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的话后来实现了吗?有何依据?

HAIOU52911631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计划,有些实现了,有些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很复杂,不在《隆中对》本身。



《隆中对》的计划是:

一,占领荆州和益州,创建国家。

二,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务,。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定,汉室可兴矣。

蜀汉建立,标志着《隆中对》的第一步计划得到实现。

关于第二步的北伐计划,诸葛亮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要西和诸戎,南抚彝丶越。

第二,要外结孙权。

第三,要内修政务。

第四,要待天下有变。

这四个条件具备以后,再两路出兵北伐。

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计划是十分严密,完全正确的,是千古奇策。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行事,蜀汉北伐成功,统一天下,是大有可能的。

但可惜,诸葛亮的这个计划刚实现第一步,第二步刚起步,就被人为破坏了,而且破坏的十分彻底!

汉中之战,刘备击退了曹操,蜀汉政权得以巩固。这时候,诸葛亮开始规划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务的工作。

可是,突然,东方传来一声惊雷一荆州丢失,关羽父子阵亡!

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多么震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沤心沥血,千辛万苦争来的成果,突然间损失了一半!

历史没有一个字,表明襄樊之战是经过蜀汉全盘筹划过的,也没有一个字,表明关羽是奉刘备或诸葛亮之令发动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关羽自做主张发动的。他有这个权力。只是他错误地行驶了这个权力,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祸不单行。继荆州丢失以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劝阻,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遭到惨败,精锐尽失,五虎将凋零。

至此,可以说,《隆中对》已经胎死腹中。

于是诸葛亮仰天叹道:"汉朝气数已经穷尽了!”

可是尽管如此,尽管诸葛亮已知回天乏术,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依然以他卓越的才能,象女娲娘娘补天一样,收拾残局,弥合创伤,把半死的蜀汉又重新扶持起来。待情况稍有好转,他便身体力行,亲冒矢石,南平孟获,继而北伐中原。

是的,诸葛亮北伐失败了。这个失败是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的,《出师表》可以证明这一点。但诸葛亮没有后悔,也没有遗憾,因为他尽心了,也尽力了。他死在了北伐前线,他死得其所!

总之,诸葛亮是伟大的天才。《隆中对》是天才的杰作。有道是:王楊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里流!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搞清楚《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刘备说了什么:申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说了什么:成霸业。从结果来看,我认为是实现了。

首先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联吴抗曹的局面大体初现,其次,先祖旌旗所指,孤军定蜀已经成了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高光事迹,定军山一役,更是直接封神,武乡侯七擒孟获便是对古代少数民族安抚政策款和政策。此时刘备集团对于曹操集团便有了军事上的优势权,横跨荆益两地:以荆州之兵以向苑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便有机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以下为分界线…

有两个问题:《隆中对》前提是“待天下有变”,可关羽攻打襄樊时,正是刘备刚刚收复西川,需要的是养精蓄锐,所以说时机不成熟,其次忽略了邦交关系,需要做的是远交近攻。最后被东吴捅了刀子,腹背受敌,兵败而死。世上再无荆州之兵以向苑洛。纵观历史,盟友如无耻东吴者,亘古罕见!


小巨人077


诸葛亮谋划原意:

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段话简而言之:

联吴抗曹,继而统一。纵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所有操作都是联吴抗曹,唯独天下有变,统一中原,没有实现。


骏电影


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在蜀汉集团实现!隆中对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然而蜀汉只是偏安政权,历史上曹魏才是正统!

再说其步骤需要刘备占据荆州、益州之地为根基从而鲸吞天下,然而刘备虽然占据益州,荆州只占有部分地区,鼎盛时期占有荆南四郡以及江陵部分地区,到了后期甚至被孙权赶出整个荆州…

按照隆中对刘备集团需要占据荆州、益州,待天下有变从荆州派一上将出兵洛阳,由刘备本人率西川之兵攻入长安,然而刘备实力在达到巅峰之时虽有关羽出荆州,却被东吴偷袭使得关公不仅身死还丢了荆州。之后荆州再也不属于刘备,所谓的隆中对也就化为泡影!





