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万历不再上朝?

朕惊历史


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去世后的五年,对于万历来说,是结束傀儡皇帝生涯,亲自处理朝政的第五年。万历不上朝准确来说,是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万历开始慢慢不上朝了。说是有“足疾”,刚开始只是偶尔不上朝,后来干脆完全不上朝了。

是什么原因呢?

  • 1.国本之争: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首辅申时行上《请册立东宫以重国本疏》,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拉开了长达近30年的波及整个朝廷的国本之争的序幕。

“国本”,就是太子;“争国本”就是万历年间围绕解决立太子的问题发生的一场政治斗争。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的“争国本”斗争历时近30年。神宗万历皇帝的王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朱常洛年长,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原则,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但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准备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甚至和郑贵妃一起到神殿宣誓,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把誓言写在纸上,放在玉盒里,交由郑贵妃保管。但另一方面,废长立幼又是犯忌的事,万历担心群臣反对。朝臣果然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

  • 2.万历在经历亲政后治理国家,册封太子争国本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发现自己只是“供着的牌位,活着的祖宗”,空有一国之君之名,却无一国之君之实。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继续沉沦。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

古代中国的政治逻辑是道德替代法制,而文官集团背后坚不可摧的大山就是“道德”。+文官集团垄断了圣贤教导的解释权,意味着他们代表着“道德权威”,而这种道德权威恰恰是支撑整个帝国运转的底层密码。

并在《首辅申时行》这章又指出:

“他深知我们整个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万历十五年,离明朝灭亡还有57年,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走向了封建王朝的末期。此时的明王朝风雨飘雨,危机四伏。

朝内,既得利益集团膨胀到可怕的地步,皇权衰落,政令不通;并且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万历皇帝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靠打击一派,拉拢一派的帝王术来继续续命;

朝外,地方军阀,地主豪强割据,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土地兼并严重,财富高度集中。大批农民,小手工业者,失去土地,破产,沦为流民。阶级矛盾突出,社会斗争激烈。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关外,日本的丰臣秀吉正厉兵秣马,磨刀霍霍,正准备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满洲努尔哈赤的铁骑崛起于东北黑山白水之间,一个新生而又强势的游牧民族政权即将挥师南下。

“即使他有任何创造的能力,也因他身着龙袍,贵为天子,而无法施展表现。"

万历在发动文官集团打倒了架空了他10年之久的张居正之后,终于当上了大明王朝的掌舵人。万历亲政之初也是豪情壮志,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是,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这才发现自己寸步难行,很多当初的蓝图,想法注定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实施,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兴大明只是一个泡影。在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万历皇帝愤怒,失望,绝望,最终倦怠,开始用无为来抒发他胸中的闷气,用罢工来表达他的抗议。

“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老贾先声


我们知道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开始,万历皇帝朱翊钧再也没上过朝了,直到大臣们无比想念,强烈要求见皇帝一面,终于在1615年在金銮殿朝会上见了一次,等于说万历不上朝时间长达28年之久。一般人认为万历因为首辅张居正去世了,李太后年老不管事了,所以开始怠政,导致国力衰退,明朝走下坡路。

图为李太后,万历皇帝生母。

直到1958年挖开万历的定陵时,对万历为什么不上朝才有了新解释,万历的尸骨侧卧状,右腿弯曲,左腿伸直,两脚都向外撇开,按理说下葬都会平躺仰面,但万历的奇怪姿势让当时人费解,后来把万历的尸骨拿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检测,发现万历不仅患有严重的牙病,他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等于说万历生前还患有严重的足疾,原来万历是个跛子,这不仅大损皇帝在世人间的形象,还妨碍了他出席各种活动。

图为万历皇帝冕服像。

其实早在张居正时期,万历就逐渐减少上朝次数,需要皇帝出席的重大活动都由旁人代劳,那时能窥见一斑,只是世人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直到万历尸骨真相大白。万历即位的时候是一旬逢3、6、9上朝,等于说1个月上9次朝,但是逐渐的,万历经常缺朝,有时候直接发话免朝,而且缺朝的次数越来越多,上朝的地方也不再是金銮殿,都找皇帝居定就近的地方,上朝的礼节也节简很多,减少很多环节,如遇到礼仪、祭祀,需要皇帝亲临的活动,万历也不参加,都由皇子或官员代劳,当时的万历可是很听话的,帝师张居正和老妈李太后都还在,可以说明万历确实生病卧床,不方便。

