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勤勉会成功,有人却不成功,有哪些区别?如唐太宗跟崇祯?

孝顺父母是佛


成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勤勉只是一个影响因素,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

成功这个概念也很广泛,题主列举了两位特殊历史人物的例子,那那我们就以此分析!做为帝王来说,和普通人来说是有区别的,老板和员工所想问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成大事者不一定是人才,但一定一定能容人才、能识人才、善用人才

不说其他的,凡是历史上留下功业的帝王,哪一个不是能知人、识人、善用人,更能容人!

崇祯虽然勤勉却做不到能宽容待人!崇祯的童年是不幸的,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偏执,做事比较极端,崇祯骨子里是刻薄寡恩的,没有宽容!

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祖大寿九千人星夜赶到北京城下勤王,与皇太极血战三天,结果袁崇焕被崇祯召见,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这样的大员被竹筐子从城墙上吊上去进城,然后就关进了监狱,祖大寿一气之下直接带着部队跑回了山海关!最后袁崇焕被杀,祖大寿投降了清朝!

崇祯一朝,光贬杀的总兵、尚书级别的官员多大二十多人,只要打一次败仗就处罚!胜败乃兵家常事,说实话,以明末的武备力量和军队的素质,能打胜仗的人都是很厉害的角色

崇祯也做不到知人善用!天启皇帝临终前给崇祯留了个魏忠贤,崇祯一继位就给杀了!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祖大寿、洪承畴等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崇祯不缺人才,但不会使用人才!

崇祯帝登基以后,灭了魏忠贤,重组内阁,内阁成员是怎么来的呢,抓阄选人!这是大明王朝的心脏,以抓阄的方式定内阁!

李世民不用说,手下一大批良臣猛将,能识人、用人,更能容人!崇祯是一个有野心却没能力的人!

成大事者一定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明末的东林党不说全部不好,但大部分却是明朝的掘墓人,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不管国家;在天启时期的阉党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林党,崇祯继位就灭了阉党,重用东林党人,导致东林党坐大,为所欲为!

同样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帝选择了两面作战!袁崇焕五年平辽能实现吗?以明朝当时的情况,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但拒守宁远、山海关,将满清阻挡在关外是没有问题的,先安内再攘外。崇祯皇帝太想中兴明朝了,而忽略了内患,这个内患既包括农民起义也包括朝堂上的东林党,最后被东林党牵着鼻子走。

李世民南征北战,大唐的一半江山是他打下的,他是个决策果断的主,该出手时绝不犹豫!

环境不同、时局不同

隋末的暴政让民众苦不堪言,各地起义不断,唐统一后,民心很快归附,对于百姓来说,只要社会安稳有好日子过谁不乐意,而秦王李世民的功勋天下人皆知。

李渊称帝后,为表彰李世民的功绩,特赐开天策府,可以说有了的自己的一个小朝廷!威望高、能力强、又一个强大的人才团队,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的!

天启确实给崇祯留了一个烂摊子,内是农民起义、党争消耗,外是满清虎视眈眈,对于17岁的崇祯来说,这个皇帝坐的是如坐针毡;雪上加霜的是崇祯时期又爆发了瘟疫。

可以说李世民和崇祯所处的时局和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成功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是个人觉得比较主要的几个方面!首先要会用人能容人,这样才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同样要有自己果断的决策力,就不会被蒙蔽和架空,同时也需要时机和环境!只有勤勉实现完完全全不够的!


小任浅谈史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勤勉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同样勤勉的人,却得到不同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豫有得认为有三点原因。



时势造英雄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三征高丽,过度透支民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撺掇李渊起兵,这叫顺势而为。

李渊是隋朝的太原总兵,而且他和隋炀帝有亲戚关系,因此掌握着隋朝嫡系正规部队。隋炀帝三征高丽失败后,李渊的部队成了当时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农民起义军和他没法比,因此起兵后很快就壮大起来。

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建成大一统王朝,他需要继续用兵。但是他的大儿子李建成被李渊定为太子,需要培养治国理政的才能,因此打仗的事儿都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军事天赋非常高,战场上,他如鱼得水,因此有机会建立卓越军功,并培养出自己的班底。

