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用户110578816612


我是一名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一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种说法是靠谱的。种地是一种辛苦活,所谓的头顶日头,脚踩黄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确实是十分地累人。同时,种地收益也少,如果纯粹地种庄稼,年成好的时候,每亩地能收入二三百元,如果碰上灾年如干旱,往往要倒赔功夫和种子,而且许多年来,农村种地不象以前小农时候用牛犁地用耙耙地,耕地、耙地、播种、收割都需要让别人用机械进行,还得出不少钱。收入又少,劳作又累,如果有其他好的活计,当然会选择好的了。

其次,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百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年轻人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北上广等经济活跃的一线城市,其工、商业及服务业规模庞大,吸纳了大量的人员从业,将农村、乡镇的青年人都吸引过去。在城市工作,有的活计虽然也累人,但工资收入是在农村种地的数倍成十倍。当然是年轻的更好的选择了。

第三,以后的地谁来种,如何种地?今后的地要靠规模化种植,靠农场主、合作社及规模化的农业企业来种,国家对规模化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也鼓励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模式,当然也需要农业工人,但已不是一家一户落后的种植模式,而是需要会操作现代化机械、懂得技术、懂得市场的现代化农业工人。

可以说,农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多数年轻人不会再象父辈祖辈那样依托土地而生存,这是城镇化、工业化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如何让有限有耕地能最大地产出粮食,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也考验着一国执政领导集体的智慧。毕竟,十四亿的人口大国,吃饭问题特别重要,粮食自给自足是必要和关键的。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高见呢?


岁月煮酒


我来回答一下,我90后,家就是农村的,我家种的是苹果,桃子,梨以及麦子,麦子可以用机械化,但水果不能,因为水果要套袋子,要么国家有相应政策,没有的话除非以后研发出抗虫病的树,若研发不出来,那地铁铁的就荒废了,因为我们这好多种地能手搬到城市里去了,(我问过其中一些人,人家都说在城市哪怕洗碗都比在农村种地强,而且还轻松,月月都能见到钱,种地回报少,而且还太迟了)地就直接荒废了



西下的贝壳


从农村出来的真的深有感触,对于我们家来说,我爸妈是会种地的,但是除了种地他们更主要的还是在县城打工,因为种地真的养不活一家人。

我和我妹妹从小忙着读书,对地里的事情真的不懂,后来家里地都被干部征用了,我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再也不用种地了,真好。

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我想,国家对这一块还是比较重视的,只要我们终端消费者还需要,那么就会有人生产,肯定不是指望像我们家以前那样种的那些,而是更规模化的生产,高效率的产出,才能养活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


财经几何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其实大家不用愁,不愿种地的人越多,土地越好管理。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打90年以后的农民,如果出现都不种地的现象,农村会出现以下5种变化:

1 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90年以后的农民都不种地,农村的土地就会荒芜。但是农村土地有一个条件 ,土地荒芜不能超过三年,一旦超过村上有权利收回。

90后不种了,大量荒芜的土地会降低土地的成本。让一些没有本事或者一技之长的农民,来种地,因其承包土地成本降低,种地得到的利润也会增加。

2 资本进入

90年以后的农民都不种地,土地成本下降,资本家就会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现在资本,之所以进入不了是因为,农村的土地价格太高,资本进入以后,得到的利润非常少。

以大资本,博取土地产生的那点,未知的利润,风险是非常大的。在土地价格,非常高昂的今天,大投入小回报,只有农民去干,资本家是不会干的。


土地成本降低,资本家会以低廉的代价,来承包土地。后再经过投资运营,让土地产生更大的价值,让另一批农民,重新进入土地,不过代价就非常高昂了。

3 农业大户

当90后不在种地的时候,当年的农业大户是今天农业大户远远比不了的。单讲规模,粮食补贴,机械补贴方面就不是今天能比的。

现在的农业大户,很少有3000亩地以上的规模。等到90后不种的时代,遍地都是这种种地大户,处于那个时代,农业会有商业保险,农业大户的种地风险会大大降低。

4 村集体招商引资

当无人种地的时候,村集体会把土地统一的管理起来。然后对外招商引资,村民有能力可以村民种,如果没有能力,就对外发包。

这时的土地价格不会太高,各农户分的钱也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土地,流转起来。盘活土地,土地才能升值。