图为打开定陵后,万历皇帝尸骨姿势。

还有一点,万历朝没什么大事发生,虽然走下坡路但国家还比较安定,不像是某阎在某坛上讲的,万历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连祭祀都懒得去,借机吹捧满清皇帝勤政,就算万历不上朝,政权还是抓在他手里,也没有擅权的乱臣出现,万历处理政事都是写条子,然后拿给底下官员办理,也并不是不上朝不理朝政,万历十五年也没什么事发生,就是腿病索性不去了,后来腿病成了顽疾,万历常年盘在炕上,就成了弯腰驼背的大胖子,1620年去世。


图文绘历史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诡异。

一、万历与张居正的恩怨。万历一朝,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名相张居正改革,但是在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胃病突发,不久逝世。张居正死后,所有的改革被废除,明朝经过短暂的中兴之后有陷入了停滞当中。在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申时行任内阁首辅,而申时行完全是一个和稀泥的主,只想着混到退休完事。



万历十五年,正是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也是申时行入阁的第四个年头;在这一年抗倭英雄、蓟州总兵戚继光病危,于次年一月去世;这一年,南京督察院督御史海瑞逝世,代表着一代清流文官集团陨落;也正是在这一年,辽东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的哲陈部,距离统一女真只有一年。

重点说一下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自幼聪慧过人,号称“神童”。嘉靖二十年进士,二十八年入职翰林院编修,主修《承天大志》,只用八个月时间脱稿,给嘉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推荐给了儿子裕王朱后堂当老师。裕王继位后,是为穆宗,穆宗对张居正大加提拔,隆庆元年任礼部尚书,隆庆五年穆宗驾崩,万历皇帝继位,隆庆六年高拱罢官,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主管一切内政大权。



万历帝9岁继位,按照祖制,新皇帝继位,前朝皇后尊皇太后,当朝皇后尊称太后,张居正联合秉笔太监馮保上书尊称穆宗的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万历母亲李氏为慈圣皇太后,这就消弥了尊位差别,这让李太后甚为高兴,因为自己本是宫女出身。李太后把教导万历皇帝和改革内政的重任都交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开始了,他推行“一条鞭法”。统一丈量了全国土地,结果多出两百多万公顷,把田赋、徭役、杂税统一到货币交付。简化了交税流程,减少了中间偦吏从中作梗。



内政上设立六科,内阁管理六科,六科下设六部,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边防上重在北方防务,把防御后金女真列为重中之重,重用戚继光为蓟州总兵,重用李成梁组建辽东铁骑,对女真进行有效管控。

至万历十年,成果丰硕,据记载“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四百万两。”这也为后来的万历三大征的胜利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可惜,随着张居正的离世,这一切都遭到了万历皇帝清算,良好的势头淹没在了最后的辉煌之中。

二、党争。起源于国本之争,也就是立太子之争。万历的长子朱常洛是万历和宫女一夜情之后所生,而三子朱常洵是万历最喜爱的郑贵妃所生,神宗对这个三皇子格外器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封建社会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万历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而多数大臣坚持祖宗之法,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孤身与朝臣对抗,令明神宗苦不堪言。朝堂之不久后传到了深宫内院。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拍案对神宗说:“废长立爱,不合祖制,难道你不是都人之子!”李太后也是由宫人得宠,因此才说出这样的话。神宗越发感觉到长子在太后心中的地位,再也不敢提“废长立爱”这件事。


神宗自幼深得张居正教育,张居正亲自为神宗编写《皇帝启蒙读本》,有古代圣贤故事,有插图,堪称皇帝教育完美教材。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严格教导下,本希望神宗能成为一代圣君,谁知第一次和朝臣对抗就败下阵来,他无法和强大的文官集团、言官集团抗衡,除非他想做一个暴君,一个昏君,不然,就要受到封建价值观的束缚,就要接受制度的约束,神宗深感无奈,再加上自身患有腿疾,一条腿短,一条腿长,顾及皇帝颜面,干脆躲入深宫三十年不上朝。

张居正在位时,能够压制住文官集团、宦官集团。而申时行入阁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朝堂上党派淋漓,东林党、浙党、昆党、齐党、楚党、阉党成井喷之势。而无休止的党争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决策的效率和边关用人制度的延续性,它就像一颗毒瘤不断蚕食着大明王朝的躯体。

三、中西差距,放眼欧洲。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的时期正好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达到顶峰的时期,披着宗教合法外衣的文艺复兴,促进了数学、物理、天文、航海等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出现,证明了自郑和下西洋时代的先进文明已经被西方超越。



四、辽东局势。也正是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东北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迅速崛起,成为明朝得巨大威胁。在接下来的万历二十年和万历二十七年,虽然明朝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但连年征战掏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在接下来的萨尔浒之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在满心的无奈和国事堪忧的局势中万历驾崩。明朝真正的敌人来了!


