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为什么要背着姜子牙走八百零八步?

富贵如意天师庆平


周文王背姜子牙的故事纯属虚构,或者是后人借题发挥的结果,目的不过是用来称颂姜子牙神机妙算的一种表现罢了。

据传说,周文王背着姜子牙在山路上走了八百零八步,姜子牙告诉文王可保周朝江山八百零八年不倒。文王一听此话,还要背着姜子牙继续走,可是姜子牙却说再背也不灵了,文王因此很是懊悔。很多人纳闷,为什么文王只背姜子牙走了几百不呢?其实很简单,总结如下。

第一,文王对姜子牙的能力存在质疑。


姜子牙在渭水河畔,用没有鱼饵又是直钩的鱼竿钓鱼,他的这种不合常理的方法钓鱼,自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姜子牙的名气越来越大,可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是这老头精神不太好,患有老年痴呆。

文王有一次路过渭水,听说了这件事,顺便来看一个热闹。经过一番交谈,他发现钓鱼的老头很有学识,并且很懂时势,吃惊之余马上要授予他官职。姜子牙故意抬高身价,让文王背着他走。为了得到人才,文王甘愿屈身,毫不犹豫地背起了姜子牙,迈开步子向前走。文王很清楚,姜子牙就是想试探他到底是不是真心爱才,可不可以礼贤下士,所以就给足了他面子。姜子牙到底有多少才学,文王对他的过往一无所知,背着他走几百步就是意思意思,没打算坚持到最后。

第二,文王体力不支。


文王在渭水河畔遇到姜子牙时,一见如故,两人聊得甚是投机。文王确信,姜子牙就那个能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于是马上拜他为国相。为了表示尊重,他让姜子牙乘坐自己的马车,还亲自牵着马行走。姜子牙没有同意,还提出一个无理的要求,说自己需要人背着才能走。文王稍微思考一下,并没有拒绝,背起姜子牙就往前走。

话说,文王刚走几步还感觉不到什么,过了百步就越来越艰难,最后坚持到八百零八步时,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文王遇到姜子牙时,也是一个老头了,体力自然不敌年轻的小伙子。他能背姜子牙走八百多步,已经是尽力了。

第三,姜子牙暗中作怪。


在文王背姜子牙时,起初走的是宽阔的大路,文王感觉不到沉重。没走多远,姜子牙让文王沿着小路走,文王感觉有些吃力了。又没走多远,姜子牙在背上左看右看,文王感觉力不从心了。又走过一段距离,姜子牙晃动不止,文王感觉身体快要破碎了,实在没有力气走下去了。

就这样,文王背着姜子牙一共走了八百零八步,这就象征着周朝的天下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开始比较顺利,后来越来越不稳固,最后不得不灭亡。所以文王背姜子牙走多少步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不由文王做主。


妖娆史话


原著党答一波。文王这800步,有说是背着走的,有说是拉车走的,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后世人的演绎,封神原著中是没有这个情节的。至于为何文王只走了800步?原因很现实,那就是他快100岁了。

一、传说

姜子牙磻溪垂钓,文王夜梦飞熊兆,求贤若渴。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打动姜子牙,同意入仕。

在如何回西岐的方式上,两人起了分岐。姜子牙表现得极为不懂事,他坚决不坐车。而文王为了表示自己诚意满满,坚决要他上车。

两人你来我往推辞了半天,最后姜子牙妥协,却提出了一个相当不知天高地厚的条件,要他上车也可以,必须文王亲自拉车。

刘备三顾茅庐,张飞第二次便要烧了诸葛村夫的草庐。这很正常,大家都是爹生娘养,凭啥我就得受你的鸟气?姜子牙这么端着,可想而知文王护卫的气忿。

这时候就显出老大和手下的区别了,成大事者,必定能忍人之不能忍。文王挥手制止了手下的蠢动,长出一口气,开始整理绳子,竟当真拉起车来。

养尊处优之人或许能忍受粗茶淡饭,吃苦受累恐怕就会差点。且说文王拉着车,跌跌撞撞、晕头转向,深一脚浅一脚,往西拉一会儿,往东拉一会儿,没多长时间,就累得瘫在地上,连呼哧带喘,说啥也起不来了。

而姜子牙真是太不知好歹了,还在那问:真的不能再坚持一下吗?