5 被改变用途

土地荒芜以后,会有许多地被改变用途。当然基本农田,是不会改变用途的。只有改变用途,才能有新一代农民来种植。



土地改变用途以后,才能产出不同的价值。如果只是单一种植粮食,未来的90后,00后们,真的就不会种地了。

如果未来所有农民都不种地,我们就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粮食的种植也会被统一管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强上很多。


田俊超白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父母都是70后,也已经都40多岁马上50岁了,身体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种地是个最累的体力活,身体消耗非常严重。而我个90后,按理说70后不愿种地,90后不谈种地,但今天也就谈了。

这个问题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是在清楚不过的,曾经一家人赖以生存的黄土良田,现在大量都被荒置,无人问津,以前辛辛苦苦置地不容易,农民视土地与金钱,生命一般,一直延传,而现在仅过几十年,大家缺不愿意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在可以机械化耕作,科学化耕作,但为什么大家就放着好好的地不种?而出现现在的“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种呢?其实原因也无非以下几种。

第一:种地干最累的活,受最重的苦,没有多少收入,不挣钱!

父母主要以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去地里干农活,只要能做的,都帮着做,什么种豆子,播种小麦,种土豆,栽药材,割麦子,拔豆子,家里的喂牛,羊,猪,鸡等等都干过,那不是一般的累,我干的这些,对于父母来说,不及他们干的十分之一,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的,一年下来,收入却是微乎其微,基本上也就是保证一家温饱不成问题。


说这些话大家可能觉得我在胡说,但这确实是我们西部农村的现状,不是我们懒着穷,而是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是我们真的穷,种地真的是靠天吃饭,靠天看收成,一年辛苦下来,累了一身病,却没有什么收入,大家慢慢的也就不愿意种地了。

第二:种地成本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飞速上涨,也带动了物价的上涨,农业方面的成本也是一涨再涨,农药、化肥、种子、农业机械、耕地费、浇地水费等等都在上涨,而产出来的粮食,蔬菜,瓜果却是越来越不值钱,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还会亏本,导致大家不愿种地。

第三:物质的吸引,生活的变化

现在,都在追求着物质生活的享受,那里都得花钱,随着外出打工能挣钱的思想观念影响,大多数农村人都选择去了外地打工,其结果也是,一个人出去好好打一年工挣的钱,比一家人辛苦种地一年的还多,大家宁可去选择打工挣钱,也不远种地挣钱了。


还有就是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开支变大,老人就医问题,子女读书问题,人情世故问题,结婚生子问题,都得需要花钱,而这些只是生活开支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很大的开支的,这对于种地来说,已经是填不满这个窟窿的,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是无法满足的,所以,不管是70、80、90后,在高收入的打工面前是绝对不会选择去种地的。

第四:对种地没有概念,也缺乏对年轻人种地的吸引力

现在的70后,大多数人也选择了出去打工,再不愿意去种地;80后的一代更是这样,宁可打工也不去种地,大多数都是跟着父母一代人出去的,直接在外面读书,上班工作,要么就是直接在城市里打工,而不愿意再回农村;90后的这一代,可以说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因为其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就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希望,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那里还舍得让其下地干活了,大多数一直过的生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让其好好读书,将来在城市立足发展,这也导致90后一代对种地越来越陌生。

现在的社会,有钱就是王道,有了钱就等于啥都有了。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透明,赚钱的门路和机遇也越来越多,可以选择上班,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发展,都比农村种地强,收入也多,这都是在农村人眼里是体面的工作,种地也就慢慢淡化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那么以后都不愿意来种地了,这个地又会谁来种呢?又该怎么种?

当然,地还是得人来种,地还是得让有思想,有理想,有观念,有技术的年轻人来种,只不过就是得要有吸引力,要让种地人看到种地的希望,这样地才会有人种。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是人民前进的引路人,是人民的坚强后盾,政府可以优化资源整合,引进特色产品,一个地区一个特色产品,政府引进,农民生产,政府宣传促销,农民得到实惠多了,种地的吸引力也就大了。

第二:引进农业科学技术人才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就需要有大量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代表的就是农业的最前沿,他们引导农民,用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收入,这才是农民想要的。


第三:优化土地资源整合,发展新型农业

可以将荒废的土地资源整合,经行统一耕作管理,经行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家庭农场化种植,经行农民职业化,专业化,农民种植专家指导,既不让土地浪费,又让农民增加收入,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吸引农民来种植。

总结

不管是几0后的农村人,都对家乡的土地有思念之情,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农村人的朴实善良,都在时刻的体现,只是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