品读春秋001


万历十五年,明朝衰亡的诸多隐患开始萌芽。年轻的朱翊钧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厌烦、疲倦、任性,最后出于一种报复的心理,他开始做消极地怠工。明亡,实亡于万历。不是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而是积累了此前这么多的矛盾为何在万历十五年爆发。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是历史上平静而不平凡的一年。

君臣矛盾的爆发

对于张居正的清算已经告一段落,万历皇帝在经过一番深思之后,他的情绪终于由此前对张居正的依赖,到清算中的愤恨,再到如今的复杂。

他长大了,大伴冯保也死了,他的母亲李太后也看着陌生的儿子而选择退出。从小开始制约鞭策他的最重要的三个人都不在了。朱翊钧的心理开始由反叛到如今的疲倦,在经历了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之后,明王朝有了中兴的气象,在经过了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朝的疆域和权威又得到了巩固。

但是在这个本应该开创盛世的时候,朱翊钧却开始在酒色之中渐渐的不问朝政,原因之一是出于对这个君臣体制的失望

他本来想通过对“表里不一”的张居正的清算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但是他发现对张居正的清算却是在满足一伙人的利益,在这途中甚至他自己也被舆论绑架而被利用。

万历皇帝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童年,一方面是张居正对他的教导,一方面是冯保和李太后对他的监督。张居正为了教导年幼的皇帝甚至做了一本《帝鉴图说》的故事书来给朱翊钧灌输励精图治的思想,让他放弃迂腐的学问而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力。

(《帝鉴图说》)

万历也不负众望,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展现出了一种英明君主的作风,他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并在万历十年后的一段时间励精图治,先是政治、经济的改善,之后是边事的安定。他本以为自己摆脱了张居正的影响而使国家走向了兴盛的道路。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他越来越明白了文官集团与他之间的关系。

张居正死了,可是这个文官集团和张居正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依然严厉的要求万历的生活作风甚至插手他的私生活,官员之间的龌龊似乎不影响皇帝应该树立的榜样。明朝的文官集团在大体上已经可以摆脱皇帝的管控而维持国家的运转,他们越来越单纯的希望朱翊钧作为一种象征或者说是施政工具来推进他们的管理

在今后万历怠政的日子里,国家的政府机关照样正常运作,只是没有皇帝的任命,一些重要官职的空缺开始越来越多。在当年嘉靖皇帝以藩王继承大统的时候,国家的这种能力在皇帝空缺的几十天已经开始慢慢显现,但是嘉靖皇帝从“大礼议”事件开始,慢慢将内阁与各部大臣换成服从自己的人而开始乾纲独断。但是万历不一样,先是高拱任首辅,其后则是威福自擅的张居正,他自己已经牢牢地被绑在了皇帝的位子上。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通过沉湎于酒色来发泄,但是官员们一本正经的斥责,使他开始了反抗,他开始通过不上朝和不给重要职位补缺来进行报复。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监管他了。

他的这种不满从很早就开始了,从史料中我们能看到,在张居正去世的几年后他就已经开始以生病为由取消经筵日讲。

国本之争

万历十五年,另一个对今后影响深远的就是官员们为争立皇太子而对万历的“要挟”,从这年开始,万历皇帝“日夜纵饮作乐”。

万历皇帝最喜爱的人是贵妃郑氏,他最喜爱的儿子是皇三子常洵。这个史称郑氏的女人是在他这么多年枯燥的生活中唯一敢开玩笑说他像“老头子”的人。从这句玩笑中我们也能看出两点,一是朱翊钧的老成,二是朱翊钧的疲倦,这两者中恐怕后者更多一些。

但是文官们不能允许万历的想法,他们大义凌然的拥护长子常洛,结果双方僵持近十年。迫于舆论的压力,万历皇帝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他并不屈服,皇长子被封为太子,但是皇三子被封到河南并被赏赐大量的田庄。