我……我坚持……坚持个毛啊!文王要是现代人,肯定不会有啥好脸色。

姜子牙一声长叹,走下车来,接下来他的话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原来这老头儿不是活腻了,也不是老疯子,而确实是个有道之士。

文王拉车一共走了多少步,他都数着呢。往西是301步,往东是507步,加起来一共是808步,因此周朝该享国808年而止(注:按《夏商周年表》,周朝起讫为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共传国791年,其中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6年,东周(前771~前256年)516年。那么文王其实应该西行276步,东向516步才对)。

二、真相

正史上的真相谁也不清楚,就原著而言,也是没有这个情节的。

古今开国君臣鲜有送终者,为何?臣难免不臣,君肯定不君罢了。姜子牙既已决定出仕,断乎不会给西岐君臣留下恶劣的形象。

按原著:

先,文王请登舆,姜跪而告之,断然不敢。

再请,仍是连连推阻 ,坚意不从。

上大夫散宜生打圆场,说既然如此,“可将大王逍遥马请乘,主公乘舆”,这是一个折中方案。

而文王又不敢,三请之,姜仍旧推让。

逊谢数番,最终姜子牙也没敢登舆。

由上可知,这对君臣都是人精。

三、现实

其实,依姜子牙的道行,岂能算出周家国运?

封神位面,能算出周家当有八百年天下并直接说出来的,只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云中子三人。万仙阵前,老子大笑:“周家不过八百年基业,贫道也到红尘中来三番四转,可见运数难逃,何怕神仙佛祖。”连这等站在世界之巅的人物也说出“运数难逃”,可见这八百年乃是冥冥中自然存在的运数,和文王拉车没半毛钱关系。

而且最重要的是,文王的身体素质(刚被囚禁归来)和年纪决定了他拉不动这车。

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之时,已是风烛残年之身。七年思乡之苦、惶惑之情,还要忍受长子的惨死、纣王的时时欲杀,七年闭门谢客,形同幽闭。

他被囚之时已约九十岁,再经过七年的漫长囚禁,身体已几乎彻底摧垮。释放归国后,为了不让儿孙再沦落到这般生杀由人的境地,决定与商朝决裂。

就在这一年,他与姜子牙在磻溪相遇了。

时年,姬昌九十七岁,姜子牙八十岁。

一个八十岁的老人逼着另一个九十七岁的老人为自己拉车,而罔顾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命犹如烛火随时都会消散的残酷事实,只能说姜子牙既无知又可笑,设若我是姬发,宁可不要这劳什子江山,也不会让这装神弄鬼的老头儿好过。

我已经写了300多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关注我,共赏封神。


王事情


姜太公垂钓于渭水,钓了大半辈子,终于钓到了周文王。据说,有一天晚上,文王在梦里梦到了一只熊,直飞他的怀里。

这个梦让文王总感觉有什么特殊的寓意,于是就派遣人四处寻访,到底哪里有飞熊。

几日之后,探子回报,在渭水河边,有一位垂钓的老叟,号称飞熊。文王大喜,于是亲自前去渭水河边求见这位老人。

文王到渭水边,果然见一老叟,头戴斗笠,手执钓鱼竿,全神贯注,于是上前恭问。

太公与文王交谈,谈吐文雅,颇有隐士之风,言语之中透露着一份文才武略之势,又有着雄心壮志之情。文王相遇恨晚,即刻请太公前去辅助自己打下一片江山。

姜子牙虽然心里同意,但是却对文王百般刁难,拒绝坐文王的马坐,必须要文王亲自背自己回城。

姜子牙的这个要求让众人非常难理解,觉得姜子牙真是不知好歹,痴人说梦。就连文王都觉得不可思议,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是文王求贤若渴,梦里又得预兆,所以也这位“飞熊”说啥他都会答应。所以文王最终还是低下了身子,把太公扶上背,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回走。

太公约前1156年出生,据史书记载,太公在80岁之时遇到文王。而周文王约前1152年出生,比太公小4岁,那么此时文王应该76。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背上再背一个老人,徒步行走非常困难。文王每走一步,都会气喘吁吁,但是他又不得不这么做。

姜子牙在背上一直劝文王多走几步,多走几步。后来文王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与艰辛。

走了一段路程,文王实在是背不动了,把姜子牙放下来,想休息片刻再继续前行。文王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满头大汗。