渭水三农人


这个你就放心吧,中国农业不发达不是因为种地的人少,而是种地的人太多了。现在我们这已经实现了一家种植几千亩地。实在不适合机械化的土地可以种果树之类的,或者退耕。



80s农夫


我是不会种地的80后。虽然我们不会种地,但至少地里的各种植物都见过、知道,比起把麦苗当韭菜的90后还要强得多。


简单一回忆,各种各样的农家作物都能印入脑中,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地瓜、胡萝卜、青萝卜、芸豆、黄瓜、西红柿、南瓜、白菜、土豆等等,说起来这些作物,我们不仅吃过,也至少见过它们的成长到结果全部过程。现在有几个孩子全部见过呢?

可是,如果我们担心没人种粮食没得吃,那可就过于杞人忧天了。因为只要我们有钱,就可以从超市中购买到吃的。



过去,种地是谋生的手段之一,过于单一。我们国家是典型的城乡二元体制,过去10亿人口中8亿是农民。农民的收入很低,只有城市人口的1/3多一些。比如2019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2359元,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021元。现在,我们国家14亿人口中,只有不到5.6亿农民。

未来农民的数量还会减少。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而不再是身份。你的志愿可以当科学家,也可以当农民。一个人会管理几千亩土地,饲养几千头牛,几万只鸡。你不仅要懂得如何侍弄家畜,还要学会各种机械维修,甚至还要会开飞机。那才是现代化的农民。

美国农民数量只有28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数量的1%不到。可是一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几百个美国人,甚至通过粮食出口还能够养活几十个外国人。每年我们国家需要大豆1.1亿吨,用于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但是只有1/10的大豆是自产,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000万吨。2019年我们从巴西进口大豆7000万吨,美国1000万吨。

当然不要担心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米等自给率还是超过95%的。如果不进口,顶多会牺牲生活质量罢了,肉蛋价格会变贵一些,就像今年的猪肉一样。

当然,农村土地还是集体所有。未来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农村合作社的模式,一两个村可以合并几千亩土地用于经营,到时候扣取职业农民的工资以后,进行股份制分红就好了。也可以通过耕地租赁的方式,让农民得到土地流转的红利。

所以,人们不用太担心由于没人种地会饿肚子了。而是应当转变为如何让我国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强国,这样人们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国际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也就没有人会卡住我们了。


暖心人社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不管怎么样,地还是得有人来种的。

现在的种地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而且种地现在在农村基本成为“副业”了,在农村的基本都出去打个工,上个班啥的。但是随着老一代种地的慢慢离去,“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谈谈我的想法。

未来农业的趋势是怎么样子的?

1.土地会越来越集中。就是土地流转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平原地区,机械化、设施化会进一步加快土地的集中。

2.农业产业会越来越专业化。不像之前农村家里有个几亩地,种点粮食、种点蔬菜、种点瓜果、养点鸡鸭,以后的做农业的通过土地流转之后,肯定会专业化操作,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都去做自己专业的事情。

3.农业分工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农业从育种育苗到成熟采收销售,很多环节都需要专业的知识、设备甚至机器,以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被专业的团队外包,翻田整地有专业的团队,除草打药有专业的团队,施肥浇水有专业的团队,收割打包运输有专业的团队,销售有专业的团队。

4.农业产业链会往农村下沉。往后的农业不光光是种养那么简单,分拣、包装、加工、品牌、营销、服务业都会在农村扎根。所以以后农村可能会出现包装厂、加工厂、食品厂、电商企业、各种服务企业等等。


综合以上,未来的农民会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农村也会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


乡村阿宽


这些不愿种地的各种后们将来肯定会吃大亏,现在的中国仍然是分两种人的,城市人和农村人,这是现实的需要,因为城市有限,养不了那么多人,需要用拥有土地使用权来留住一部分人在农村生活,这个土地使用权,看似无利可图,却是农业户口的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种后们若不是考上大学转变了身份,单靠打工,靠父母的支持是难以长期生存下去的,一旦父辈己无力再从事劳动,把一家拥有的地权再流转出去,这些后代将成为真正的无业游民。


午夜阳光3226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可以欣慰的告诉你的是,农村土地真正全面流转以后,土地将集中在规模化的大型种植养殖企业集团公司,种地的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农业产业工人。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将助推农业生产,到那是田间地头再见不得几个人,许多工作都在室内或是遥控操作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旱涝保收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