在这个过程中,官员的咄咄逼人只能让万历皇帝感到这些官员的虚伪,这些熟读圣贤书的官员没有读懂万历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有偏爱。所以万历皇帝开始做长期的消极怠工,重要的职位不给补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失去了晋升的希望。但是他照常批阅奏章,只是对一些奏章留中不发,他这么做可能是有些“无为而治”的意思。

万历的无奈他也曾经发泄了出来,他曾对官员们表示,在国本问题上他无意废长立幼,但是他受不了官员们的“要挟”。这句话可谓是意味深长。

在与内阁争立太子的十年,他不理朝政至使“人滞于官”,“曹署多空”,但是朝廷内外却没有什么大动乱,说明他虽然负气,但是还是通过一些手段来干预了朝政,毕竟他的身上凝聚了张居正那么多年的心血。

(张居正)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灭亡的开始,以至于《明史》中评价万历也说:“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神宗的怠政,与今后军事整备的失时,和政局的颓废共同为乱世埋下了种子。万历皇帝本来是能够将明朝推向一个新高度的,此时明王朝的经济在世界上也占据主导。


坦坦荡荡的尚格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

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第十五年,从这年开始,万历皇帝朱翊钧再也没上过朝,直到大臣们无比想念,强烈要求见皇帝一面,终于在1615年在金銮殿朝会上见了一次,等于说万历不上朝时间长达28年之久。

万历十五年是个多事之秋,内阁接连换人,北方满清崛起,小冰河现象到来,天气频显异端,元辅张居正去世五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第四年,海瑞、戚继光去世,张居正的离世使的党争肆无忌惮,失去有效的管控。……

1582年张居正阖然长逝,时年57岁,因黄河改道导致土地变化。万历皇帝命令重新丈量。张居正死后不久,接着就遭到了政敌的清算,一些别有用心的文官大肆宣扬,是因为张居正测量不准确才重新测量,并找出张居正贪污腐化的证据。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神宗“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面对张居正贪污腐化的证据,让这位少年皇帝大吃一惊,曾经一身正气,伟岸睿智的帝师形象在自己内心中轰然倒塌,以至于他不想做一个麻木任由文官摆布的人。

于是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作为对文官的报复,你们不是想把我当木偶一样耍吗?我偏偏不给你们这个机会,我就不上朝,让你们见不到我!

万历皇帝一时兴起宠幸了宫女王恭妃,事后生下明光宗朱常洛, 万历皇帝想抵赖不认账,但宫女有皇帝宠幸时留下玉佩为证。

万历皇帝当时最宠爱郑贵妃(福王朱常洵生母),在郑贵妃的怂恿下废朱常洛立朱常洵,为此君臣之间爆发了明朝历史上的国本之争。臣以国本、道德等一次次谏言要挟,上奏的奏本中有说万历是昏君的,有说万历会亡国的……让万历看透了文官的嘴脸,无奈做出让步,规定一年内谁都不提立太子的事。

万历和大臣们争了十年,最终万历皇帝妥协了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朱常洛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某天被废,因此他自己十几岁才去读书,他的儿子如同野生,整天与木匠为伍。

这也是悲剧的开始,万历带着强烈的报复心理玩起了与大臣们之间躲猫猫的游戏,最后索性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1958年挖开万历的定陵时,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发现,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万历不仅患有严重的牙病,他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这也与符合史书上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因为其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贵为天子,为了皇家的威严,是不想让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其实万历早就逐年减少上朝次数,上朝的地方也不再是金銮殿,都找皇帝居定就近的地方,上朝的礼节也节简很多,减少很多环节,如遇到礼仪、祭祀,需要皇帝亲临的活动,,都由皇子或官员代劳,需要皇帝出席的重大活动都由旁人代劳,只是世人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直到万历尸骨,这给我们解开了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

万历有八个儿子十几个女儿,这与老朱家普遍子嗣不旺的情况相比,万历是一位多产的皇帝。

1582年3月,朱翊钧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

大臣们,既然在朝堂上我显现不了自己的地位,在后宫你们管不着了吧!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我们多少不知道的秘密,恐怕没人说的清楚。之所以是秘密,因为我们无法在史书中见到。