石说大史话


迷茫的青年小伙儿刘备,从28岁开始创业,一路原地打转,奋斗到了48岁,依旧是穷的叮当响。除了俩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结拜兄弟,此外就什么都不剩了。

  在这迷茫的时刻,刘备希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所以刘备从他人口中得知诸葛亮的高深莫测。于是乎,刘备不辞辛劳,三次前往卧龙岗,终于得见诸葛亮。

  诸葛亮告诉刘备,当时天下可以分为三大块。首先曹操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占据了所谓的天时。其次孙权占据了江东八十一郡,且已经经历了三世的经营,拥有长江天堑,占据了所谓的地利。

  如果刘备要想创业,那就只能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以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占据了人和。等到天下有变化的时候,刘备可以命一位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双管齐下之后,定然可以夺取天下。

 这就是隆中对的大致内容,诸葛亮没有走出茅庐,便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这就好像给一个多次创业失败的老板,点燃了希望之光一样。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欢呼雀跃,甚至认为自己得到诸葛亮,那是如鱼得水。隆中对中的计划,为刘备至少规划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现在一文不名的情况要强得多。

  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奉为上宾,回到军营以后,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来打理。也正是在这以后,刘备的事业迎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春天。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隆中对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为这些漏洞,所以刘备最后并没有夺取天下,那么隆中对中的漏洞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隆中对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现在分兵北伐之上。因为刘备集团相对来说本来就弱小,如果再分为两路人马北伐的话,不失败也就奇怪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这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孙权强行要来夺取荆州。孙权已经屯兵前线,做好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打算,而这个时候刘备觉得关羽独木难支,居然不远万里从益州增兵前来支援关羽。

也就是说关羽压根就没有力量对抗孙权。最终无奈之下,刘备选择割让东三郡给孙权,以此化解了关羽的危机。这可以证明一点,那个时候的关羽并不具备独立北伐的能力。

  当然后来关羽在荆州根深蒂固以后,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你要说关羽这支人马能够北伐成功,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关羽军中的人数不够多,满打满算加起来,其实关羽手里也就五六万人马,可曹魏大军却有几十万之多,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其次关羽军中没有一个类似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诸葛亮不仅可以给刘备出谋划策,还能够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处理后勤工作,这是关羽军中所欠缺的。

  再则关羽北伐的同时,孙权必然入侵荆州,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因为孙权不可能看着关羽壮大,看着刘备集团北伐成功。

  所以说隆中对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荆州的兵马其实不能动,如果刘备想要北伐,就必须要从益州出发才行。

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划分三分天下。

  其实我倒认为,诸葛亮能够规划出隆中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东吴存在的实际情况,从来只把曹魏当成自己的第一宿敌。

  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失误,使得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计划。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粗略的计划,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执行这个计划。

  隆中对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实也不在这里。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提北伐和一统天下,只是为了给刘备提提神,让他兴奋一下,并没有做出具体北伐的规划,而且这是梦想,诸葛亮和刘备都知道这是梦想。

  隆中对所规划的其实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说这才是隆重对的精髓所在。因为刘备一无所有,而诸葛亮眨眼之间,就给刘备规划出了一片根据地,这才是刘备最感兴趣的地方。

  好比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月一万块的工资,突然有个大佬跑过来跟你说,介绍一份一月可以赚10万块工资的工作给你,将来有可能还能挣100万一个月。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那么是10万块吸引你,还是那100万的工资吸引你呢?对于刘备来说,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隆中对的精髓所在。

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辅佐刘备,到东吴去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不小心也能走进核心圈子。再不行辅佐个刘表或者刘璋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诸葛亮偏偏选中了啥都没有的刘备,这就好比孔融让梨一样,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给了兄弟们。诸葛亮不是要挑战高难度,而是要报答刘备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诚意十足,这就是两位君子之间的默契。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负担起了打江山的重任,这也是一种对惺惺相惜的回报。

  后来刘备强行讨伐东吴,结果导致一败涂地,还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担起了蜀汉帝国的担子。当时就连瞎子都知道,蜀汉帝国要灭亡了,可是诸葛亮不信这个邪,非要拯救蜀汉于水火之中。

