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友,有喜歡開球打比賽,有從來不打比賽、不跟你比,為什麼?

精彩瞬間乒乓情


簡單化思維,贏了,你不適服;輸了,對手不適服;讓球,有意下網,出臺需要高技術,又讓對手感覺不到是讓球。打乒乓球人多了,一派愛打比賽,一派愛活動,找自已適服的對手玩就對了


利劍歸來31


的確如此!

愛打乒乓球的人很多,愛比賽的人也多。但不愛比賽且球打的很好的人也有。

本人曾經的老球友,就是喜歡比賽的人。每次打球都要跟我大戰十幾局。而和他同齡的幾個同事,就不喜歡打比賽,每天只是打著玩,健身即可。

本人也曾遇到幾個乒乓高手,動作非常協調瀟灑,球打的那個漂亮。可偏偏不跟別人比賽,打著玩可以。

喜歡比賽的人,追求刺激,爭個輸贏。

而不喜歡比賽的人,多半不喜歡那種緊張和刺激。

實際上若不喜歡爭輸贏的比賽,也可以打"模擬比賽“。即不用計分的比賽。

此種練法的好處是:既不必擔心輸贏又可以練真功夫。

兩全其美。





江城老水775


第六人現身說法,直接開答:

題主所言的這兩種情況確實存在,而且是普遍存在。不管是在戶外打球的還是在室內打球的,有些球友非常喜歡打比賽,可以說一言不合就開打,誰也不服誰,輸贏都不服,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誰也打不過”。

據第六人觀察,這種特別喜歡打比賽的球友一般都是老球油子,球感和手感都不錯,他們對於基本功的練習可以說是不屑一顧,打球經驗非常豐富,別看他們動作東一下西一下很不標準,但是上臺率還是比較高的。當然這種球友遇到稍微專業一些的,會很吃虧。

還有些球友幾乎從不打比賽,他們不會主動邀請你開球,也不喜歡別人邀請他們打。只要上場,他們就會樂此不彼的打回合球,動作標準也好,難看也罷,就是一個勁的練,而且還很喜歡獨霸球檯,只要上去打就很少下來,除非累得精疲力盡。

其實除了題主說的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更普遍的情況,這部分球友上來先打打基本功、練練套路,隨後進入到比賽模式。

這種球友一般來說進步很快,一方面基本功的練習,比如正手對攻,反手對撥很快就能幫他們建立手上感覺,另一方面他們通過以賽代練查缺補漏,通過實戰能讓選手互相切磋,尤其能提高彼此的發球和接發球水平。

至於為何有些人上來就開球打比賽,有的從來不打比賽,這兩種情況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無可厚非。

這裡有個建議,如果你想練習基本功,你可以找那些從不打比賽的,如果你想以賽代練,就找那些上來就打比賽的對手,兩種模式,隨時切換,豈不樂哉!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期待你的點贊和關注。


國球第六人


乒乓球友,有些人喜歡打比賽,因為有比賽對抗比較刺激,比賽的話雙方都會認真許多,有些人從來不打比賽,就喜歡兩人互相練球,你去找他們打比賽,都會被拒絕。

其實這個跟對乒乓球的理解有關,喜歡打比賽的球友性格一般都是比較好勝的,希望能贏一人是一人,這種球友比較享受比賽帶來的刺激,通過不斷的比賽來找尋自身的問題,然後想辦法克服這個困難,從而提升自身的水平。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因為他們一開始接觸乒乓球的時候,他們的氛圍就沒有人練球的,一見面就開始打比賽,他們的進步都是通過不斷比賽總結經驗,但是這類球友往往都是技術動作不規範,發力存在明顯問題,因為缺少正確的引導方向,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是缺少訓練的氛圍越喜歡打比賽,因為他們一碰面只能通過打比賽來打球,雙方是根本練不起來球的,如果只有一方會練球,另一方不會練球,他們一碰面,耐性好的人會慢慢陪不會練球的人訓練還會給出自己相關的看法,耐性不好的人也不會跟不會練球的人練球,因為撿球的總是會練球的人,撿多了總會煩躁,所以一旦遇到不會練球的人,直接開球打比賽也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他們就是怪膠手,他們一般使用長膠,生膠等這些顆粒套膠,他們遇到對手幾乎也是不練球的,直接開打,因為顆粒練球對自身和對方的要求都很高,對方不會打顆粒膠的根本不會練,即使會打顆粒膠的,也不見得練得起來,所以使用顆粒膠的球友一般都是直接開打比賽的,不練球。

不過有一類球友則是從來不打比賽,他們只喜歡練球,這類球友一般都是對自己信心不足,老是感覺自己打不了比賽,或者有這種想法:我正手還沒練好呢,打不了比賽,我反手還沒會拉球呢,打比賽不敢用……他們都是不敢正視比賽,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就喜歡找一個能夠互相對練的球友練習各種基本功,練來練去,都是幾個內容: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搓球,一攻一防等,他們因為缺少比賽所以並不知道自己需要練什麼內容,所以每次練球都是那些最基本最基本的東西。

這一類球友一般都會有著這一想法:我能鍛鍊身體就行了,能出汗就行,每天出些汗,給身體排排毒就沒問題了,沒必要去爭個輸贏,其實這是給自己的一個藉口,越是害怕打比賽越練基本功,練多了反而不敢去比賽,害怕打比賽的時候動作變形,不敢面對,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怕越練,越練越不敢,如此往復,這類球友只有敢於邁出第一步去打打比賽,再結合自己的問題針對性訓練,這樣提高才會快。


狂魔話乒乓


唯輸贏兩字,無它!