美丽青春您真痘


从表面看来,万历十五年(1587年),大明朝总体海内生平,没有发生太大的事件。但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认为,“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万历十五年对大明唯一的大事是,神宗皇帝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了,一直延续到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驾崩为止。那么,这一年是什么促使万历皇帝放弃了亲政以来励精图治的早朝做法,转为归隐于深宫之中,不再早朝?这无疑是万历皇帝以隐晦的方式与文官集团决裂。导致万历皇帝不再上朝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册立皇贵妃和“立储”问题上得不到文官集团支持,万历皇帝决意消极怠工。万历十四年,万历皇帝想册立淑嫔郑氏(福王朱常洵生母)为皇贵妃,受到了来自文官们的反对,认为皇长子朱常洛的生母恭妃王氏还没有得到晋升,皇三子(朱常洵)的生母反而先晋升,不合礼数,虽然册立没有受到影响,但万历皇帝感觉到了自己受到了压制;更重要的是,在“立储”问题上,出于传统礼法的考虑,文官集团坚决要求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反对万历皇帝将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朱常洵册立为皇太子,这进一步打压了万里皇帝的自尊心。万历没有强迫文官接受他的主张,只是对这一切置若无物,不提立长子为太子的事。就这样双方为“立国本”僵持了10年。迫于舆论压力,万历最后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打算。但是他决定以消极怠工的形式进行报复。

二是万历皇帝厌倦了文官集团自身的阴阳两面性,不愿再与其合作。实际维持大明政权运转的文官集团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文官们都熟读圣贤书,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诩;另一方面,又贪图私立,利用体制的各种漏洞,中饱私囊。万历皇帝认为文官的所谓直言劝谏,是把正直当做商品,不惜用诽谤人君的方法做本钱,沽名钓誉。但是,即使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对抗整个文官集团的意志,因为文官集团凭借的靠山是大明君权神授的道德依据。一再受挫之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他决定不参加早朝和各种仪式,对于文官们的抗议和劝谏,他不加答辩。对于人事的任命从不表态。到了后期,一个文官自动离职后就意味着这个官位将被废除,因为不会再有人补缺。最后,官员的派遣竟然采用抽签来决定。但是,万历皇帝依旧批阅奏折,这一方面可以继续掌控朝政,另一方面也堵住了文官集团进一步的抗议和不满。

三是万历皇帝本身健康有隐忧,这也是他赌气怠工之后长期不上朝的原因之一。后世人对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非议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对文官集团的限制不满方面,但1958年,考古专家挖掘定陵时发现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的另一种原因。那就是万历皇帝长期健康不佳。在发掘万历皇帝的棺椁时,发现万历的尸骨侧卧状,右腿弯曲,左腿伸直,两脚都向外撇开,奇怪姿势令人费解,后尸骨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检测,发现万历不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说明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足疾。这无疑会影响皇帝在公开场合的形象,也对皇帝公开出席各种仪式造成行动不便。

总的来看,对文官集团施加种种限制的不满、对长期枯燥的上朝和各种仪式的厌倦以及身体有足疾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万历皇帝将自己自我封闭在深宫中,自古帝王之道就是孤寂之道,万历皇帝更是如此,万历皇帝无力无心去正面对抗整个文官集团,就只能选择逃避忽视的方式来寻求自我的慰籍。


沧海拾遗录


万历十五年(1587年)发生了很多事,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第十五年,元辅张居正去世五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第四年,海瑞、戚继光去世……这一年表面四海升平,但是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有两件事情直接导致的:

一、万历皇帝最喜欢的郑贵妃生下的儿子常洵,因为非嫡非长,无法立为太子,因此,万历皇帝迟迟不立皇长子为太子,因为大臣以国本、道德等一次次谏言要挟,上奏的奏本中有说万历是昏君的,有说万历会亡国的……让万历看透了文官的嘴脸,无奈做出让步,规定一年内谁都不提立太子的事。



二、万历皇帝颁布了一个重新丈量土地的政策,原因是黄河改道带来一些土地的变化。但是这件事却被别有用心的文官利用了,说是因为张居正测量不准确才重新测量,并找来张居正贪污腐化的证据,这打破了他心目中老师公正无私的美好形象,以至于他不想做一个麻木任由文官摆布的人。


于是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作为对文官的报复,你们不是想把我当木偶一样耍吗?我偏偏不给你们这个机会,我就不上朝,让你们见不到我!