  不仅将蜀汉帝国内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证了蜀汉帝国的地盘。而且还积极上进,多次北伐,为蜀汉军民注入了一剂一统天下的强心剂。兢兢业业27年,不为钱财不为子孙,就为了报答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很对得起刘备了。







Hai子君


隆中对是不太可能实现,三国之后最有可能实现隆中对中军事战略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创建者刘裕,但最后都失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曾经说过,千里之遥而分兵两路,是兵家之大忌,犯了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错误。就在同时代的庞统也分析了隆中对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依据我国的山川地理来看,在古代很少有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除了朱元璋是个例外,还是借助民族矛盾和元庭腐败。



柳毅


  刘备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谁?当然是诸葛亮。没有诸葛亮,刘备依旧寄人篱下。诸葛亮为刘备出的主意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当然是隆中对。

  刘备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前往诸葛亮的草堂,在三次拜见以后,终于得以见到诸葛亮真容,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的谋划,便是隆中对的一部分。也正因为隆中对,刘备走上了后来的道路。可最后蜀汉帝国失败了,那么是不是隆中对有什么问题呢?

  01隆中对到底讲了些什么?

  迷茫的青年小伙儿刘备,从28岁开始创业,一路原地打转,奋斗到了48岁,依旧是穷的叮当响。除了俩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结拜兄弟,此外就什么都不剩了。

  在这迷茫的时刻,刘备希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所以刘备从他人口中得知诸葛亮的高深莫测。于是乎,刘备不辞辛劳,三次前往卧龙岗,终于得见诸葛亮。

  诸葛亮告诉刘备,当时天下可以分为三大块。首先曹操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占据了所谓的天时。其次孙权占据了江东八十一郡,且已经经历了三世的经营,拥有长江天堑,占据了所谓的地利。

  如果刘备要想创业,那就只能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以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占据了人和。等到天下有变化的时候,刘备可以命一位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双管齐下之后,定然可以夺取天下。

  这就是隆中对的大致内容,诸葛亮没有走出茅庐,便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这就好像给一个多次创业失败的老板,点燃了希望之光一样。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欢呼雀跃,甚至认为自己得到诸葛亮,那是如鱼得水。隆中对中的计划,为刘备至少规划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现在一文不名的情况要强得多。

  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奉为上宾,回到军营以后,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来打理。也正是在这以后,刘备的事业迎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春天。

  02隆中对中的策略,存在怎样的漏洞?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隆中对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为这些漏洞,所以刘备最后并没有夺取天下,那么隆中对中的漏洞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隆中对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现在分兵北伐之上。因为刘备集团相对来说本来就弱小,如果再分为两路人马北伐的话,不失败也就奇怪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这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孙权强行要来夺取荆州。孙权已经屯兵前线,做好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打算,而这个时候刘备觉得关羽独木难支,居然不远万里从益州增兵前来支援关羽。

  也就是说关羽压根就没有力量对抗孙权。最终无奈之下,刘备选择割让东三郡给孙权,以此化解了关羽的危机。这可以证明一点,那个时候的关羽并不具备独立北伐的能力。

  当然后来关羽在荆州根深蒂固以后,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你要说关羽这支人马能够北伐成功,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关羽军中的人数不够多,满打满算加起来,其实关羽手里也就五六万人马,可曹魏大军却有几十万之多,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其次关羽军中没有一个类似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诸葛亮不仅可以给刘备出谋划策,还能够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处理后勤工作,这是关羽军中所欠缺的。

  再则关羽北伐的同时,孙权必然入侵荆州,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因为孙权不可能看着关羽壮大,看着刘备集团北伐成功。

  所以说隆中对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荆州的兵马其实不能动,如果刘备想要北伐,就必须要从益州出发才行。

  03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划分三分天下。

  其实我倒认为,诸葛亮能够规划出隆中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东吴存在的实际情况,从来只把曹魏当成自己的第一宿敌。

  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失误,使得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计划。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粗略的计划,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执行这个计划。

  隆中对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实也不在这里。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提北伐和一统天下,只是为了给刘备提提神,让他兴奋一下,并没有做出具体北伐的规划,而且这是梦想,诸葛亮和刘备都知道这是梦想。

