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说:“好过的年,难过的春”,为啥春天又难过呢?

新大风歌


现在农村过年走亲戚下来得大几千块钱。年是过去了,接下来是预备寸春耕花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下来又是好几千块钱,还有孩子上学费用。所以说春天老百姓是不好过的,由其是农村难啊!


18201332079肖


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这指的是七十年代以前说的,一冬省吃俭用留点细粮过年包锅包子,蒸锅馍馍,一般过年三天,早吃包子,午吃米饭,晚吃饺子。初一:早上吃饺子,中和晚随便做,初二晚上吃顿饺早和午饭也随便吃米饭和馍馍这个年就过去了。我指的是北方。但春天时间长,那时候家中有存粮的很少,大多家庭不够吃,春天化冻后才能播种,新粮一时又下不来,天长:夜短,饿着肚子在地里干活,而且还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确实是谁。朋友们:我们现在赶上好社会,吃穿花用都有还有些人不满足,合乎情理吗?社会在发展,我们只要肯吃苦,我们的生活会变的更好。好生活不是等来的,也不能怨天由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曲荣师


这种话,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颇有印象,也深谙其中含义,还听大人们说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更有人说:过年就是过钱。是的,每逢过年无论穷富,家家都要为吃穿用度、年俗礼仪而破费多花钱,大户有钱的人家多花,小户人家少花,但都能度过年关的。所以说,过去农家最难过的日子不是过年,而是开春后的漫长青黄不接的日子,家中又没有余粮,为了活命,或者挖野菜与糠掺着吃,或者扒榆树皮磨成面子吃,叶菜树皮都被吃光了,只好带着孩子出去要饭吃,过去,农家的春天真是难捱呀,本人小时候就经历过的,春荒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呢!


顺和里故事


过去老人们常说:“好过的年,难过的春”很有道理,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过去的农村,土地瘠薄,缺少水利设施,没有抗旱、抗涝、抗病虫能力,完全处在靠天吃饭的状态下,风条雨顺是丰收年,缺雨多災就成了災年。曾记得小时候,一大亩地(现在的三市亩),种麦子,園麦(水浇地)亩产500斤,普通土地亩产只能丰350斤左右;现在亩产(大亩)3000多斤。再者,过去种地在北方一年一季,现在麦子、玉米一年两季,这是多大的差距啊!所以,那时候辛勤劳动一年,经常出现青黄不接,四个月的冬季至农历四月底,就有半年棵粒不收的过程,过年是收成后,成好过的年。年后的春要等几个月才能收割,这段时间生活最难过,则变为难过的春。


风云1239846619


看见这个标题心里颤颤巍巍的,我68年生,6.7岁的时候,感触很深的就是每年的春天,那时候生产队的人和土地和现在一样多,可吃闲饭的人太多了,小到队长家属,大到村干部公社干部,无不想方设法的从基层生产队,索取数量很小的小麦大米,一般家庭除了中秋节,春节能吃一次白年饺子就很不错了。

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每年的春天由于粮食不够吃,常常是一天三顿只喝糊糊,煎饼与窩头给家里男劳动力吃,有时候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去菜园里偷白菜萝卜吃,农村的白菜大多春节前就扒出来运回家了,只能偷萝卜吃,肚里空空的,一个萝卜吃下去,常常是肚子疼的难受,找个地方用手顶住胃痛的地方慢慢的熬过去。

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自己的童年时光,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聚一起吃个饭,剩余那么多真是浪费了,直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不剩饭的习惯,粒粒皆辛苦啊


狐步独狼


那是说的农村过去一般人家的普遍情况。因为过去生产力低下,灾害频繁。粮食收的少,吃饭问题一直困扰农村人们。而春天又是一年四季最难度过的季节。

夏秋两季各种作物陆续收割,各种蔬菜都能生長,野菜也多。吃饭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冬天到了,大家开始猫冬。一天吃两顿饭,家里储存的萝卜,白菜,红薯,土豆足可充飢。

过年了,家家户户千方百计也要让一家人吃凣天飽飯。

过完年就是春天,人们把春天叫做”春荒”。难过的春天到了,萝卜,白菜,薯类吃不完也都腐烂了。库存的粮食所剩无几。很多人家都吃不上飯,尤其上年灾荒年收成不好,春荒就更严重。

而春天又是农事最忙的季节,春耕,春播,春管那一样也离不了重体力劳动。

为了解决春天吃飯问题,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把家里少量的粮食换成薯干,糠,麸等掺上野菜。可顶两倍的粮食数量,种一些早熟作物和蔬菜。实在沒办法,就借高利贷粮食,借一斗还人家两三斗。无论如何要渡过春荒的关。要是春天种不上粮食,等来的是更严重的飢饿。


朱增林呀


年年好过年年过,春春难捱春春捱。年好过,春难熬,岂不是因为过年短,捱春长?即过年短,熬春长。

狭义的过年,是指从腊月除夕到正月初一,三更连双岁,一夜接两年。为过年,谁家都会提前做准备,喜庆而过,所以年好过。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年是好过,但春天漫长,春有三月,就不是一夜接两年这样简单的了,春乍暖还会还寒,冬去春来,常常会青黄不接,闹春荒呢。自小捱饿,知道三荒四月的难捱。饱汉不识饿汉饥,不饿过不知穷饿是啥滋味。我是自小捱过来,深知春难过难熬的滋味。在我的印象里,我小时,青葱年月不单是春难捱难熬,其实年也没有什么好好过的,所以总有这样的感受:年年难过年年过,春春难熬春春熬,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有坚持,有信心,便可历艰克难,熬过难关的。春荒春难熬又何足惧!