万历中期很多后来的官没有见过皇帝的长相,很多待办的案子搁置,导致犯罪嫌疑人老死狱中没人管,还有很多以为万历皇帝驾崩了所以见不到人……一个朝代怎么能经得起三十年停滞不前?万历皇帝用他的消极怠工使大明走向没落。


墨梅逸清寒


美国著名学者黄仁宇写了一部书名字就叫“万历十五年”,他认为导致明朝灭亡的很多事情就发端于这一年,所以重点分析这一年明朝及相关方面的发展态势。笔者就不拾人牙慧了,另辟蹊径深入分析。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万历皇帝就不上朝了,也就是消极怠工了。为啥?还得从前说起。皇帝这个活不好干,不是个好差事。从早到晚要处理各种军国大事,还要与方方面面的大臣打交道。

人的脾气各不相同,有的阳奉阴违,有的过于刚烈,有的又没有主见,见风使舵,所以很不好与这些家伙相处,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的确很难,万历皇帝即位的时候就是十岁小孩。

他按照张居正的安排每天读书,上朝的时间除外,也就是每月三、六、九除外。其他时间即使是隆冬酷暑都不间断,这就把小孩折腾苦了。估计内心十分受伤,希望有一天什么也不干就是休息,这是幼年时期的内心创伤造成的,万历皇帝可能在用他的一生治愈童年。

到了万历十五年,他也二十五岁了,啥也不怕了,干脆不上朝了。这是内心的召唤,对自己童年的劳苦的报复性补偿心理在作怪。另外,张居正也已经死了,身边能管得了他的贤德之人没有了,环境宽松了,也就敢放任自己了。

再加上,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很不顺利,也让他很恼火。从他内心来说觉得立储是自己的家事,爱立谁就立谁,可是对于朝臣和后宫的人来说那就是天翻地覆的大事,直接涉及到利益分配或者说权力分配,直接关系自己的前途命运甚至是身家性命,所以所有能说上话的都要插一杠子,都要发言表态,都要争取自己的利益。

于是他本想立三儿子朱常洵,但是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一致反对,理由就是“以长不以贤”,立储要立长子,不管贤德不贤德。这种制度安排其实是很科学的,避免了因为有继承权的皇子们的宫廷杀戮,可以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

这些反对的声音的主人,都是按照这个逻辑去为人处世的,肯定平日里对太子太好,对三皇子不太好,所以一旦立了三皇子,那么,前功尽弃,前罪必罚。这些人谁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大家一致反对。

这个二十五岁的青年皇帝,好像也没有乾纲独断的魄力和胆识,对这些反对派没办法,最后屈服了,这等于是被一班臣子打败了,这对于内心脆弱的万历皇帝是十分沉重的打击,觉得太没面子了,干脆不见你们,撒手不管了,反正你们能,你们干去,于是就躲入深宫不上朝了。

这其实也是他内心创伤的表现,怕妈妈、怕身边的大臣、怕别人反对,还不敢杀他们。所以万历等于被剥夺了皇权。要知道当皇帝就是要破除一切规矩和制度,自己无法无天,别人必须遵纪守法,否则杀无赦。一旦皇权屈服于制度和规矩那皇帝就是一个傀儡,除非是皇帝在打败身边所有人之后自愿遵守的。这就是万历的性格悲剧造成的政治悲剧。

这是由于万里懦弱,造成张居正死后,朝廷里的各派纷纷崛起,这些官场派系对国家政权构成直接威胁,但是万历又镇不住这些人,对这些混乱的党争没办法。其实这和立储失败是同一个性质的问题——皇帝说了不算。上次皇帝立储不成,这次是皇帝无力镇压党争,这一下皇帝更没面子了。干脆不上朝。这是万历小时候的经历告诉他的,这些大人对他形成的威压,他不敢反抗,所以只能退缩。

万历皇帝不上朝表面上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本原因就一个,那就是——童年的心理创伤让他对不敢正面反抗现实,只能选择退缩,在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治疗自己的童年。他的早年经历让他不敢反抗现实也不会反抗现实,只能逆来顺受,受不了了躲起来。至于说他右腿长左腿短只是问题的表象,他是身体和内心双重残疾。


小小嬴政


万历十五年只是中国历史上平平无奇的一年,但是美国学者黄仁宇并不这么认为,他翻阅估计历经八年做了一本书,是《万历十五年》,还记得《人民的名义》吧,那个人高书记念念不忘的一本书,《万历十五年》,为官之道尽在其中!

万历皇帝不上朝,不是突发决定,可以说这一天肯定回来,不是十五年,就是十六年,为什么这么说?不上朝,是明代皇帝的专利!