李世民成功了,其实隋朝灭亡,没有李世民,也会有张世民王世民取代杨氏政权,这是必然,只是历史选择了李世民。

反观崇祯,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行将就木。崇祯即便是英雄,也是英雄末路。


有一句话叫“乱世出英雄”,和平时期也有英雄,只是没有机会展现英雄本色。

除了是英雄,还要足够运气

历史上有三个皇帝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其中两位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还有一位就是隋炀帝。前两位我们不说,只说隋炀帝。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打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以及两岸城镇兴起起到巨大作用,直到清朝它还是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另外,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先河,对中国影响意义深远。

隋炀帝能力非凡,他和秦皇汉武一样雄才大略,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都过分透支民力,秦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死得更惨,只有汉武帝,晚年幡然醒悟,下了个轮台罪己诏,让百姓休养生息,汉朝才没有崩塌。假如隋炀帝能像汉武帝那样,来个罪己诏,以他的能力,哪还有李唐什么事儿?

此外,李世民能当上皇帝偶然性特别大。举个例子,李建成是李渊钦定的太子,玄武门之变前他的政治实力远比李世民要强。而且李建成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灭隋朝,平群雄,他建立了不少功勋,根本不是历史记载的那样不堪。无能猥琐的李建成是李世民得天下后修改历史的杰作。



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魏征,一开始是李建成的手下,他曾三次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建成因种种原因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以当时李建成的实力,干掉李世民并不困难,如果当时李建成动了杀心,根本不会有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能当皇帝有太多偶然,他运气的确够好。而崇祯就没那么好运气,他接手的大明王朝是个烂摊子,而且小冰河期灾荒不断他赶上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他赶上了,满清在关外崛起他也赶上了,内忧外患,想有一番作为太难。

能力是英雄的第一要件

在古代皇帝当中,军事才能突出者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是其中的翘楚。即便是皇帝武将都算上,唐太宗的军事才能也数得上一流。

论治国理政,唐太宗树立了千古典范,其能力自然不用赘述。

因为能力强,跟着李世民会有一个好发展,好前途,所以他的身边才聚集大批人才,有人才他才有机会做成大事。

崇祯志大才疏,他身边有才能的人,要么被他杀了,要么离他而去,他要议和没人支持,他要迁都南京没人跟随他去,李自成攻进北京,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最后一个人吊死煤山。



假如把崇祯换成李世民,以李世民的才能,虽改变不了大明灭亡的命运,但至少可以为大明延长国祚,不至于那么快灭亡。

智力达不到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考不上北京大学,才能达不到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成功。

按照哲学理论来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部条件都具备了,自身的能力也要具备才可以成功。自身能力够,外部条件不具备也无法成功。

人无法控制外部条件,要想成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努力去做,至于能否成功,那就交给老天好了。这叫“尽人事,听天命。”

我的回答如果你还认可,请给个关注,谢谢!


豫有得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李世民和崇祯对比虽然都是皇帝,但境况天上地下,278年的大明朝走到崇祯,已经千疮百孔,需要压垮他的可能就是一根稻草,在意外的接受了哥哥留给他的皇位后,可以说他在心里和生理上都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也正是因为多年的朝廷积弊,使得他有心改变,

但无力回天,对朝臣的不信任和对时局的误判,导致他的错误一个接着一个,说通俗一点:一个小学生无论多么刻苦用功也是写不出博士论文的。

而唐太宗不同,虽然他不是唐朝的开国君主,但出身同样显贵,当辅佐这父亲一路走来,可以说即有高贵的血统,又有实战的经验,而这一过程他拥有一个自己放心的团队,可以说贞观之治如果没有这些文臣武将的辅佐,

李世民有可能连玄武门之变都完不成,

所以综上:1,起点很重要;2,经验很重要;3,团队很重要;4,信任很重要;5,团队领导者很重要;;


历史逗你玩


自古就有一句话,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成功的因素很多:如方法,格局.有时候努力的方向不对也是徒劳无功。崇祯皇帝之所以失败:1:不恤人民2:节俭守财奴。3:不善用人,4:刚愎自用。完全没有与内脏的一些格局。唐太宗不一样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遇见你感觉不值当