姜子牙问周文王背了自己多少步数,气喘吁吁的文王每走一步都要挤出吃奶的力气,哪有时间去数步数。

姜子牙继续说:“你背我共走了808步,我便保你大周江山808年,你的每一步都是周朝的年存。”


周文王一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又精神抖擞想背了起来。但是姜子牙却哈哈大笑说:“神灵保佑只是第一次,再背也就不灵了。”周文王听到此言,只好作罢,况且808年也不是个小数据。

文王与太公同坐车回城,自那时候起,太公便竭尽全力,为文王出谋划策。即使到后来文王逝世,太公也从未怠慢政事,为周武王夺得了天下。而周朝从前1046年到前256年共808年。

姜太公文韬武略,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能遇上姜子牙乃周朝之幸。但是对于文王背姜太公这件事,都是民间说法,而且各有不同。

有的说是背了200多步,至于寓意是什么我不太了解。而又有人说,太公坐在车上,文王去拉,版本不一。

周文王走了808步,姜子牙保周朝808年。但是姜子牙去世于周武王时期,并没有活够八百多年时间,后来他又如何保得周朝的呢?

原来姜子牙临死之前,他把周武王叫到跟前。并且告诉他:“等我死了之后,你把我的尸体吊到横梁上。以后等到哪里叛乱的时候,就把脸朝向哪个方向,这样很快就可以平息叛乱了。”

后来周武王的后人感觉,把这样一个大功臣吊在房梁上,实在是过意不去。于是把他的尸体拿下来重新装敛,把棺材竖起来,和之前一样悬挂着。

就这样一直到了周文王遇到姜子牙之后的八百多年之后,周文王后人感觉这幅棺材年久失修,说不准用不了多久会散架,想拿下来重新修缮一下。

但是打开棺材之后,发现棺材里面的尸体已经腐烂。从棺材里面飞出来了18只鸽子,没过多久之后,天下十八路诸侯起义,周朝灭亡。


史之策


某日,周文王姬昌梦中见东南方有一只白额猛虎,胁生双翼,向帐中扑来。次日,一个叫散宜生的大夫给文王解梦。散宜生道:“ 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得傅说于版筑之间。今主上梦虎生两翼者,乃飞熊也。”

此前,商纣王曾将姬昌关进牢中长达15年,这段时间姬昌研究起了前人的八卦,而且还延伸出了六十四卦,相传《周易》就是姬昌所写。姬昌被救出之后,每次出行或者作重大决定时,都会为自己卜上一卦。话说这一次,姬昌也给自己卜了一卦。卦象显示,他此次出门,在渭水会遇上一位能够辅助他成就大业的奇人,大吉。于是,姬昌就兴冲冲的去了渭水。

抵达渭水后,姬昌四下张望,只看见一位白发老翁在岸边垂钓,奇怪的是鱼钩不是弯钩,而是直的,鱼钩之上也没有鱼饵。姬昌觉得不可思议,心里暗想,此人难道就是卦象中所指示的那位奇人?

于是,周文王便上前与白发老翁攀谈:“您老一直居住此处吗?您钓鱼的方式真是独特啊。”姜子牙嘴角露出笑意:“老翁钓鱼,愿者上钩。”两人相视大笑,相聊甚欢。闲谈之中,姬昌发现姜子牙心怀天下,有治国安邦才能,便表露身份、吐露心声:“您老可愿出渭水,辅佐我成就大业。”姜子牙捋了捋白须,闭上双眼,若有所思。

姬昌见姜子牙犹豫,表示一定要带姜子牙一同回宫,并封他为军师。此时,姜子牙为了试探姬昌是否真心,慢悠悠的说道:“在渭水边钓鱼久了,这身子骨太硬了,腿脚都麻了,不方便走路,要不阁下背着老翁走去?”听了姜子牙话,姬昌并没有生气,而是小心翼翼的把姜子牙背了起来。

姬昌背着姜子牙向西走了200多步,姜子牙说:“方向错了,应该向东走。”于是姬昌就背着姜子牙往东走。姬昌年事已高,且是贵族出生,从未做过什么重活,体力有限,加之早年被关进大牢15年,腿脚也不是很利落。他背着姜子牙转身向东走了500多步后,因体力不支便将姜子牙放下来,先歇息一会。姬昌在两个方向行走的步数加起来,刚好800步。姜子牙落地,说道:“今日您背我步行800步,日后我将保周朝江山800年。”