無論水平高與低,競技體育的核心、本質就是輸與贏,“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一點,任何人都無法逃避。說這說那兒,都是扯,不喜歡開球不喜歡比賽的就是“怕輸球”。

(圖片取自網絡)

喜歡開球打比賽者,就是享受贏球帶來的快感與喜悅。筆者有大約跨度為四到五年的時間裡,到處打比賽。凡市區以及郊區縣的比賽,無論規格大小,但凡有時間,必會趨之若鶩並樂此不疲。贏了球自然是喜悅滿滿,覺得人生真是充滿樂趣,輸了球會沮喪好久,覺得自己為什麼這麼笨,本該如此來打,云云。

私認為喜歡開球打比賽者,相對來說擁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心態,至少無限接近“想贏不怕輸“的境界,也有“好勇鬥狠,願賭服輸”的勁頭。世上沒有常勝的將軍,貴如乒壇王者馬龍、瓦爾德內樂等人也有很多輸球的時候,我等一業餘票友,怕之奈何?

“不跟你比”——私認為是一種“逃避”的態度。這其中,除去“看不上你這人”的情況。這種情況一般是發生在相對比較瞭解的情況下。筆者早年混跡於業餘球場,對有些人品、球品不佳者,無論水平高與低,向來是敬而遠之。但如果是正常的交流,為什麼不可呢?“以球會友”其不快哉、樂哉,人生一大樂事?

不要總拿“我在閉關“,“我要練動作”為藉口,業餘範疇,再練也練不成樊振東、孫穎莎,可以無限接近專業範兒,但永遠不可能成為專業,說白了其實就是不願意“輸球”。對水平比自己高的“怕輸球”,對確定比自己水平低的,又“不屑一顧”,還擔心萬一發揮不好了輸球,自己更難堪。

乒乓球的心態對發揮影響是很大的,而一旦要進入比賽模式,需要調動很多東西。比如技戰術調整、專注度,精力體力的消耗等。筆者這幾年也漸漸不願意比賽了,一是過去打得太多,煩了,二是要真打一場比賽,需要消耗的東西太多,不想費那個勁。但平時和球友間的正常計分,還是很多的。

不就是個輸贏嗎?如果在球館,有人友好地約你開一盤,你卻端著那個勁兒,難道不累嗎?

小娃娃都會笑了的。


微乒乓


嘗試著來解答下樓主的問題,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說吧:首先是打球的目的,再一個就是目前的技戰術水準。

1.打球的目的

在國內,乒乓球運動非常受歡迎,擁有巨大的群眾基礎,但是說實話,每個人打乒乓球的目標不一樣,比如說,年齡大一點的球友,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他們的追求就是以球會友,打的開心,不喜歡天天打基本功,而是想要去開球打比賽,通過進行比賽,驗證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時通過打比賽去交友,和球友們進行切磋,說白了就是樂呵樂呵,至於比賽的結果,其實也不是特別重要。

年齡稍小的我們,可能在打球強有一定的追求吧。比如乒乓球特長生就是想要好好練習自己的各項技術,為以後升學做準備。而對於我們半業餘來說,也是要不斷進行單項技術訓練。技術不到位的情況下打比賽對自己提升不大。

2.技戰術層級

基本功和戰術素養達到一定層級之後,我們就必須要去打比賽課,如果天天打基本功但是不去打比賽,那我們就沒有辦法是驗證自己的理念個技術,只有通過實戰,才能得以檢驗。

但是現實中,很多球友的水準還不到這一個層級,對於發力方式,旋轉等方面的理解還不到位,所以必須進行基本功訓練。因為你的基本功不到位的情況下,去進行開球比賽對於自己沒有任何意義。

總而言之,還是每位球友的追求不一樣吧。因為開球之後,大家不是按照練球那一套,而是用比賽那一套。對於想要練習基本功的球友們來說並不適合。





乒談


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你要的結論。

同樣是乒乓球愛好者,有人喜歡打比賽,有人不喜歡打比寨。

喜歡打比賽的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此人是乒乓球職業選手。二、此人是乒乓球業餘選手。三、此人喜歡在乒乓球博鬥中獲得樂趣。

不喜歡打比賽的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此人打乒乓球只是一種愛好。二、此人打乒乓球只是鍛鍊身體。三、此人不願以乒乓球論人生輸贏。

不管打不打乒乓球賽,都是個人的選擇,鍛鍊身體,增加個人愛好,才是共同的目的。


非常規理論


是一種既定的戰術需要。賽前,雙打的兩個人,會約定一些戰術,比如伸大拇指一半是發轉與不轉球,告訴隊友,隊友就可以有準備,對方有可能挑打,有可能擺短,挑打我該怎麼應對,擺短又應該怎麼打等等。這是一些戰術,當然有些手勢也不全是戰術,比如接發球一方也可能有手勢,這樣的手勢多是指一些大的方法,比如這球是要打僵持,還是要堅持臺內短球,是要專供對方的哪一個人等等,手勢對應的意思不一樣,這都是賽前隊員和教練共同研究統一的。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小蘭愛攝影


我去打球的時候是先找練球的人練,這種球友一般早來,然後等比賽的人來了就開打,出來一身汗後結束,幸福就那麼簡單!


乒乓小辮子


球友分兩種 練球和比賽 習慣練球為主偶爾比賽屬於步步為營不喜歡冒險 熱愛比賽偶爾練球和屬於喜歡刺激愛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