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仁”这字太熟了,你能说清楚什么是“仁”吗?

弟信


仁义道德是仁慈,友善诚信是美德。要有真善美品质,还得遵守礼仪廉耻道德之规范,法律之准则,法则。


中国美6220


仁,原指儒家的仁爱,源自家族血缘的孝悌之亲,即等差之爱。

仁,可以指仁慈之心、仁爱之心,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

在孔子的眼里,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老子眼里,仁却比道和德要第一个档次。

《道德经》中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观点?

1、如果天地用仁爱来保护羊,那么对于狼来讲,这种仁爱就是罪大恶极。所以,天地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了刍狗,不偏不私。

2、当人们像天地一样都有道德,能做到无为的时候,就不需要仁义了。因为这个仁,是带有主观私念的。我们同情被薅羊毛的果农而在他们店下单时,对于其他人的水果店来讲,这就是偏私,因为我们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流量都去了一家。可能别的水果店,也有生活更艰苦的人。

3、我们为什么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如果你认为这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那么这就是道家思想。如果你认为你是个正人君子,而且必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是儒家思想。

老子并没有否定仁义,他只是仁义要比道德低一个档次。


弦影说道


仁义礼之说,祸害了无数的炎黄子孙。孔丘其人,罪在千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因为天下无道,才刻意求德之虚名。无道之德,即无本之末,无皮之毛。无道亦无德,才讲究仁义。仁义里面,是非对错,混杂不清。仁义皆失,才讲究礼法。至此,已经开始混乱了!

自然规律叫做道,天人合一叫做德;

非亲非故,与人恩泽,叫做仁;

受人之恩,涌泉相报,叫做义;

一来二往,有来有往,叫做礼。


恒子书院


你好!

给你讲两篇论语里的故事你就知道,“忠”“清”“仁”的区别了。


阿张问:子文三次当宰相,脸上没有露出喜悦,像是路边摘了个果子;三次被罢免,脸上没有无愉快,像是风吹掉了树叶。被罢免了,不是磨蹭或跑回家,每次都要好好把工作给下任交接好。哇塞这种人太帅了,你觉得怎么样?

孔先生说,emmm,比较负责任(忠)。

阿张:那他是“仁”者吗?(一脸期待)

孔先生说,emmm,不知道(面无表情),(补刀)这不是(仁)。

阿张卷土重来:齐国崔大臣弑君,陈文子(是人,不是蚊子)觉得跟这种人一个国家里是种耻辱,家里几十匹马直接不要了(马很值钱啊,啧啧),移民到别国去了,觉得“(统治者)跟老崔一样啊”,又移民,后来同样原因又移民了一次。他怎么样?

孔先生说,emmm,清高。

阿张问:仁吗?

孔先生说,不知道。不,他不算。

阿张崩溃了,仁者这么难?

其实仁很简单,阿张上课肯定没听讲。我们翻开笔记,上面写着一句话——

仁者爱人。

无论你是宰相,还是外卖小哥,只要你兢兢业业,把事情坐好,你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你也值得人尊重。

无论你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说出真话,斥责虚假和邪恶,你就是一个勇敢的、清高的人。

而仁是什么呢?

它并不是什么玄密的宝藏,也不是刻苦的修炼,不是惨痛的牺牲,也不是华丽的衣裳。

仁者爱人。

它很普通,母亲对儿子的期盼,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良,跨越所有障碍的力量。

仁,就是心,就是善良的人那颗活泼乱跳、温暖、充满希望的心。

季老板做事情要想三遍(其实很多遍)才做决定。孔先生说,两遍,就够了。

其实这个“两遍”,很不简单!

像我,平时屁大一点事都要纠结半天。。比如吃什么买什么。在比较重要的事情的决定上,却很轻浮草率。

要获得什么,就必须舍弃点什么,人难免为利益而欣喜,为损失而忧虑。而且人不是那么纯粹的人,其实人时常是分裂的,有很多角色,时常争吵、纠结着。

然而孔子,是个很果断、很纯粹的人。他的信念很坚定,思维很纯洁。心里觉得什么是对的,就去做,不对,就不会做。当然也会妥协,但事后不会后悔!

“两次”意味着,仔细思考过了,并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决定!

这种人是有力量的。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觉得不错别忘了点赞和关注哦,我其他答案也是非常有趣的


青钧


“仁”,组词的话,会想到有“仁爱”,“同仁”,“仁义”,还会想到“宋仁宗”,百度上“仁”解释: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我们在夸一个人“这个人真仁义。”其实这时是你从内心里真心认了这个人,胜过其他的任何赞美。


晴园2002


“仁”是“礼”的核心精神,从“仁”的字面意义上看去就是两个人,或者两类人,也就是在群里才会有“仁”。

礼”说就是“周礼”是周公制定的封建时期管理制度,其核心就是阶级分明,每一个阶层都有不同的礼仪。

是属于宗法小社会,天子是天下人的宗主,诸侯是全国的宗主,士大夫是全家的宗主,层层分封,层层有等差。

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也就是恢复周礼制度,他通过自身的智慧,从“礼”中提炼出了“仁”。

“仁”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代表的含义是分亲疏的爱人。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王庶文讲坛”,多次提到,欢迎翻阅。


王庶文讲坛


“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福昇堂


按《说文解字》的释义:仁,亲也。忎,古文仁。就是说,仁是二个人直至千人之间应该有的心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亲近,心亲近了,才能劲往一处使,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千人同心,移山倒海。

上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与人密切合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才能战天斗地,不断繁衍。出于生存压力,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类的精诚合作,应该是“仁”义的起源。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古代是单音节词,提到“仁”的时候,有时候指的是“仁心”,比如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从我们内心来说,我想要仁,这就是仁啊,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仁心”只是开端,要通过行动表现在外,这就是“仁行”。真正有仁德的人,既有仁心,又有仁行,从而教化他人,达到仁者无敌的最高境界。


智勇传媒665


仁:左边是一个站立的人,代表的是每一个人要正直无私。是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如果没有了正直无私的内心人就会变得自私自利!仁:是要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这样的仁者才会赢得别人的敬意!

仁:右边是二代表天地,是要告诉人要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为人处世,要有博爱心包容心去对别人!

仁:是人和二的组合指的是我们每个人是我自己,我们要无我忘了我们这个小我,还有除了我以外的很多人,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要懂得换位思考,为别人付出爱你会回馈更多的爱,只有舍去这个小我为别人付出才会尤人变成仁!我们每个人只要懂的这个道理都可以变成仁!

孟子曰:仁者无敌,你总是为人民服务总是考虑别人,善意的对待别人,别人怎么会对你心怀恶意,身边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朋友,你永远没有敌人!



认识宇宙


简单地说,“仁”就是同情心。当代中国社会有一套核心价值观,而在古代中国也有,那便是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字,这也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为人处事之精髓。

通常我们会将仁义二字合一起说,这不是随便联合的。同情心虽然好,但也不能泛滥,否则会反受其害,寓言农夫与蛇及东郭先生说的就是这道理。义(气)字可理解为有态度有原则的仁,不仅有扶贫济困之意涵,更有匡扶正义之气节,二者之间还有为朋友两肋插刀之侠义,可见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古往今来都是受人尊崇的价值观。

为人处事,仁是基础,义是标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