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率军攻入朝歌,杀掉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公元前771年,由于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其儿子周平王登基后迁都洛邑。后世以此为分界,将周朝划分成了西周和东周。前者存在200多年,后者存在500多年,刚好与周文王背着姜子牙向西走了200多步,然后又回头往东走了500多步相对应。

想来,如果周文王姬昌,早知道他背姜子牙所走的步数,就是周朝江山的寿命,肯定会不遗余力的再坚持一下。如果姬昌背着姜子牙走了3000多步,那我们现在就还在周朝了。


奕天读历史


周文王姬昌为何心肝情愿的背姜子牙走八百步?

小刘侃封神

姬昌从朝歌逃回西岐,之后在岐山建造一座灵台。

灵台完工之日,姬昌和一众文武大臣在台上饮酒作乐。

但喝了酒之后的姬昌,有了睡意,便直接在灵台睡着了。

睡着之后的他,做了一个飞熊入梦的梦。

因为有了这个梦的提示,姬昌开始寻访大贤。在渭水河边,他找到姜子牙,并拜他为相。

在拜姜子牙为相之时,许多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个典故。

有的说是文王拉车八百步,姜子牙保周朝江山八百年。

也有的说文王背姜子牙八百零八步,姜子牙保周朝江山八百零八年。

还有的说周文王没给姜子牙拉车,也没背他,是用轿子抬着他走了八百步。

但不管是哪种传说,都说明周文王把姜子牙扛在了身上,把姜子牙高高的捧了起来。

我们姑且就这么算周文王背了姜子牙走了八百步,那么他为何要如此做呢?

一,周文王尊敬人才。

姜子牙是大德大贤之士,而周文王也必须做出引进人才的低姿态。

为了反商,为了西岐的繁荣昌盛,姬昌需要姜子牙这人才。

二,显示姬昌礼贤下士,让更多的人看到。

姬昌为了人才可以背姜子牙八百步,这就说明西岐对人才好。只要是个人才,到了西岐就能获得应有的待遇。

商朝的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背叛商朝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前往西岐。

黄飞虎当然是个人才,他武力强悍,而且对商朝关隘与将领都十分熟悉。每个将领的优缺点他都能信口拈来。而到了西岐,黄飞虎立马就成为了开国武成王!

三,姬昌背姜子牙,把姜子牙抬的高高的,让他感受到帝王的恩宠。

姬昌背姜子牙八百步,把姜子牙捧的高高的。有了面子的姜子牙,才能死心塌地为西岐出力。

四,正如传说所言,文王背姜子牙八百步,姜子牙保周朝八百年。

姬昌的伏羲八卦奇准无比。既然他能掐会算,那么他就必然能算到姜子牙是大贤之士,只有他背姜子牙八百步,周朝才能得到八百年江山,那么他就必然要背。

如果能多背姜子牙几步,文王也很乐意,可能当时他体力不允许,毕竟他比姜子牙还要老,所以就只背了八百步。

五,姬昌背姜子牙八百步,在抬高姜子牙的同时,他也抬高了自己的声望、威望和地位。

散宜生曾经对姬昌说了一番话,昔上古神农拜长桑,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须当沐裕斋戒,择吉日迎聘,方是敬贤之礼。

神农、黄帝、商汤,他们都曾经是人间之主,而他们也都是开明仁爱的君主。

散宜生把姜子牙比作长桑、风后、伊尹。但同时,散宜生也把姬昌比作神农、黄帝、商汤这样开创了一番伟业的君主!

