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新闻

全文共2890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新闻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美联社高级副总裁吉姆·肯尼迪的话直戳传统媒体人痛点——公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不减反增,但面对互联网新技术及社交平台的强势冲击,纸媒“断崖式下滑”的唱衰声仍不绝于耳。

所有同行都在问:转型出路在何方?

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内容品质是把利剑,而突发新闻是必争之地。

2018年微信三次改版,全国公众号阅读大幅下滑,钱江晚报官微却逆势拿下132个10万+,其中突发报道数据抢眼,仅普吉沉船事故就有8条稿件连破10万(单篇最高阅读达119万)。Facebook上的突发报道也爆款频现,去年调整算法后,前100篇最具吸引力的文章有56篇是硬新闻或时事新闻。

显然,突发事件仍具备良好的传播态势,而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报道突发新闻才能形成全媒体报道优势,快速精准且又角度丰富地抢占内容制高点?美国媒体的一系列新工具、新产品以及“实战秘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人工智能时代,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新闻

1 AI工具“抢占先机”:

快速成稿,深挖热点

早在2014年,美联社就开始用人工智能写作,利用算法为上市公司撰写财报。洛杉矶时报开发的“QuakeBot”地震报道机器人,发布速度“秒杀”所有人类同行。对于需要进行数据收集、报表分析、实时监控等大量机械工作的新闻来说,人工智能简直是效率小能手,使报道数量翻倍、发布速度猛增的同时,把记者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进行调查性新闻和深度报道采写。

2018年,美国已有59%的新闻机构使用AI生产新闻,并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新闻传播中使用多种AI工具进行新尝试——

·Trint:快速自动翻译,可将视频、音频内容自动转化成文字,准确率可达95%以上;

·News Dashbord: 新闻仪表盘,类似热搜,每15分钟更新Google搜索中人们最感兴趣的热点事件,防止热门话题被遗漏;

·Chartbeat:实时反馈监控,可显示不同网页位置的用户停留量,并通过scroll depth(滑动深度)来分析新闻效果,通过标题测试判断内容是否被用户喜欢;

·Google Trends:关键词搜索峰值监控,可回溯事件进程,复盘总结内容发布是否及时;

……

在过去,媒体人筛选出报纸的头版头条,为电视节目精心编排,从而实现议程设置;而如今,“算法+社交”的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突发报道的传统写作流程和分发途径。 AI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提质增效的新助力。

人工智能时代,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新闻

2 快速、高质量、低门槛:

视频自动剪辑只需几十秒

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授,到美联社、CNN、华尔街日报的传媒大咖,每个人都在重复一个词:视频!今日美国前副执行总编欧文·厄尔曼指出,视频能在更长时间范围内留住用户,广告商也更愿意通过视频投放做导流。今日美国位于亚特兰大的视频中心有50名雇员,每周生产超过100条原创视频。

对于突发新闻而言,以往挂在嘴边的“有图有真相”已远远无法满足受众。社交网络步入短视频时代,纯声画的组合更直观,更能呈现跨越屏幕的强烈纪实感,更容易将新闻事件真实、客观地还原给用户,其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稿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样以2018年普吉船难为例,钱报官微8条10万+稿件,每条都包含至少一条原创视频,而新京报更是在单条稿件中加入3条原创短视频,最大程度呈现第一现场。然而,视频制作的繁琐与耗时,经常让新媒体编辑在进行突发推送时,陷入手足无措和漫长的等待。

2017年,美联社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Wibbitz自动生成视频。Wibbitz在全球拥有1100多家媒体会员,他们以“快速、高质量、低门槛”为目标,通过智能算法对文本内容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快速生成视频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用户只需要提供文本,系统就可以对其进行智能化总结,提取摘要与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在素材库中选择相应的图片与视频素材,自动生成字幕及背景音乐,串联起来就可以生成一个视频。而从导入文本到生成视频,整个过程大约只需要几十秒,随后导出到用户的CMS(内容管理系统),也可以生成视频链接,直接Facebook或Twitter,并提供定时发布服务。

“目前数字视频产业呈现爆炸性增长,未来将占据互联网80%的位置。”Wibbitz视频总监撒缪尔·瓦勒罗斯这样预测。但不可否认的是,AI自动生成的视频有时可能相对粗糙,专业新闻媒体需要对视频进行后续的调整与优化。与新闻写作机器人类似,Wibbitz让记者和编辑从繁琐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难度的内容生产。