树德汉硕


老牛肉有嚼头,老话有听头。在农村,有许多世代相传的老话俗话,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百听不厌,想起来意味深远。

就像这句活,年好过,春难熬。短短六个字,含义却非常丰富。

从字面上看,无非是说,年就那么几天,一晃就过去了,时间短,就显得好过。

而过罢年到收麦,在农人眼里就笼统地称为春,大长一春的说法就由此而来。因为时间长,白天也渐渐变长,感觉过一天特别慢,特别难受,就象熬过来一样,所以就又有了春难熬的说法。

还有一层意思也能合情合理地解释。

过去,人们生活都比较紧张,自给自足,不象现在都外出务工。长年累月靠种地为生,粮食产量不高,一年到头,能分到手的勉强糊口,甚至还得东挪西借。到了临年逼节时候,为了图个吉利,有个好彩头,哪怕再借外债也要置办年货,吃好点穿新点,喜迎春节,这几天解了一年的馋,走亲访友,吃香喝辣,可是好景不长,一转眼年过过了,好日子也结束了,这也是年好过。

年一过,开春大忙,该吃的吃完了,该喝的也喝光了,日子又恢复到从前的状态了,手里积蓄花没了,外债也得想法去还,正是青黄不接时候,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除了精打细算,就是节衣缩食,当然,感到这种日子如在油锅煎熬,这就是春难熬。

所以,在农村有不少俗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农家少闲日


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种地都是沿用比较传统的耕种劳作,产量低,品种稀少,都是较为一般的作物 。维持温饱很困难。对于穷苦老百姓来说,夸张的说法,一年缺着半年吃。可见老百姓日子是多么的艰难!

我们当地的说法是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题主的原话是好过的年,难过的春。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说过日子要精打细算,不能铺张浪费。年虽然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但也要考虑到居家过日子,不能因为过年,浪费了半年的口粮,使得后半年,缺吃少穿。难以生存。

一年中,只有夏季和秋季才有收获,才能接下新的口粮。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当收获以后,都是根据粮食算计着过日子。粮食的用途不仅是食用,还得售卖得钱支持其他费用的开支。本来就不够宽裕的粮食捉襟见肘,特别是过年以后的春天,种子似下不下,各种植物没有发芽,青黄不接,是最枯皮的时候。那个时候要是缺了粮食,度日如年不是虚说,那叫难熬啊!

过年是比较重要的节日,隆重也好排场也罢,那毕竟是面子,是虚的。就那么一晚上的时间,吃好的,吃孬的,就一顿年夜饭而已。不吃也能过了年。要是因为过年浪费,超前消费了春天各种粮食及费用,缺一顿都难挨,何况还有半年的时间。

经过苦日子的人们害怕缺吃少穿,一开始就勤俭度日。总结了,好过的年,难过的春。告诉后人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为以后着想。


花生常态


此语用于旧时,不指今天。俗即为旧俗。

简说几句。何为好过的年?只因年是天下过。穷也过年,富也过年,穷富都是一天过年,一样过年,至于过法则各有特色,但都是要过年的。

年好过的原因有二:一是指大年初一就一天为年。旧时穷人过年只要过了初一图个开心与吉利就算年过去了。而走亲访友只是一个例贯。

二是过年前,一家人省吃俭用,节省一点好面和几块钱,到过年时,面可以蒸两锅白馍,还有饺子面。而几块钱还要给孩子扯身新衣,买个新帽,扯个红头绳,撕块新笼布,添个新碗筷,还要买一些油盐酱醋,再割上一斤肉,割块豆腐等这个年货都算备齐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过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初二以后就又顺意了。即是待客也无穷富,随便一碗菜馍汤就打发了。这就是旧时过年的画面。

而难过的春天大伙也都答对了,就是难以维持生计了。

古人有几句交九节气歌便道出了开春苦难的原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冻龙(冰)散。七九八九抬头看柳。九九八十一,老汉门前立,虽说不冷了,就是肚里饥。这是旧时农人春天的真实写照。九尽时,天暧了,杏花桃花相继也开了。可是到了此时,人们的粮食也接济不上了。冬春加起来是半年的时长,而麦收到秋收只四个月,吃的不打紧。从秋收再到次年麦收有八个月的时间,粮食根本就接济不上,所以一春人们是最难熬的。

古时粮食产量低,麦子一亩一二百斤,谷子一百多斤,芝麻几十斤,高粮百十多斤。一般农人一冬一春全靠红著来支撑肚子。过去还没苞谷,苞谷的历史才一百多年。

春天来后,人们为了生计,男女劳动力留一人在家干活,其他全部外出要饭或逃荒度日。剩下老人和小孩则在家煎熬着,多以嫩草,树叶,树花,谷糠等配着一点黑粮艰难的熬到麦子下来方才能改变生活状况了。

所以春天是一年四季最最难过的一百多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