同样都生活在王朝末期,所以在心境上,曹操是可以对蒙恬这两句话感同身受的。



曹操也自知手握重兵,更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终其一生,他也不敢代汉自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知曹氏一族也是久食汉禄,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一言九鼎了。若是真的篡汉,则必留骂名与后世。这样的心态与蒙恬自杀之前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想象,曹操每每读到蒙恬去这两句话,必是感触良多,不觉潸然泪下。


历史Top10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靠谱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看,蒙恬究竟说了些啥?《史记》的蒙恬列传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这段话笔者作为一个现代人,读这段话的时候,也是心有戚戚焉,这段话里面有蒙恬对君王的忠,对祖先的孝,对孽臣的恨且无奈,对国家前途的悲,对心中所坚持的义!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风光一时无两!但是在蒙恬说的这段话中,有一段说的是周朝时代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成王在位时期,取得了很多功劳,有奸臣向周成王献谗言,说是周公旦想造反。周公旦畏惧谗言逃亡楚国,周成王去到周公旦的府邸,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周成王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造反了,于是杀了那个进谗的人。

这又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更能共情曹操的心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操和蒙恬一样,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曹操看到蒙恬的这段话会有强烈的共鸣!


蛋哥侃历史


先来回顾一下当时蒙恬说出这两句话时候的场景,那时候秦始皇、扶苏公子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蒙毅都已经去世,他们都是被赵高和胡亥这两个人给害死。

现在,马上就要轮到他蒙恬了,只见,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圣旨,他说:“你的弟弟蒙毅因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赐死了,所谓法及内史,殿下又赐了你一杯毒酒,赶紧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这个嚣张模样,蒙恬并没有为此感到震怒,也没有为此感到激动,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静了下来,只见,他用一种十分平缓的语调对这个使者讲起故事来,他说:“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临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现在的局势,他发现有不少人想要趁现在局势不稳,准备造反。于是他便将还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后,来替他代理朝政,就这样,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消灭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势力,从此把周室皇族给稳定了下来。有一次,小成王由于病得太厉害,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进黄河,对着上天祈祷说,现在国家是由我在管,与小成王无关,有什么处罚都冲着我来,求求上天不要对一个小孩子过不去。也许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诚感动了上天吧,最终,小成王的病情逐渐好转了过来。”

就在这时,这名大摇大摆的使者实在有点听不下去了,于是便不耐烦的说道:“你死就死了,临死前怎么还给我讲起来故事了?”

蒙恬听后,摆了摆手说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周成王长大了,开始正式的听政,履天子之席。结果这时候却有奸臣进馋,说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听后愤怒极了,当即下令要杀了周公旦,无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国。

周成王还是没有放弃追捕,直到好几年过去了之后,周成王无意之间发现了当初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不行,哭的稀里哗啦的。然后便派人去杀了那个奸臣,开始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因为周公旦回来了,所以在他的帮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听完,忽然也安静了下来,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讲这个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说话,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着窗外。这时,忽然有一轮秦时明月从窗外照进了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许久之后,蒙恬哭了,两行清泪从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脸颊上落了下来,他继续说道“我的家族为秦国立功,已经整整三世了,现在我拥有兵力三十余万,要是我想造反的话,没有人可以阻拦的住,可我并不会这么做,因为我蒙氏世代尽忠。”

说完以后,那个之前还在大摇大摆的使者也愣住了,因为蒙恬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他现在明明有这个能力却不去造反,就是因为他不想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也不想辜负秦始皇对他的那种信任。

至于蒙恬之前所讲的这个故事,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胡亥,只要他能够想周成王那样知错就改,就可以保秦国永远昌盛下去,毕竟天子也会犯错,只要改掉了就行。

蒙恬死后420年,有一次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当中动情的说道:“我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都会怆然流涕也,因为这份信义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欣赏人才的人,从他善待关羽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现在,他见识到了一个这么有才有德又有信义的人,自然是会非常感动了。

当然也有人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一种掩饰。众所周知,曹操的家族跟蒙恬一样,都是三代在朝为臣,而且到他这一代权势也是非常的大,这跟蒙恬何其相似,可惜曹操却比不过蒙恬,因为他干的是占地为王的事情,被人们称之为汉贼,意思就是专门窃取汉室的财富,丝毫不念旧情。

而相比之下,蒙恬就显得太过于忠诚了,可能是曹操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为了掩人耳目,假装自己非常感动,用来维护自己的颜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