3 事实核验的重要一环:

人工智能对假新闻的甄别

尽管突发新闻传播形势大好,但假新闻在社交平台上也在悄悄“开花”。

“如果新闻不是准确、公正、独立的,用户就不会对发布媒体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美联社数字创新部主任泰德·安东尼坦言:美联社永远强调新闻的及时性要放在公正性和准确性之后,也就是说:“对”第一,“快”第二。

20年前要做到这些原则还比较容易,但现在有社交媒体,手机让每个人成为环球新闻的目击者和发布者。为博眼球、蹭热点而炮制的假新闻、PS图片以及假视频层出不穷,且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火速传播。

作为新媒体编辑,每当遇到地震、台风、火灾等突发报道,经常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核实微博、朋友圈的刷屏照片和视频。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帮助下,目前人工核实时只能尽量多查验各方信源,但仍不能排除“踩雷”可能,且非常拖累突发新闻的发布时效。

美联社目前已开始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甄别假新闻。比如,SAM(Alerts & Desk)可监控社交平台爆点,发现并验证网络UGC内容,通过地理定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方便记者发现线索、核实真伪并预判热点;又如,Google Vision可查询多少新闻单位使用了某张照片,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判断照片源头。

真正的新闻媒体需要标记假新闻并辟谣。与假新闻的对抗,仍是媒体、平台和机构要咬牙坚持打下去的攻坚战。

4 打造超级地区新闻:

patch.com的成功之道

仔细观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印刷媒体的各个版面,读者已经很难找到浅尝辄止的日常新闻报道了。

新闻沙漠化现象愈发引人关注。具体到某一位居民,对他而言,一方面是来自美联社等大型媒体播发的权威国家大事,另一方面,社区级别的新闻垂直传播,目前却普遍被“边缘化”。

“The internet is global,news is local.”本地新闻是本地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巴黎圣母院大火当然是全球重大突发,但轰动程度却未必比得上“小区停水停电3天”对某地居民的冲击。

美国著名地方新闻网站patch.com的成功之道,为突发新闻的地域延伸和空间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正如网站登录页所展示的:在这里,发现你家门口的新闻!

patch.com致力于从街区覆盖整个城市,打造超级地区新闻。patch.com拥有2300万用户,覆盖美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共1227个社区),目前已成功盈利,并计划覆盖全境4500个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patch.com有110位全职记者及30多位自由撰稿人,并通过AI生产有关天气、财经、房产等方面的新闻。同时,新闻通过智能分发到相关社区版块,进行突发推送。

越本地的送达,精准度越高,用户粘性也越强。patch.com具有强大的用户生成内容功能,使社区成员能够发布自己的故事、图像和评论。用户UGC投稿内容先通过AI甄别,再进行人工核实,每天可生产850条新闻。

过去单向的新闻传播链,早已被移动端的多节点互动所取代。人工智能和社交平台颠覆了新闻的传统传播路径,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只有将纸媒优越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新媒体的优势常态结合起来,方能从互联网平台海量的碎片化、同质化信息中脱颖而出,呈现巨大的聚合能量。

人工智能时代,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新闻
人工智能时代,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突发新闻

厉害了!一则900多字的消息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来看看它背后的性价比!

小编的硬核本领:让稿件、版面、推文会“说话”

她的报道,成了高考试卷的试题!她说,去现场,用心感受,新闻才会发光发热!

深喉线人-穷追真相-不懈监督,这位记者13年的“阳光行动”令人钦佩

时隔16年的“跟踪报道”为什么能够获得浙江新闻一等奖

从东海之滨的宁波到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黔西南州,长篇通讯《一片叶子的追寻》背后的故事

舆情引导、典型挖掘、救灾进展、灾民安抚,灾难报道的每个环节你都应当全力以赴

痛点思维+问题思维+法治思维:破解舆论监督困局,提升民生报道质量

多走细走稳走,新时代的这组乡村调查系列报道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爆款新闻人物作品《卖火柴的“老男人”》为何火了?请听浙报3位主创人员的真情道白

记者还可以成为创意工作者!他3年的努力,换来受杭州人热捧的硅谷小报+未来生活节

80人的评论“特战队”由总编辑挂帅,这家省级党报出手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