姬昌把姜子牙捧的越高,同时也把他的声望和威望给捧了起来。百姓们对他的崇拜也更加强烈。

其实,姬昌背姜子牙八百步,背的并不是姜子牙,而是背的他自己与周朝的江山。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

周文王心事重重,眼看着纣王荒淫无道,他却没办法解救天下苍生,心里很苦,周文王闭门不见人坚持了七年,也忍耐了七年,面对纣王的杀机,他只能低调行事。

这一天夜里,周文王辗转反侧,内心十分不安,他觉得他置天下于不顾,在这里睡大觉,内心惶恐。

不知不觉间,周文王睡着了,在梦中,他看见了一头会飞的熊,极为诡异,这头飞熊与其他动物交战,横扫天下,无人能敌,最后化作一道灵光,飞入了周文王的怀中。

周文王一下惊醒过来,赶紧自己给自己推算了一卦,这一推算,他心中大喜,这是一个吉兆啊,有人可保他拯救天下黎民百姓。

周文王来到渭水河边,让手下四处查探,结果发现了一位垂钓的老头,周文王派人请他过来,结果那老头很倔,不仅不过来,还让周文王过去。

就在周文王手下要动粗的时候,周文王赶紧制止了,自己亲自过去看这个老头。这个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姜子牙。

周文王来到的时候,姜子牙正在钓鱼,周文王一看那鱼钩,哈哈大笑,说道:“老先生,您这鱼钩是直的啊,如何能钓来鱼呢?”姜子牙呵呵一笑,说道:“愿者上钩。”

周文王一听,觉得老头此话大有深意,又问道,那你鱼钩至少放入水中啊,在水面浮着怎么上钩啊?姜子牙说道,想上钩自然会有办法。

周文王开始觉得这老头好像有毛病,但是想到昨夜的梦境,还是耐着性子和姜子牙聊了起来,他们聊了天下大事,姜子牙说了他的看法,周文王很吃惊,他没想到这渭水河边钓鱼的老头能有这样的见识。

两人相谈甚欢,不觉间日头已经偏西了,周文王这时候才想起来,他还没请教人家的尊姓大名呢,姜子牙不急不缓的说道,在下姜子牙,号飞熊。此话一出,周文王吃惊不小,立刻跪求老先生出山帮忙,解救天下苍生。

在周文王软磨硬泡之下,姜子牙答应了,周文王很高兴,就说那咱们走吧,我的马车就在那边。

哪知道姜子牙说,我走不动路,也坐不了马车,你背我吧?周文王内心是崩溃的,心想你这老头脸皮咋这么厚呢?居然让我背你,但是转而一想,成大事不拘小节,那就背他吧。

于是周文王背上了姜子牙,向西走了301步,发现方向不对,又往东走了507步,这才来到了马车的地方。

周文王此时已经气喘吁吁了,对姜子牙说,您老还是坐车吧,我真的不行了,背不动了。哪知道姜子牙问了一句,你背我走了多少步?周文王气的翻白眼,我哪知道啊?姜子牙哈哈一笑,你一共背了我808步,我就保你江山808年吧。

周文王一听,乐了,打趣道,早知道我被你走个一万步啊,哈哈哈。等周文王回去算了一挂,再也笑不出来了,他是真的后悔自己没背着姜子牙多走几步啊!

为何不多走几步?

故事到了这里,肯定有人会惋惜,当时多走几步就好了,周朝的天下可保晚年。

其实能走八百多步已经不错了,放到现在,咱们青壮年才能走多少步啊?你可要知道,当时的姬昌已经九十七岁了,他能背着姜子牙走八百多步,已经是奇迹了。

周文王长期在被软禁的环境,身体不是那么好,这八百多步对于一个九十七岁老头来说,可能已经是极限了。

或许,姜子牙早点告诉他走一步可保周朝一年,周文王还能爆发小宇宙,多走一些,因为这样才有精神支柱。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顺手点个赞哦~


野史日记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

关于姜子牙其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是商末周出的兵学奠基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再说周文王,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武王伐纣,便是由周文王所奠定下重要的基础,其中姜子牙则是至关重要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这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姜子牙又是因何为文王所用?大体上可以分作以下两个说法:

一:

相传姜子牙的祖先曾经追随大禹治水,因其功绩故受封于吕地,所以他也用吕作为自己的姓氏,故此人们有时也称他为“吕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族到了姜子牙这一代已经彻底没落,虽满怀治国安邦之大才,却只能坐着屠鸡宰狗,织席贩履的潦倒生活。然而大丈夫能屈能伸,姜子牙并未将眼前的困境看在眼里,他人穷志高,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充实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才略。