要说明代不上朝第一人当属万历的爷爷嘉靖,万历不上朝,也有自己爷爷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这是有祖孙遗传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万历登基时尚且年幼,小孩子正是贪玩贪睡的年纪,让这个小孩子坚持上朝肯定不行。

而且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必要的学识还是要有的。首辅张居正牵头,规定一月之内,逢三、五、七朝,其他日子不朝。让小皇帝有更多的精力读书。长期的习惯养成万历”懒政“的习惯。

第三,明代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在隆庆皇帝给万历举办成人仪式的时候,万历就明白,皇帝,只是这个国家需要罢了,这是一种必须的制度而已,不在于自己,身处于这个制度中皇帝处处受限制,很多事情自己根本没办法。登基之后,他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自己的生母贵为太后,少了人伦之亲,只有冷冰冰的”什么国家甚幸,百姓甚幸“。

内阁制度的完善让决策淡化了皇帝的影子,更加无用了,也就是万历上不上朝对决策根本没有一点影响。加上太子之事,万历与大臣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了,站在了对立面,万历索性不干了。

第四,当然这是后世的推测。建国之后万历墓葬的考古发现,万历患有严重的足疾,一方面行动不便,一方面也是因为保持权威,所以不上朝了,甚至也很少走动。

欢迎评论哦。


良人说史


万历15年这本书我在两年前看过一次,可能是我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看完之后并没有觉得这一年有什么特殊的。

这本书在国外书名叫做平淡的1587年,万历15年这一年真的很平淡吗?拿书中的话来说万历15年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天气有点反常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又闹涝灾,五六月还有时疫流行,这些事对于这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几乎每年都少不了。

这些事情也没有闹成大灾,总而言之这一年发生的事怎么看都是平平淡淡。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或许是这样,不过这一年能够被黄仁宇先生单独拿出来作为书名就证明了这一年的不简单。
万历15年看完给我一种“矛盾”的感觉,这种矛盾是一种人性的矛盾。大明的官员们明面上的讲究礼仪礼法,暗地里却做着一些相反的事。

官员们一边贪污一边反对万历“浪费”,典型的我们可以但是你不行,因为你是君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也是导致后面君臣冲突爆发的一个原因。


这本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人物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有能力同时他也贪污,说他是好人呢?还是坏人呢?说不清。这也是这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原因,与其说在写事不如说在写人性。

万历15年

如果是非要说万历15年这一年有什么特殊的事,那就是万历皇帝开始不理朝政。

万历9岁登基24岁也就是万历15年开始不理朝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开始不理朝政呢?其中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

万历在9岁的时候父亲死去他还沉浸在悲痛之中,那些官员美其名曰为了江山的稳固,让他忘记悲痛早日登基。

他按照制度还谦虚了两次直到第3次才“勉强”接受了皇位,他这时候就对这些官员有些意见了。

谁能够在父亲死后就忘记悲痛的?这些官员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不过万历皇帝心里可就没那么舒服了,9岁的他第1次对礼制这个东西产生了反感。


礼制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束缚着他,这也让万历对礼制这个东西格外的反感。

他小时候喜欢书法张居正以君主不可沉迷旁门左道来限制他,他在长大一些在皇宫纵马奔腾又被冯保告到了皇太后那里。

半妥协的抵抗

当他成年了需要立储的时候这帮官员又跑出来和他作对,原因是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当太子。这个郑贵妃是他自己喜欢的女人,不过礼制并不允许他这么做。

这个问题让万历极为不爽,你们不同意那我就不上朝看谁熬得过谁。从这一年开始明朝的君臣对立关系变得极为严重,官员们反对于万历立储,万历对官员们既不升迁也不允许退休。


万历采用这种半妥协的方式和官员们对抗着,这种君臣对抗的关系间接地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他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坚持了10年,最终还是立皇长子为太子。不过这种君臣对抗的关系还一直延续下来,长达30年之久。

万历皇帝的“无为而治”并没有使明朝陷入瘫痪,不过却让诸多官员失去了动力。在古代当官是为了什么?当然是光宗耀祖,没有了升迁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工作的欲望。

这种无为的统治从上到下像一种疫病一样蔓蔓延在官员阶层,明朝之所以能坚持几十年只不过是因为“惯性”的作用罢了。

君臣冲突是万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也是明朝的转折点,许多看似平平无奇的问题积累起来在这一年爆发。万历15年看似平淡的一年却是明朝许多问题凸显的一年,所以这一年对于明朝来说是关键的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