历史上勤勉努力的皇帝其实也不在少数,比如说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史上就是以勤勉著称的,还有题主所说的唐太宗以及明思宗朱由检都是非常勤勉的皇帝,但是唐太宗的勤勉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崇祯的勤勉确使得明朝亡了国。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唐太宗除了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之外,他更是一个开明的、杰出的政治家,为唐朝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天下初定,尚武之风尚存,因此,唐朝在军事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对外族更是兼容并包,并且也绝不卑躬屈膝,灭东突厥,薛延陀,而回纥尚且没有强大起来,因此,唐朝在当时的外部环境是要远远好于明朝崇祯年间的。

第二方面,唐朝当时政治清明,三省六部,开科取士,国家一片铮铮向荣的景象,并且还有贤相谏臣的辅佐,良将镇守边关,唐太宗自然是如鱼得水,最终留下了贞观之治的佳话,成为一代明君。而崇祯年间,内忧颇为严重。崇祯皇帝猜忌心颇强,即便是有一些希望建立功勋的忠臣,他也用不得,加上重用宦官,纵使崇祯皇帝再有心挽救大明朝的统治,也是无济于事。

第三方面,崇祯皇帝和太宗皇帝的个人能力也是有所区分的。唐太宗能听得进逆耳忠言,而崇祯皇帝谁都不愿相信,唐太宗可以平定天下,而面对清军的进攻,以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崇祯皇帝也是无可奈何,忠臣良将不得用。

此外,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一定程度上让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大明朝雪上加霜,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宇聊文史


既然两个人都很勤勉。那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呢?那么就找出这个问题唯一的变量。那就是不同的时间。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通常站在人类社会最顶尖的那个人,他就能改变历史,历史就改变了世界上所有人。唐太宗的那个时期,唐朝是实力发展的阶段。国家实力逐步的雄厚。唐太宗呢时,运势也比较好。他手底下有一批可以用的人才。他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也相对的比较和平,国家没有太多的内忧外患。他可以放开手来干。崇祯皇帝所处的年代是明朝的末期,内忧外患特别多。他想励精图治。可是历史不允许他这么做了。明朝的寿命也将近了。同时呢,勤勉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那也和每个人的智商有关。那要看你是费力气干活还是巧用力气干活。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唐太宗和崇祯皇帝最大的区别就是,唐太宗历史没有描述他过多的勤勉,只说明他政策的良好。而崇祯皇帝在历史上留下的也只有他的勤勉。其实呢,主要来说崇祯皇帝比较庸人。袁崇焕这么一个可用之才都被他杀掉了。梁宏达就说过,崇祯皇帝只适合做公务员,不适合做皇帝。他在皇帝那个位置上确实是不适合的。相反,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皇帝。同时我认为做人勤不勤勉会不会成功,拿这两个皇帝的例子来比,太过于极端,而且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因为唐太宗和崇祯皇帝的功过不能相比较。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左右了一定的局面。总体来说就是运气,个人努力程度,还有的就是智商情商!


虞之过


这个要看当时的情况。唐太宗时期,杰出的文臣武将一大批,而且唐太宗本身就是一个雄才大略,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在他的带领下,君臣一下,国家兴盛,而且隋朝刚灭不久,百姓需要安居乐业,没人想造反。一个新兴的王朝,以前朝为鉴,做出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措施,自然百姓对这个新兴王朝有所期待。同样跟随唐太宗建功立业的文臣武将,都是经过一系列的殊死搏斗换来的富贵,他们深知创业之艰,守业之难,所以更懂珍惜当前富贵,好好干活。崇祯皇帝虽然也勤勉,但是帝国大厦早已破败不堪,再加上性格多疑,不能真正得到拥护,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未用心卖命,只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如果崇祯皇帝不是治理国家,他的勤勉用在养家糊口,是有用,不会让家里人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是一国之君,需要的上下一心,共同勤勉。


我是个凡人Y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开国皇帝,勤勉,所以他会更加成功。明朝崇祯皇帝时候已根基已经动摇,即使再勤勉努力,他也变不了当时的国家,格局和政治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