据说,有一天周文王外出巡游以及狩猎的时候给自己算了一卦。(古代人都迷信嘛)然而,卦象显示当天不宜涉猎,反而适合巡视渭水。而且卦象上还显示,在巡视渭水的时候,定会遇到一位绝世大贤来辅佐自己,让自己的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行,既然是天意,那周文王就去了。刚到渭河旁不久,没走几部就看到一个白发苍苍且气质出众的老者正坐与河畔垂钓,立马以为是一个仙人,再和姜子牙谈话后,其才学另文王甚为惊叹。联想到来时所占之卦,文王认定姜子牙就是自己一直在找的人,并想立马迎接姜子牙回宫。

此时的姜子牙虽穷困潦倒,却也想试探试探这位周文王到底是否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便以自己坐着垂钓太久,脚麻而无法走动为由,让周文王背他渡河。

此话一出,周文王随性的侍从都是惊出一身冷汗,开什么玩笑,背你过河?简直大逆不道啊!但周文王却没有多言,非常爽快的把姜子牙背了起来。

周文王平时久居高位,身娇肉贵的,哪里做过背人这样的事情,刚走出一段路也就八百的样子,便气喘吁吁难以坚持,只能把姜子牙放下。事后姜子牙对周文王说道:“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便保你江山八百年!”

对于周文王到底背了姜子牙多少步,很多人说法不一,有说八百零八,有说八百七十二等等,甚至还有些版本说的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不是用背的,而是坐的周文王的辇,由周文王亲自拉的。

但我觉得,这些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要知道我国古代是一个封建社会,一般情况下下位者对于上位者只能仰望,姜子牙精才绝世自然不是傻子,他考验的若真是绝世明君,那一切好说,但若反之,不管是背,还是坐撵,顷刻间便会身首异处。而他若早看出周文王乃是一代明君,还考他干嘛?现在若遇明主,跟着走就是了!


另一方面,周文王真的会背姜子牙,或者让他坐撵么?答案是绝不可能!在商朝以前的夏朝,有名的暴君夏桀便以人为驾,使如牲畜,而周文王所处时期距夏朝并不久远,背驼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具有羞辱意味的,只是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看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罢了;要说坐周文王的辇还是有可能的,但要周文王亲自拉,也就只能在电视剧里看看了,理由同上,一个君主做到这个份上,就不怕在部下臣子面前失了威信?这可不是为君之道!

二:

《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鹿,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史记》严格来说也是一部野史,但其中也有部分传说成分在内。我来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文中记载:姜子牙穷困潦倒至老年,有心想要投入周文王麾下,但直接去找人家又怕得不到重用啊!怎么办呢?河边钓鱼制造“偶遇”,毕竟古时人们都相信缘分嘛!

这天,周文王外出打猎,临走时命臣下为他占卜运势,得到的回复是:“此行必有收获,但却非龙非鹿非虎非熊。应该是文王的左膀右臂,辅佐文王成就大事的人才!”于是,周文王在打猎途径渭水河畔时遇到了姜子牙,一番谈论后,周文王对姜子牙的才华又惊又喜,直感这就是自己一直盼望得到的人才,便邀姜子牙与自己一同返回。

这里有四个字“载与俱归”,意思就是在自己的辇架上载着姜子牙一同返回,并没有让姜子牙独坐车辇而自己拉车。这也能看出,在古人眼中,即便是有传说的成分在内,为君者让臣子与其共坐一辇也已经是最大的尺度了。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山海经解密小七


一切皆套路!

最初故事原型不过是文王求贤于渭水,最后一起乘车而归。

《史记》中记载: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师礼待之,关羽张飞就不高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只能说:“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两弟勿复多言!”等到夏侯惇引兵杀来,张飞却道:“哥哥何不使‘水’去?”揶揄之言,将诸葛亮不能服众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虽小说故事,却反应了一般现实。

一个人没有地位,没有资历,没有威望,又没有工作经验,如何服众?

行事之前进行占卜,乃是当时的惯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操作流程。当时的意识形态就是如此,切莫以此来厚薄古人。

“非龙非彲非虎非熊”,能成大事者,必有异相,“霸王之辅”,天定其才。文王引其太公之语,更是造出“周以兴”的舆论,引导民众依附。“载与俱归”增加吕尚的威望,要不吕尚乍居高位何以服众?