  隆中对所规划的其实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说这才是隆重对的精髓所在。因为刘备一无所有,而诸葛亮眨眼之间,就给刘备规划出了一片根据地,这才是刘备最感兴趣的地方。

  好比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月一万块的工资,突然有个大佬跑过来跟你说,介绍一份一月可以赚10万块工资的工作给你,将来有可能还能挣100万一个月。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那么是10万块吸引你,还是那100万的工资吸引你呢?对于刘备来说,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隆中对的精髓所在。

  总结:诸葛亮是刘备生命中的贵人。

  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辅佐刘备,到东吴去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不小心也能走进核心圈子。再不行辅佐个刘表或者刘璋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诸葛亮偏偏选中了啥都没有的刘备,这就好比孔融让梨一样,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给了兄弟们。诸葛亮不是要挑战高难度,而是要报答刘备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诚意十足,这就是两位君子之间的默契。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负担起了打江山的重任,这也是一种对惺惺相惜的回报。

  后来刘备强行讨伐东吴,结果导致一败涂地,还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担起了蜀汉帝国的担子。当时就连瞎子都知道,蜀汉帝国要灭亡了,可是诸葛亮不信这个邪,非要拯救蜀汉于水火之中。

  不仅将蜀汉帝国内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证了蜀汉帝国的地盘。而且还积极上进,多次北伐,为蜀汉军民注入了一剂一统天下的强心剂。兢兢业业27年,不为钱财不为子孙,就为了报答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很对得起刘备了。


爱剪辑nice


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访诸葛;奔走驱驰,鞠躬尽瘁报先帝。

因为“荆州” ,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得100分。

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宏伟蓝图。第一步,抢夺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荆州是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其主刘表不能守。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是天然粮仓,其主刘璋暗弱。第二步,一旦天下有变,时机成熟,派一上将从荆州向宛、洛出发,刘备亲自带益州之兵出于秦川,两路并进呈钳形攻势,北伐兴复汉室。

前期形势正如诸葛亮规划的蓝图顺势发展。占荆州、益州,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好孙权。

可惜,天不遂人愿。关羽镇守荆州,后来大意失荆州,成了诸葛亮实现蓝图的拐点。刘备兵败白帝城,蜀汉再受重创。再加上,刘禅无能,年迈的诸葛亮北伐捉襟见肘。最后只做到天下三分,而没能完成霸业,一统天下。

只可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者梦洁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当时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分析天下大事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讲了天下三分的大规划,就是先夺荆州这个门户,在夺取西川,然后就可以屯兵百万,在兵强马盛之时,伐曹或者伐吴都可以从荆州出兵。在荆州既可以出兵东吴也可以从荆州的海上出发进攻曹操的首都。后勤补给运输也很方便,从西川到荆州也是一马平川,然后刘备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

诸葛亮在前面说的天下三分最后都实现了,荆州也夺得了,当时的刘备也已经兵强马壮了,有70万军队,魏国和吴国都没有蜀国强盛,但是就是因为驻守荆州的关羽一个大意把荆州丢了,还把自己的命也丢了,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重地,因为荆州当时是和蜀魏吴三国都在挨着,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才让关羽镇守。

在荆州这个战略重地一丢,就意味着蜀国将很难统一天下,荆州丢失关羽命丧麦城于是刘备起兵伐吴,结果导致大败70万军队损失惨重,刘备在这一战中不久病逝,那就注定了,蜀国不可能一统天下。

在刘备死后没几年,诸葛亮就七次出川伐魏,但结果都失败了。所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说在西川屯兵百万,从荆州出发,从而统一天下的梦想 便永远也实现不了了。





影视达人院


我觉得,从三国最终的结局来看,《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未能实现。蜀汉从无到有,终于成为三国中的鼎立一方,但最终并未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

关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后世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蜀汉北伐失去了荆州这个前进基地,而不得不翻越祁山,后勤难济,导致每次北伐均因粮草不济而功败垂成。

二是在首次北伐时,诸葛亮未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从而失去了袭取长安的机会。可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