有人说:“读历史最怕的就是把古代人都想成笨蛋。这么解释历史太不负责任了!”(书读得快,忘得也快,怎么也想不起是在那本书上看的了)

在人类懵懂之时,这一切是再自然不过的,上下皆是如此。等到部分人觉醒,而大部分人民智未开,这些觉醒之人便开始充分利用起来。


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鱼罾书帛,项羽的重瞳高祖的赤帝,刘秀的谶语,宋朝的圣祖,不一而足。真懂者、假懂者,无不按此套路行事,屡试不爽,并且乐此不疲!

世间民众也是如此。真实的历史枯燥无味,所以历史就在民众传播中变成了历史故事,并且故事在传播中越变越精彩。

从最初的自然崇拜,到以谶语把不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从最初的劝人向善,到普遍认可的善恶因果报应。这些观念,也是逐渐地反应到了故事里面。尤其是历史故事具有的年代感,更是把这种因果循环表现的淋漓尽致!

《水浒传》中流传的“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明显就是谶语的影子!

《说岳全传》中岳飞原为佛顶大鹏,秦桧为虬龙。整部岳飞传就是两人转世之后的因果而成。

《太上感应篇》和《阴骘文》的普及,使因果报应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佛教传入之后,不仅仅是做事,起心动念都能产生因果报应。

《西游记》中,唐僧前世是如来佛弟子,只因为不听说法,就被贬斥东土。

古人的脑洞没有现代人这么大,无论怎么加上荒诞不经的情节,但是著述相对还是严谨的。

《西游记》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为背景,整部书中便没有宋元明清的人物出现。即便有后世人物原型,也要将其变换成当时的人物出现。

《西游补》作为当时的脑洞文,里面出现了虞美人、楚霸王、秦桧、岳飞等人,并且孙悟空拜岳飞为第三个师父。《西游补》情节奇幻曲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其赞赏有加,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西游补》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风格。因其不太符合当时小说的严谨,故此《西游补》也就流传不是甚广。

《三国演义》在民间不断演变的三国故事基础上编纂而成。虽然《三国演义》里面有着很多虚构的情节,但是总体还是按照历史进程来写的。诸葛亮无论怎么神话,在北伐时还是要败给司马懿。整个情节还是要按照“三国归晋”来发展。

《反三国志演义》一改“三国归晋”的结局,把情节设定为刘氏一统天下。此书的流传也不是甚广,固然有着成书较晚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改变历史的走向。

以周朝为背景的故事,也是在按照不改变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编写。

周朝江山八百年,所以文王背着姜子牙也就走了八百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故事的起源是姜太公直钩钓鱼,这个不用赘述了吧?~后来文王慕名而来,把太公扶上了车,姜尚会道术,把拉车的马镇住了,马不敢拉车,于是文王亲自推车,走了八百零八步,走不动了,就停了下来。这时,姜子牙说,你拉了我八百单八步,我保你子孙享天下八百单八年。文王一听就急了,赶忙拉起车继续走,想多走几步,这时姜子牙又说了,不用白费劲了,天数已定。话说后来文王打下了天下(历史里是武王建立了周朝,尊父亲为文王,但那个故事是这么讲的),姜子牙就跟他说,等我死了不要把我埋了,把我装进棺材里,吊在王座的上方,让我每天听着上朝议事,我保你八百单八年,周文王照做不提。八百多年后,周朝出了个大王,叫周懒王(故事里的人物,历史中有周赧王,并没有周懒王,不必较真~),这的大王很懒,每天上朝都躺在宝座上,一睁眼就看见那口棺材,觉得很不吉利,就叫人把棺材挪走了,结果没过几年,周朝就完了,刚好八百零八年。

阳明悟行学宫


大家好,我是历史上的事。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首先这其中是有缘由的,周文王背着姜子牙确实走不动了,文王出身尊贵,自幼没有干过什么粗活,从小到大都是读书写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背一个人走路,而且走了800多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文王走了几百步,按照传说,这是天意所为,当文王停住脚步以后,姜子牙问他背自己走了多少步?累得气喘吁吁的文王压根就没说,姜子牙告诉他,大王背着自己走了873步,他便保大周873年的天下。当时文王听完这话,催促姜子牙赶快上背,他还能背姜子牙继续走。

最后这一次姜子牙却拒绝了,有些事情就是命中注定,事情一旦定型便不能更改,此后大周确确实实存在了800年的时间,这似乎与姜子牙的预言重合了,姜子牙果然神一般的人物。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定期的发表一些和历史领域相关的文章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